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内容提要]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以下文中简称“纲要”)正式出台,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2007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文中简称为《通知》),规定了试点院校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总学时为144学时,其中乐理占1/4约36学时,音乐听觉分析与视唱占3/4约108学时。《纲要》与《通知》两个指导性文件中明确要求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并规定了课程的两个主要内容——乐理及音乐听觉分析与视唱的授课学时比例,规定了成绩评定中的分值比例。因此,经过了从两文颁布实施至今的近12年教学实践之后,关于这门课程从教学理念到教材教法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成熟经验。在此,本文从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深入的探讨。
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必须进行整合教学,这样做有着理论与现实两大基础。根据教育部2006年下发的《纲要》与2007年下发《通知》这两文的精神,作为培养各级各类学校音乐师资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遵照执行。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新课标以来,中小学所开设的各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均已改变了传统的重技术、理论轻创造与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转而向学科综合、注重体验与创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理念。作为新课标的执行者与实施者,其培养过程中也必然涉及到整合相关课程设置、改变固有教学理念的新转变。因此,作为音乐师资培养教学环节中的音乐基础课,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合并教学是新的教育理念对大学人才培养环节中基本理论与技能课程的必然要求。
再说理论基础:在基本乐理的知识理论体系中,从音的分组——音程——和弦——调式与调性——调式中音程与和弦——不协和音程与和弦的解决;音符的时值——节奏节拍——演奏记号——音乐术语(速度、力度和表情)几乎全部章节均可在理论的讲解过程中,结合实践的听觉训练与键盘练习,真正做到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无缝连接。“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合,打破了恢复高考以来,此两门课程分割授课、独立教学的局面。其目的就是整合相同、相近的知识点,通过发挥两门课程各自理论与实践的优势,搭建新的课程体系,达到优化教学资源与配置,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音乐基本理论与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在此有一个观念必须明晰:音乐听觉分析与视唱并不完全等于视唱练耳。视唱练耳一词源于意大利文“Solfeggio”,当代视唱练耳课脱胎于意大利19世纪以来的声乐专业课,狭义的视唱练耳课以唱谱和听辨音高为主要训练内容。长期以来,在专业院校的音乐基础课教学中,人们习惯性地把音乐听觉分析部分的教学等同于练耳。然而音乐听觉分析既包括传统的音高、音程、和弦、和声进行、节奏、旋律的听辨与记谱能力训练,还应包括乐句、乐段、音乐作品结构、表情、速度、力度记号、装饰音、音色、乐器等一切与音乐作品有关的听觉因素的训练。作为现代视唱练耳课程发源地之一的法国,开设同样的课程,但名称却不是solfège或直译为sight-singing and ear-training即视唱练耳这么简单,而是称为Formation musical的课程,formation意为“形成、构成、结构”与musical结合成一个词汇之后,其课程名称应理解为“构成音乐完整能力的学习”。[1]张萌.从音乐中来 到音乐中去——记中法视唱练耳教学论坛[N].音乐周报,2004,11,26.因此,不可将音乐听觉分析与视唱跟狭义的“视唱练耳”相混淆,在教学实践中的视唱练耳课,应该是广义的、以构成全部音乐听觉要素为完整教学内容的视唱练耳课。
在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中,音乐教学设计一般包含四个主要内容即——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原则及教学过程与方法。对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来说教学内容无疑应该以音乐基本理论与视唱练耳技能相结合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熟练掌握理论与技能并能够熟练应用为基本目标。教学内容以教材的形式承载,以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学对象则是具有一定“乐理与视唱练耳”基础的音乐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在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为一体的教学内容。
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技能,只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习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化,才是本课程教学内容。而实现这个目标仅靠教材作为载体是不够的。长期以来,教材被冠以“工具书”的概念,教材中只有理论与技能,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化内容少之又少。基于工具书的特性,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承载与呈现,在师生两端呈现出了信息与内容的不对称性,教师一方由于教学经验、知识储备、文化涵养、艺术史学方面的修养等优势对于教材知识点有着更加丰富并准确的认识。将这些音乐文化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授课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以课件来丰富教材,在文化中传承理论与技能才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
对于教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学生一方。不要忽略“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完成对于知识、技能的传播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以音乐理论与音乐技术为载体和手段,以音乐文化的传承为目的的教学,才是真正具有完整意义的教学。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乐理与视唱练耳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融合”即“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没有一门学科能够像乐理与视唱练耳那样,理论讲述完毕立刻就能在作为教具的钢琴上将文字转化为音响,将理论转化为听觉感受,并且音乐基本理论与音乐听觉训练都能更好地帮助理解与掌握对方的理论或实践。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融合”——理论学过之后可以立即用来指导实践或实践之后立即使用理论进行加深与整固。由此可见,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指定都必须遵循着“融合”这个目标,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的目标。
1.音乐性原则
音乐性原则即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此点无比重要。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基本乐理的教学最易陷入书面习题的汪洋大海,进入学生们从高中时代就开始的题海战术的可怕梦魇。基本乐理的理论是无数作品的总结与升华,其根基在于音乐作品。因此,一定不能够把纯理论部分的教学变成文字与习题的海洋,一定要回归音乐作品本身,回归音乐的本体。如“和弦的识别与构成”,在进行了基本理论的讲述之后,应立刻进行键盘上的弹唱、构唱、听辨、记谱练习;在识别的环节,应选用普遍使用的钢琴谱例进行分析,如车尔尼钢琴练习曲Op.599、Op.849;小奏鸣曲等乐曲的片段进行和弦分析,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脱离音乐作品的单行谱构成与识别和弦。使教学内容始终依托音乐作品,理论与实践始终结合。例如,在构成和弦并识别的乐理部分,讲述理论完毕之后,可以使用谱例进行分析,除去和弦的名称以外,调式内和弦的功能分析可以同时进行教学。
例1.车尔尼钢琴练习曲Op.599 No.73的和弦缩谱
如果在课堂上使用缩谱教学,则只有僵化固定的和弦构成与识别,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作品本身。
例2.车尔尼钢琴练习曲Op.599 No.73的完整乐谱
使用作品原稿的好处显而易见,作品可以提供丰富的和声、织体语言,可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作品。
2.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各类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突出原则之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师启发并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理论与实践的过程。音乐艺术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使用文字的表述来解释音乐理论与技能,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够完整、全面的方式。因此,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亲自体验音乐现象,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例3.卡巴列夫斯基:《小丑》片断
在上例中,前四小节的强拍为大三度,弱拍为小三度,第5、7小节的音程为小三度与小六度,第6小节为小三度与大六度。通过作品的弹奏可以明确分析大小三度及其转位大小六度音程变化的不同听觉色彩。在教学中应首先分析音程关系,之后通过听辨与视唱感知音程变化的不同音色与音程色彩。
3.创造性原则
音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一是由于视唱曲本身具有的非语义性质的信息传递,使得音乐传达给学习者更多的自由想象、联想联觉的空间;二是从开始一度音乐创作到二度音乐表演再到三度欣赏音乐,此三度创作中无一不是依靠着创造性的联想、内心音乐听觉的表达而产生的,音乐教学活动本身从产生到结束都随时随地充满了创造性元素。因此,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堂上,通过在规定条件下的即兴编唱等训练,可以很好地完成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将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起来,形成教学详案的过程,它是教学实施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对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来说,常见的教学过程设计有渐进法、综合法、单一法三种方法。
1.渐进法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这种方法的教学设计,是在复习旧课或检题之后,将旧课或习题加以局部的修改,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点或新的视唱听音技术。这样的过程可称之为渐进法。
例如:正三和弦连接的训练中,将S替换成SII6、S6替换成等,如此的课堂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渐进法的设计原则。
例4.正三和弦连接与SII6 和弦的渐进法教学设计
2.综合法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综合法即作品法。这种方法的教学设计,是在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限之内,将一个完整音乐作品(如带有伴奏谱的声乐作品、钢琴练习曲等)的谱例进行分析逐小节分析。音乐分析的重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课程重点是装饰音,则分析作品中的装饰音的记法、奏法并进行视唱与听辨练习。
3.单一法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这种方法就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教学难点而设计的,它适用于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如:不协和音程的解决与听辩、构唱;属七与导七和弦的解决与听辩、构唱等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在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时刻都是混用着各种教学理念与方法,如体验法、比较法、合作法混合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柯达伊教学法的科尔文手势与首调唱名法等等。因此,在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堂上不可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选择带有很强的针对性。
1.导入新课的组织原则与形式:音乐体验为先锋,理论讲解为依托。对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而言,每一个课时的教学都伴随着新的理论与技能。由于音乐艺术本身的体验性特点,决定了音乐实践在先,理论总结在后。因此,在新课导入的问题上,应尽可能遵循着以“听觉印象为先,而后理论总结升华”的新课导入原则。
对于导入新课的形式,被大多数学科采用最多的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形式,此种形式也同样适用于本课程。除此之外,“创设疑问”的方式,对于乐理教学,同样适用。针对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的特点,在课程导入这个环节,使用视唱为先导,在视唱曲中提出新的乐理知识点,这样的新课导入是最理想的。
2.内容环节的组织
内容环节的组织包括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环节的有序、课堂小结与作业三个部分。教学内容环节的组织,是一节课中最主要的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由此决定。
教学内容的实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的实施,其核心是教师,主体是学生,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完成音乐理论、实践技能以及相关音乐文化的传承。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必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修养与音乐实践能力之上。因此,严格执行课前制定的教学计划,将理论难点与技能难点按计划完成教学,是保证教学内容实施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授课状态也同样是影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的重要因素。相比较冷漠、乏味、照本宣科的课堂气氛,只有充满激情、幽默、欢乐的课堂气氛,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的有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序的教学环节是所有学科都必然遵循的教学规律。具体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环节安排上,教师首先要将乐理的理论体系整体架构烂熟于胸,对于与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作品做到随时取用,根据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基础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必须亲身做出示范,范唱、范奏,以自身的修养与功底感染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课堂小结与作业环节是获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巩固措施。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做到有始有终,好的课堂小结与作业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明确化;适当的作业做到了突出重点问题、画龙点睛的妙用。
1.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前、课后常规
教学常规是维持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学生有序开展学习的必要手段,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常规策略。在课前要有课代表组织学生复习旧课,练习视唱、构唱、音高听辩、节奏读谱及其他作业;在课后由课代表组织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集体完成视唱、构唱、听辩等作业。
2.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堂常规
课前起立,互致问候是必要的课堂常规;视唱新课前构唱新调音阶、琶音、定调和弦等是必须进行的课堂常规。对于视唱程度较差的学生,唱新课之前读谱也是必要的课堂常规。
1.强调情境创设
近年来,很多专业教育机构与环境专家对于教室环境的布置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都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来说,尤其显得更加重要。由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师生交流与互动,学生间也同样需要沟通与互动、交流,因此,明亮宽大的教室、布置成半圆形的桌椅等都有利于消除师生间视线的障碍,有利于沟通与互动的进行,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热情。声音品质较高的钢琴、播放流畅且显示效果出色的多媒体设施、音质优良的音响等教学设备,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双方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音乐体验
自2001年教育部“中小学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学校音乐课的课堂上都开始向注重音乐审美体验的方向发展。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既有别于文学的语义语境式信息传递的方式,又区别于美术的直观图像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最为抽象的以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声音传递信息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在视唱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审美作用,抓住情感表达这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氛围中,打开学习者的心灵之窗,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审美的教育是不能以灌输的方式进行的,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作为媒介交流审美感受,使得师生间创造一种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3.强调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念中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学习一种方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载体。在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堂,无论是音乐理论习题还是多声部视唱,无论是多声部节奏读谱还是内心听觉的训练,这些教学环节都离不开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最典型的就属多声部节奏与多声部视唱的训练了。由多人配合下完成的谱例,每一名成员在完成自己声部的同时,还要在听觉上关注到其它声部的进行,同时在音色上还要尽量与同伴相一致,其效果要大大强于一个人完成的弹唱练习。
4.现代教学技术
由图5可知,浮选尾矿中物相组成主要是硫酸铅和铅的氧化物、硫化物,还有小部分为碲的氧化物,其他元素物相未能发现,主要原因是其他元素被铅包裹或含量较低。针对铜阳极泥浮选尾矿中的各金属组分含量差别较大,且高组分的铅、锑、铋为硫酸盐、硫化物等形式存在,高温下容易分解或还原为金属合金的特点,故可采用分段捕集的方式进行回收,即采用还原熔炼+真空蒸馏,将铅、锑、铋的硫酸盐、硫化物利用碳还原为金属单质或合金,再利用各组分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技术被充实进了音乐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教学用具如钢琴、黑板、粉笔、DVD影碟机等,开始将电脑、编曲机等专业设备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设备的优势,将书本上的谱例转化为音响、将书页上的配图转换为视频文件,这些都会使课堂教学摆脱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理解每一个理论的知识点与之相对应的音响该是什么样的,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评价是使用与音乐学科相关的评价技术,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价值上判断的过程。它以构成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各个要素为价值评估内容,对于本课程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的情况做出全面性的考察。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在整个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有着方向性功能、鼓励功能、改进教学等功能。科学的教学评价行为具有明确的评价目的与评判标准。教学评价的目的与标准就像一根指挥棒,它将指引着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行为向评价目标与标准靠近;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教学评价来鼓励学习者继续向更深层次的理论与技能前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对授课者与学习者的双方面评价,有效地调整、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获得教学双方面信息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按照预定的目标前行。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主要两条:整体性原则、融汇度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要将评价原则着眼于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体一致性。在乐理的理论内容与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内容的评价上不能够有偏废,教学评价的各个技术环节都必须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体性出发。融汇度原则则是本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相比于表演专业的乐理课与视唱练耳课,两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在评价的环节注重理论的深度和技能的高度。但将两门课程合并教学之后,音乐理论与视唱听音技能相结合的程度与视唱听音技能的训练中音乐理论的应用与指导,这种两门课程整体融合的程度才是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核心。
1.音乐认知与表达能力的评价
音乐认知与表达能力即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视唱能力——看谱即唱。任何音乐能力的评价都离不开认知与表达,视唱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一方面新谱视唱能够有效地锻炼学习者的读谱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快速提高音乐表达能力,是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2.记录音乐能力的评价
记录音乐的能力即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听音记谱能力。音乐的美需要音乐的耳朵来感知。“音乐的耳朵”意味着听音准确、固定音高,实践证明这些能力通过传统的听音训练都有较明显提升。但“音乐的耳朵”的含义却远远不止这些。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如音高、力度、速度、表情、句子、段落、音色这些都可以作为音乐的耳朵的训练内容。能够明确分辨训练内容,并将其以五线谱的形式准确地记录下来,这是记录音乐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对听音记谱能力进行评价时,应从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入手,对音乐记录的能力做全面评价。
3.音乐理论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评价
音乐理论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即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乐理与视唱曲的音乐分析”部分。乐理部分的评价以笔答试卷为主,视唱曲的音乐分析部分则以口试的提问为主。笔答试卷部分注重对于理论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口试部分注重对于理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全面考察——即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考察。
4.关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定量评价
关于两个教学内容的成绩比例的界定原则。根据《纲要》中对课时的要求“总学时为144学时,其中乐理占1/4约36学时,音乐听觉分析与视唱占3/4约108学时。”以及音乐能力评价的分值比“笔试30%、面试30%、平时作业20%、课堂表现20%”的要求,笔试中包括听音笔试与基本乐理知识两个部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的权重比例稍高,造成了知识与技能考核中分值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实践中,建议采取以下分值构成:总分100分,笔试50分(听音笔试试卷与基本乐理试卷各25分);面试30分(视唱20分,乐理知识口答10分);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20分。
“教学反思”在教育学中最早可以溯源至杜威关于教学反思活动的论述。杜威认为教学反思源自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的怀疑与困惑,是有目的地教学探究行为和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写道:“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金亚文教授在《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中提到教学反思可理解为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认知对象,对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是对教学技能与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在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技术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必要的思考,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技术与备课环节进行有益的补充与调整,是促进教师从积累经验型教学走向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支撑,它为本课程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技术及综合运用等全面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捷径。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技能融会贯通的重要使命。对于教学实施者而言,优秀而出色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活动、取得教学成果的先决条件;对于学习者而言,在细致而精密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体系之内的学习活动,是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保障与必要条件。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只有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斟酌,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