以“五用”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

2020-01-16 14:37杨美新张惠敏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杨美新 粟 睿 张惠敏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1]。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就要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在“用”字上下功夫。

一、信仰为魂,用情传道,增强亲和力,让课堂亮起来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自身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召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点亮学生。

(一)筑牢信仰之魂,砥砺初心使命,用坚定的信仰激励学生

信仰是人长期拥有并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才能拥有讲好思政课的骨气和底气。

首先,教师要做信仰的学习研究者。教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经典、悟原理、懂方法,才能跟学生讲清楚、说明白信仰的来源。其次,教师要做信仰的践行者。教师要自觉利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真正信服信仰的力量。[2]再次,教师要做信仰的传播者。教师要用严密逻辑、生动语言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诠释理想情怀,塑造情怀课堂,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

思政课教师的情怀既包括家国情怀,也包括传道和仁爱情怀[3],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厚植情怀不但可以让教师专注教学事业,而且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首先,教师要有家国情怀,用爱国之情感召学生。教师只有将国家和民族装在心中,做到胸中赤诚和言行实践相统一,才能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其次,教师要有传道情怀,用爱岗之情感染学生。只有将教书育人作为终身追求,有激情、有耐心地立足学生需求展开教学,才能将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再次,教师要有仁爱情怀,用自身高尚人格感化学生。只有坚持做人和传道授业相统一,用良好品格感染学生,用深厚理论征服学生,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二、内容为王,用理服人,体现理论性,让课堂强起来

“内容为王”、“以理服人”、触动同学内心的思政课才能获得学生持久的认同。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内容为王”原则,坚持“以理服人”,让课堂强起来。

(一)内容为王,以教材为蓝本,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内容为王”,立足教材,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上下深功夫。

首先,要坚持以教材为蓝本。教师要充分领会中央精神和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全面把握,要取材现实,选用社会焦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时代问题。只有把教材内容讲明白,把道理讲透彻,把问题讲清楚,才能彰显思想的光辉与理论的力量。其次,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4]。教师要广泛吸收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并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力量,打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思政课堂。

(二)以理服人,以理性启发学生,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思想性、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区别于其它课程、区别于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本质特征,也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思政课教师应阐述阐明马克思主义真理、学理和道理,以理服人,以理性启发学生。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教师不仅要讲好马克思主义,还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结合实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常识道理,展现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要坚持批判性,强化思想抵御力。高校并非“象牙塔”,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渗透其中,要守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之“正”,就不能停止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和斗争。教师要敢于批判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行,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

三、祛魅归真,用心解惑,强调针对性,让课堂实起来

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摸准摸透学生所思、所想、所期、所惑,能否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照现实,析事明理,让课堂实起来。

(一)关注学生之疑,回应学生关切

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各教学要素之间,尤其是各教学要素与学生之间的适配性,离开学生就不存在教学的针对性。[5]思政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疑惑,解答学生疑问。

首先,要充分把握学生之“惑”。教师要以“三贴近” 为基本遵循,既可通过常规的调研方式了解学生,也可借助大数据技术为每位学生精准画像。其次,要主动回应学生之“惑”。教师要在深入把握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选取重要又典型的议题进行讲授,用理论解释学生问题,以信仰化解学生困惑。再次,要精准回答学生之“惑”。大学生的个人经历、个性特征、价值追求存在差别,同理,他们的现实关切与困惑也存在差异,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努力避免教学内容和模式同质化。

(二)观照现实之问,回答现实课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肯定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思政课教学要立足实践,观照现实之问,回答现实课题。

首先,要用科学理论回应现实问题。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和评价当前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教师在回应现实问题时,做到说理透彻,阐释明白,才能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其次,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教师要关注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将其作为教材的补充融入教学中,彰显思政课的实践性和现实感。

四、业务精湛,用功设计,提升吸引力,让课堂活起来

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需要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以精彩的导入、清晰的思路、有效的互动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让课堂活起来。

(一)先声夺人,教学导入要精彩

在“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的思政课中,精彩的导入能先声夺人,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首先,导入要有趣。有趣的导入能提高课堂活跃度,让学生倍感愉悦,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时事政治或社会热点,利用鲜活故事素材来吸引学生。其次,导入要简洁。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核心内容,如果设计得冗长、复杂,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模糊学习目标,影响真正教学内容的吸收,因此,教师要紧扣教学主题选择代表性的导入资料,开门见山引出新知识。再次,导入要多样。新颖多样的导入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师要依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适当选择导入方法,灵活运用新媒体,注重导入的多样性。

(二)环环相扣,教学思路要清晰

清晰的教学思路是达到课堂预期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确教学目标,以清晰的讲解思路推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透彻理解。

首先,要设置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向标,教师要结合学情、教情,以知识目标为基础、以能力目标为本位、以情感目标为旨归、以行为目标为落脚,在掌握理论、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化于行。其次,要组织逻辑严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信息,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要突出教学主题,强化知识体系的衔接,理清讲课顺序,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三)平等对话,教学互动要有效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是交往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沟通双方需彼此尊重。[6]因此,思政课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主客体间的平等对话,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首先,要营造平等对话氛围。思政课教学实质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平等的对话氛围可以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在授课环节中要用平等的姿态,用谦逊的表述和语气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促进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其次,要进行互动评价反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客观反馈,教学互动的优化要依赖互动双方对互动效果的评价,要就互动交流活动进行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对教学互动进行反思以优化互动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五、塑造形象,用智创新,讲究时尚性,让课堂燃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入推进,前沿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时代诉求日益凸显。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用“智”创新,让课堂燃起来。

(一)提升综合素养,重视教师形象塑造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复杂活动,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系列综合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思政课堂后,将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提升知识素养。教师要通过广博的阅读、深入的思考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理论和学识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提升技能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培训、实操训练、交流研讨会等方式了解信息技术特征,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学习使用多媒体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等智能化教学设施。再次,提升道德素养。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以德立身,严于律己,以师德规范约束自己;要以德立学,严谨笃学,以渊博学识培育学生;要以德施教,身正示范,以高尚德行熏陶学生。

(二)融合信息技术,注重授课方式时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7]信息爆炸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借信息技术之力,增强课堂的时代感、吸引力。

首先,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积极主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选择相应的教学场所,打造高效思政课堂。其次,积极开展沉浸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AR、VR 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场景,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度。再次,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微助教”“微视频”“微弹幕”等工具与学生实时互动、平等对话;学生可以使用“智慧课堂”提供的学习协作功能,在智慧平台中提问、发言、讨论、研究,使自身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与维护。

(三)创新教学载体,实现人机协作

教学载体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成效。思政课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适应时代,主动采用新技术,更新教学载体。

首先,善于运用移动电子设备。5G 时代下,智能移动设备小巧便携,上网便捷度高,信息传输速度快,可作为“智慧课堂”的教学载体,与课堂中其他设备实现互联互通,便于教师精准识别、精准施教、精准评价,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尝试运用人工智能体。人工智能体可以作为“助教”,实现教学媒体的简单使用,辅助教育主体完成日常工作;也可以作为“导师”,帮助讲解教学内容,为客体制定学习计划、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8]在人机互动过程中,学生能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并通过反馈及时反思与调整学习进程,实现自主的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信仰马克思主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