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政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南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286,“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活动中认识利益问题,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思想矛盾,并以某种精神状态投身于利益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在这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利益实践中,引导人们认识利益问题,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协调利益关系,解决思想中的利益矛盾,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属性的发展、价值的完善和功能的拓展。
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这意味着它本身不是依附于存在物上的固有属性,而是社会主体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且是一种主体对社会劳动产品的占有和享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的利益需要联系紧密,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意识、活动追求、社会关系无不浸染于利益之中。因此,必须弄清如下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哪些“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包含哪些内容?在“利益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满足的主体有哪些?不同主体的需要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利益的生成逻辑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本质上并不是具体活动产生的实体化的新质本质,对于其构成机理和功能作用,只能用“关系”思维来审视。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得到呈现与反映的,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这种关系也是变化发展的。第二,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关系性质的是活动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比如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利益。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一定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体人、群体人甚至类意义上的人,比如教育层面的师生、家长、学校,社会层面的社会群体、国家甚至全人类。第四,利益主体需要对利益关系生产、利益实现起到积极的诱发、导向作用。需要首先反映了一种客观的必要性(生理需求或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必要性才发起缩减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间差距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五,满足需要的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客体是丰富多样的。但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与主体的需要产生对应关系,与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事物都可以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客体。第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活动[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受教育者作用于精神客体,实现了客体内化为“人态性”的过程,而这个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正是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化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所掌握的、需要传递给受教育者的精神客体“输入”到受教育者,实现主体本质力量外化为“物态性”的对象性客体的过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规定、互相转化的“双向对象化”的关系。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就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属性,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主体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利益生成于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同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者在传授过程中将自身力量外化至受教育者,实现主体客体化是获得利益;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将来自教育者的客体事物,经过自己的选择、加工使之成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主体性的东西,实现客体主体化也是获得利益。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物质层面的巨大变革引发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巨变。利益主体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利益需求丰富广泛、利益客体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利益实现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利益实现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首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卫生、情感体验、自我全面发展等“人本身”的方方面面的“软需求”,这些需求有一个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上升为刚需的过程。其次,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源自与自身以往生活的对比,是在“旧常态”基础上对新的美好生活“新常态”确认的过程。再次,当前关于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远没有达成普遍的共同认知,许多对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未能被人们广泛接受。最后,“美好”始终是相对状态而无终点,“美好生活”这个伦理学或是政治哲学的概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诚如马克思所言:“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531-532因此,“美好生活”概念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美好生活需要引导的必要性。慎思明辨,帮助人们抓住发展的本质和关键,引导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指引和智慧启迪正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重要内容。
2.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开发为利益实现提供丰富的利益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物质的、精神的因素的总和[4]。比如,“非遗”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日益明显。包含着国家民族智慧结晶和发展印记的“非遗”资源以其特有的积极的富有时代活力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比如,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真实体现,它将革命者的主观情志以物化的形式渗透在诸多的革命遗址、遗迹、遗物中,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及科学的思想观念,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的高度契合决定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之一[5]。
3.思想政治教育新兴载体日益发展为利益实现提供高效的工具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应用的能够携带、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素并为主客体双方所使用且发生相互作用的“符号系统”,解决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桥和船的问题”[6]。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调整,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深度发展以及App 全方位嵌入人们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其中既有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言传身教的传统载体,又有互联网、“大数据”、微博、手机、App 等新兴现代载体;既有书报等纸质媒体,又有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既有课堂教育,又有文体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既有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群众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载体,也有师生对话、朋辈谈心、心理辅导等人际关系载体;既有组织制度等管理载体,又有社团、公益组织等非正式的组织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想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应,就必须有机结合、融合运用不同载体的优势。
毋庸讳言,当前利益分化正在社会“母体”中不断积聚着风险,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激发着各式各样的利益活动,价值观(利益观)困惑和冲突交织,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个人利益观念多元化对利益观教育的挑战。人们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在选择利益内容与手段以及化解利益矛盾与冲突上千差万别,后果褒贬不一。个人面临着自身利益困惑以及个人与他人利益关系的困惑与艰难抉择,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整合和行为疏导带来巨大挑战。
二是主体利益关系复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利益主体及其思想意识的巨大变化,使社会共同利益协调一致不再容易,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等现象不断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到内的强制灌输方法、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说教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封闭空间内开展的单一教育方法效果式微。
三是利益实现的负面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力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发展的阶段性局限,存在广泛的利益实现负面问题。比如,利益差别扩大化、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容易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剥夺感;利益矛盾多样化,“官与民之间”、贫富阶层间因利益矛盾引发的摩擦时有发生;利益观活跃背后存在审美偏离,人们的道德判断准绳绕不开现实利益,致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利益取向有蔓延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545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思想,利益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优化就是审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利益的存在和发展,既按照外部环境建设要求创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新的内部环境,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外部利益环境的利益功能,而这样一个环境创造与优化的过程正是各方面利益主体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得以实现的过程。
实践经验表明,合作共赢并不完全是被动的联系,人类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正是基于合作目的和结果的彼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美好愿景,拓展利益主体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新时代的大国公民一定要有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并提倡主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共同体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倡利益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强化利益分配结果的合作共赢。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利益成果的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能力素质,使其保持积极进取的社会心态,教育人们通过勤学苦练提高劳动技能,通过合法经营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通力合作提升利益空间。从利益分配的共赢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力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思想性整合,通过社会利益观的灌输和社会实践活动,化解受教育者因利益诉求不同而产生行为的紧张和冲突,形成一种对主体间利益关系的价值确认和价值肯定。
协商对话作为重要的民主参与方式和手段,是公民政治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人的社会化需要,实现个人政治利益,推动全社会政治环境优化,就应该重视在民主实践中培养公民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社会的政治公民。协商民主的有序开展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良好的民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如政治协商、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社会议事会等不同层次政治生活的参与基础条件,在协商对话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民主和法治观念,提升其政治参与的技巧和能力,鼓励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及理智的政治判断能力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其懂得宽容尊重少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并合理作出妥协,实现受教育者作为社会成员应享有的权利与担负的义务责任的协调发展。二是搭建利益双向互动沟通平台,化解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整合网络、电视、报纸以及各种新兴的多媒体平台和现代化传输手段,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平台,宣传、讲解党的民主政策和方针,提供民主协商、政治参与的信息支持,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个体与社会衔接、公民发表意见的枢纽和便捷窗口,为协商民主发展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物质社会,看似生机勃勃的精神文化利益消费已越来越缺少教化性、超越性、批判性和自律性等精神文化利益应有的特性,反而沦为人们放纵欲望、发泄情绪的工具。因此,新时代精神文化利益必须在创新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美好”,从而真正体现其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整合力,在受教育者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普及化、实践化,增强受教育者对先进精神文化成果的认同感,并在实践中整合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认同体系和信仰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课程教学活动凸显出来,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思想,让受教育者在丰富多样的理论学习中精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净化心灵、熏陶情操、升华认知觉悟,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7]。
现阶段我国利益共享在利益表达、整合、分配和补偿等环节和方面仍存在衔接不畅等机制缺陷和障碍,这直接或间接影响利益共建共享的实现[8]。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精准帮扶贫困人口,提高贫困人群参与社会利益治理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激发其精神活力,唤醒其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机会和权利的提供、增加和保障上做文章,促进贫困人口参与社会利益治理和社会利益生产,在解决实际利益困难中授之以渔,真正实现经济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推进。另一方面,培养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论上论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人们的利益思想观念,促成相关利益主体积极、理性地参与利益的共建共享过程。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的理论先进性和方法专业性促进相关利益各方理性沟通,使其达成共建共享的认识,形成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念,调动利益各方利益创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利益发展水平。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由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9]。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培育具有生态意识的人,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的自觉行动,调整人与生态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存在关系已刻不容缓。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地把握个人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积极倡导消费方式的转变,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崇以人的正常合理需要为目的的可持续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不断提升精神消费的比重。二是要发挥生态文明制度的育人功能,让受教育者熟悉不断完善的人口制度、资源合理利用制度、环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度等各类奖惩制度,让这些生态文明制度规范、引导个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践氛围。“破窗效应”告诫我们,越是在脏乱的环境中,人们越是不注重个人修养,污染环境的不文明现象越容易发生;相反,环境越优雅、整洁,人们越能以不文明举止为耻,注意卫生与环境保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组织受教育者以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植树造林、参观访问等方式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大自然中去,切身感受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体验活动中,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其环保技能,将节约、环保的习惯意识渗透到其日常行为中去。这一过程也必将带动、感化周围的其他人,从而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