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媚
摘 要: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作用愈加明显。基于此,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校企无缝衔接、帮助学生更好融入企业岗位、端正学生就业心态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探究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资源交互共享的育人模式,也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间进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真正做到了与市场接轨、应社会所需,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支持。基于此,为了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有利作用,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又可称之为合作教育,是学校、企业共同建立的一种教育模式,需要将校内学习资源、校外真实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并将学生参与真实工作作为常规内容及学校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从校企合作概念中可知,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学要的高端技能人才,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以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形成学生就业能力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参与实践学习,学习专业理论,获得独特的职业体验,在熟练掌握生产设备及技术、生产工艺及规律的同时,了解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促进学生成长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企业、学校间可以做到资源信息双向交互——高职院校可以获得充足的实践设备资源,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隙衔接。这样可以加速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节约了各自的经营发展成本。
(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岗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分析企业案例、掌握人才需求及职业变动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反馈、需要,结合市场导向,高职院校可以对专业进行科学的设置与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岗位。通过调查分析、岗位知识及技能分解、教育教学内容确定、企业专家认证等一系列过程,可以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技能型岗位需求相适应。
(四)端正学生的就业心态
高等职业教育面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决定了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影响的迅速、深刻、剧烈程度。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求职就业。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的途径
(一)加强对企业相关案例分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职业教育红利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春天也再次来临。但是在具体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多个痛点、难点,“校热企冷”现象仍然存在。基于此,為了避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劣势,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渠道,从提高学生就业率视角入手,收集企业案例,加强对企业案例的分析。以“产教融合”+“技术合作”为基石,从校企合作和职后市场两个方面,对企业作用及活动规律进行深层次分析,以便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背景下的企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弄清人才缺口的大小,为校内以新教学模式、新教育品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依据。
为了进一步探寻校企合作契机,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高职院校可以指派专门人员利用节假日时间,针对电子商务、护理、会计、营销、汽车等现有专业对接意向校企合作的企业,就科技有限公司、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汽车部品制造有限公司等进行实地调查及案例分析。在进行企业案例分析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资质过关与否、企业岗位与现有专业对接与否、企业是否注重高职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同步提升、企业内涵管理及人文环境优化程度四个方面,对有意向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考察,以便为未来合作夯实基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促使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具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在具体企业案例分析阶段,高职院校可以从意向校企合作企业主营范围、发展历史、工作环境、管理文化、生活环境、管理体制、用人需求、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入手,通过“实地考察+远程查阅”的分析方式,主动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意向的顺利达成提供依据。
(二)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应主动完善改进校企合作中的工学结合机制。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依据一体化育人目标,进一步调整内部组织机构,主动与企业组织机构对接、融合,构建校企合作联合组织机构,以便充分适应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的需要。同时在校企合作组织结构协调下,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企业产品更新研发、专业设置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方法,将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主导,自身居于辅助地位,通过同一专业单独开班、相关专业合并成班的方式,成立教学组织。随后依据合理的时间比,引导学生进行时间分配。其中企业主要负责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而高职院校主要负责理论知识传授,通过两个教育主体共同努力,塑造有别于一般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
此外,为了保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平稳运转,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以实践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构建完善的工学结合保障机制。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从企业处获得资金;将所获得的资金投入实习实训设备添置、学生补贴中,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可持续运转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方式,是一种高职院校、企业共同育人、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达到产教对接、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目的。借鉴加拿大CBE体系中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顶岗实习模式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双方合作需求开展多样化合作。如工读转换模式,将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在校内学习,另外一个部分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每间隔一个学期或者季度进行一次转换;劳动实习模式,要求学生每间隔一定时期进入校外企业劳动实习,一般间隔时长为一学年;半工半读模式,学生每天一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另外一部分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顶班劳动或业余上课模式,要求学生满负荷顶岗劳动,利用业余时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相关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顶岗实习模式确定之后,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层面入手,以在校企合作平台中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最终目标,制定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即针对顶岗实习高职生已具备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实践能力薄弱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或者眼高手低的心理,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转变自身角色,了解实习岗位性质及职责。同时考虑到顶岗实习学生大多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制定宿舍负责人制度——以宿舍为单位,选择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且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宿舍长,定期向带队教师汇报宿舍学生情况,或者由带队教师每日巡察各寝室,提高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制定带队教师与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负责人一条线沟通制度,从横向入手,快速、便捷地获得顶岗实习学生工作动向。
此外,顶岗实习日志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顶岗实习学生在岗任务完成过程及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基于此,带队教师应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日顶岗实习日志记录,每间隔一个星期集中查阅,每间隔一个月组织一次高职生顶岗实习自查评估会议。以座谈会的形式,鼓励顶岗实习学生分享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心理困惑,为相关问题的有效及时解决提供依据。
(四)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应构建全方位的高职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二级就业服务,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提供依据。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立足全局,构建校、系两级就业服务机制。其中校级就业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全校性招聘活动开展、对外联络、就业指导方案制订等;而系级就业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毕业生就业教育、政策实施等。同时以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为重点,从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是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核心。高职院校可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个方面入手。在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请来自企业的人员通过第二课堂,在学生入校之初对其进行与人生发展规划、职业规划相关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助力。同时,根据各阶段学生不同需要,为其提供不同的就业指导服务。如针对毕业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就业流程、就业政策、面试礼仪、简历制作相关的教育指导;由企业项目经理与专业负责人合作,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发展、企业短缺岗位相关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帮助。
(五)校企深度合作
深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机制;以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互利合作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深度推进校企融合。
深度校企合作的机制主要涉及校厂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几个方面。校厂一体化主要是以进一步突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灵活性为目标,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先进教学设备及真实工作环境引入校内,与高职院校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形成学校、实训基地及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工学结合模式。该模式可以在市场主导下,将项目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切实体现“以师为本”的理念,有效激发高职生专业潜能。现代学徒制主要是通过校企共同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高职院校负责理论课教学及学生日常管理,企业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校企合作联盟主要是将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资源融合,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在学生岗位与企业人员岗位对接、实施专业课程与技能一体化开发、企业技能传授与高职生实践教学对接的前提下,与企业共同构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一体化业绩评估、较性评价,为校企合作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走上校企一体化结合的道路,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立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就业率、端正学生就业态度的有利作用,从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就业服务指导等方面,加强企业案例分析,推进校企深入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与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蕾.基于校企合作机制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探索[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
[2]陈剑影.试述校企合作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運用[J].科技风,2019(18).
[3]付玉梅.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12).
[4]陈旗展.浅谈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双赢模式[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2).
[5]孙增红,姚娟,张静.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就业能力提高[J].信息周刊,2018(12).
(作者单位:山东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