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伟 冯少雅
(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党组作出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重大部署,在诸多文件方案中,“党建+”理念高频亮相,以党建引领促进高校改革发展[1]。“党建+”模式是一种发展的系统思维,其目的在于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党的建设与各领域工作的深度融合[2]。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正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上层建筑中的主要突破口。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促进党建新模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党的创新性建设模式嵌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巩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建+”模式是针对完善党的建设、与各中心工作相结合发展的新模式,其确立和实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这些指导思想为教育内容和素材,对教育对象进行理论灌输,确立理想信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拥有坚定立场的新时代青年。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拥护党的领导、道德修养高、专业技能强的新时代主力军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党建+”模式不仅是党内进行各项建设的新思路,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新探索,以“党建+若干方法”的形式,将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政治站位的角度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时代内容,在各方面以党的建设过程为借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严谨性、过程的规范性,助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和新作为,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党建+”模式要求各主体不断跨过本领域发展思维,即借助其他领域的工作理念、方法和目标,与党建的中心引领工作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建+”模式的全新阵地,必须对该模式有更充分的诠释。而从“党建+”模式的要求来看,各教育主体在宣传党组织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并未将彼此的理念相契合,没有通过互相站位的角度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党的教育理念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导致了各教育主体对自身角色之外的相关内容涉及不多、进修不足、思想高度不够。高校各层级的教育主体将“党建+”模式的要求没有在自身工作中得以明确,“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在职责界限上过分明确,因此就造成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践行党的引领这一中心思想时出现偏差,一些交叉的问题难以解决。
“党建+”模式是针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丰富党的理念教育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内容的范围和广度。目前看来,其教育内容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对于相关内容的借鉴,如党的理论知识普及、意识形态培育等,涉及较为片面化。众所周知,“党建+”模式十分强调在本模式实施过程中,结合当前国家意识信仰培育作为辅助教育内容。基于此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了对主流教育内容的思考和创新,同时,对于内容的挖掘存在一种固化模式,即只是停留在本专业的知识领域,缺少对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教育,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过于陈旧和浅薄的现象,形成思维模式的固化,缺乏对新时代内容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准确辨析能力。因此,不难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党建+”模式提倡的内容结合、因势创新的思维。
“党建+”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提倡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多数学校形式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占比较少,基本上以讲授理论内容为主,课外实践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必要的活动,如竞赛、讲座等活动则少之又少,学生的参与率也不尽如人意。同时,学校的党政机关、共青团委、行政机关等同样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部门,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也是形式单一,主要以集体学习和撰写学习心得为主,缺少更为多元化的部门教育活动和主动洞悉新视野的动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多数高校及部门对教育形式缺乏开发,对于怎样改革、跟进和强化缺少思考,因为被动的、消极的思想源头,造成教育形式的僵化单一,偏离了“党建+”模式提倡的形式借鉴、思维互通的理念。
“党建+”模式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创新平台。但从目前来看,缺乏常态化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导致高校开展工作的动力不足,“课程思政”改革效果并未明显显现。同时,由于培养专业化精尖人才的需要,高校各教学及行政部门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热情不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或多或少受到专业课程、部门任务等的冲击。由于部分领导和教育人员的官僚主义、职责错位、工作缺位等现象的存在,为工作的开展增添了阻力。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方面,价值多元化、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舆论复杂化等对实现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发展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同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也深入渗透[5]。总的来看,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不足、部门与职责的失调、中心内容与文化认知的失衡等现象,教育环境不够和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各类主体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应着力强调各成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强调多学习、交流和联系,因此,有必要将这一要求也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实现“党建+主体作为”的机制。
首先,严格强调高校各教育主体、部门对于自身职责的完善,主动洞悉关联性弱的专业及其工作领域的内容,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上级与下级的充分交流和学习。其次,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规范各主体的责任意识,注重鼓励跨出既定思维圈完成更深层次的内容学习,将党建过程中的会议常态化机制加以借鉴,注重主体的自我反省和进步,形成定期的考核监督机制。最后,各高校应注意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任务,即在加强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时,将党的教育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过程中去,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打造一批理论基础实、政治信仰高、教学能力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认真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其心理,理解其行为,切实将“党建+主体作为”模式应用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过程和活动中,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党建+”模式是加强党的各项建设的创新之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过分依赖传统教材、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结合不足等问题。创建“党建+内容创新”机制是高校突破内容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首先,鼓励跨类别的内容创新,巩固“课程思政”效果,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人文社科教师“专属、专授、专学”的传统思维,促进不同专业、不同背景教师的交流和思想融合。其次,鼓励跨学校、跨地域的内容交流和借鉴,不同学校和地域对党的要求的落实程度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内容也存在不同,不同主体间互通有无,内容互补。最后,将党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相结合,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思想引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需明确政治责任,因此,适当注入党的理论知识,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重要落脚点。各教育者、部门领导和相关人员也要不断进行技能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才可以不断丰富“党建+内容创新”这一要求的真正内涵。
“高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走的是‘象牙塔’路线,在很大程度上是讲台式和报告式教育”[6],因此,应以“党建+平台建设”的方法,结合时代形势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
首先,在自媒体受众如此广泛的时代,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等时下大热的自媒体平台,创建独具特色的传播媒介。例如,开发微信小程序,打卡学习、定期汇报,基于“两微一端”定期推送更新内容,建立以“高校大思政”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其次,充分利用各省、各校的“青马工程”以及学习强国等App开创线上线下同步理论学习,创建传授、传达新模式,不断实现多平台的实时互动并纳入考核标准。再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并列为考核社团活动质量的标准之一,充分利用形式、类别多样的社团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受众面。最后,建立特色教育基地平台,依据地方特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一些红色革命圣地,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平台,并与高校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在这一平台中形成定期的思政课,从各部门的党建、团建活动到各专业的“课程思政”都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党建+环境净化”倡导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此要求为重要指示,将各种不正常价值观进行剔除和纠正。首先,对于各教育对象,如学生、部门行政人员等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理论考核,通过视频学习、情感激发等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其明确正确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其次,对于各种破坏、影响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动、人员和团体,高校应及时制止和教育,必要时上报相关部门。如发现部分领导不作为、教师不作为、员工职责错位和不到位等诸多不良现象,必须严加惩治和教育,建立黑名单制度。最后,由于各高校的思政课和实践活动,其课时和活动频率远被各专业性课程和技能型活动所取代和挤占,教育环境没有充分的发展完善空间,比例出现畸形和失衡,这种不正常、不科学的发展环境,必须对各课程和课外活动的比例适当减少,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将党建渗透其中,由此形成的“党建+环境净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地以教育理论为切入点,必须与党建新模式相结合,将“党建+”的现实要求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促教育,以教育谋发展。通过“党建+”的模式要求,结合更多样化的工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