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竹
有人说,人类大脑的思维是相似的,比如在青春岁月里,感悟生命,体会拼搏,偶尔忧愁,细腻敏感是关键词。本文显然也未逃脱这些关键词,或者说,恰恰是在展示这些关键词。作者采用典型的对比手法——房间内与外,薄荷的野蛮生长与爬山虎的被遗弃,来暗喻自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痛苦走向希望的心路历程。
我想,文章更深层次打动人心的是作者传达出来的关于“时间复苏”的观点。青春有约,恰如植物在春天有约——相约苏醒,相约生长,相约奋进。积极的青春,才壮美。
1.引子
是在一个九月的午后吧。那是早上微冷,中午却又会燥热起来的北方气候。那一天的心情,也如天气。刚开学的不适应,加上努力无果的压力,让我感觉烦躁异常。疲惫都被填充进书包,压在我尚显稚嫩的肩头。
北京的街道永远如此喧嚣。于是,习惯性地从外套兜里掏出耳机,与眼前的世界保持距离。
2.拾荒者
突然瞥见了他。
是个老者——第一观感就是那种爱拾荒的老者。
再瞥一眼不过是验证了我的猜测吧。有朋友说,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拾荒者——不,每个小区都有这样的拾荒者。那是一个不忍看又无法忽视的群体。不用想,他的动作肯定熟练极了。塑料瓶、废旧报纸、废旧铁罐,这所有的物品都能给他带来一点点的快乐——不,是一点点的亮光。
他走得很慢,我本来不快的脚步竟赶上了他。
几乎如想象和常见的拾荒者無二致——他顶着白色遮阳帽,几缕被汗水浸湿的短发紧贴在额头上,穿着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看不出颜色的衬衫,衬衫上还有些许肮脏的斑点,松垮的深灰色裤腿里露出瘦得骨骼明显的小腿。
快步走过他身旁,但至今记得:他的身影被狠狠地压在了这片高楼大厦中,被周围浮夸的空气深深禁锢着。
3.寄居蟹
那年去海边,偶然看到了一种叫寄居蟹的动物。
是的,就是这种永远只会在浅水里爬行,遇到危险即锁入自己的螺壳里的物种;这种甚至或寄居在海绵动物或肠腔动物体内的物种……
妈妈说,寄居在别的动物的身体里,寄居蟹不仅可以安然长大,还不必常常调换新居。
可是,那是多么可怜又可悲的生活!
而且,寄居蟹的身形,真的不大好看。
4.我们
“你要不好好学习就去捡垃圾!”父亲总是狠狠地告诫。
“寄居蟹总是选择逃避和依附,从不独立。”妈妈当时不无感慨地叹息。
可是,拾荒者仅仅只是不好好学习导致的吗?寄居蟹的生活又何尝是自己选择的?
没人能给别人的人生定义。也许,我该佩服拾荒者:不管在怎样的境遇里,他都选择依靠自己。至于寄居蟹,那是动物世界里的奇观,怎么总要联系我们人类,再附赠一些生活哲理?
说到底,我们都只有自己人生的全部体验呵!但无论如何,我们总在努力找寻世界的亮光啊!
向着太阳,不畏艰难,我想,总会聚光的。
心芸心语
不去打扰别人的生活,不简单粗暴地评判别人,也是一种修养。人生总会有很多无奈,万事也总不会圆满,但并不是所有无奈和遗憾都是由不努力造成的。我们看到衣衫褴褛,就直接推断他是不努力的,可曾有谁循着他生活的轨迹,设身处地地体察他的步步艰难?无论是拾荒者,还是寄居蟹,他们都在能力范围内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微小的光,虽不亮,但足以通照自己的人生。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为他能在如此年纪就这么有同理心而深表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