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学习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2020-01-15 09:24赵锦辉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有制经济体制所有制

王 哲,赵锦辉

中共中央党校 a.研究生院、b.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条件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方向和主要任务,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学习这些论述,有助于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十八大后,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因为: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立足我国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判断。当前,尽管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核心问题仍然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就国际形势而言,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期,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高杠杆、高泡沫等金融领域风险不断积聚,贸易摩擦、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公共卫生等问题更加突出;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现在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0年2月修回,编者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就业压力增大,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不断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要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就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推动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任务,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发展有反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从而全方位地推进改革。

2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书记之所以这么重视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因为:

(1)所有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决定着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特征,也是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是“普照的光”,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各项经济制度的性质。

(2)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才能保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1]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才能保证我们既不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也不推动经济制度全盘私有化,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同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客观上要求形成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3]

当前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一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财产权,还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都是不可侵犯的。各类产权主体都能够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合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二是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抓手。混合所有制以股份制为载体,可以实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各种类型资本的相互持股,这既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发展,促进各种类型企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要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从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三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4]与此同时,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这三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在有序推进。

3 坚持将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改革方向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5]之所以要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这是因为:

(1)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够结合。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够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仍然存在分工,归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公有制企业来实现的。每一个公有制企业占有的生产资料的多少、使用效率的高低与该公有制企业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这就必然导致现实中的每一个公有制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不同的公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交换只能采取商品交换的方式来保证各自的利益,这就导致公有制企业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起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这是我国国企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31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4万亿元,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8 583.1亿元,国企发展呈现良好态势。[6]

(2)实践证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键是看经济发展成就。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7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7]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而推动改革全面深化。1992年,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理论突破。未来,要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定位出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推动各方面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8]

4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国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重大理论突破。在此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所以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1)有利于深化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各个市场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促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深刻表明,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是有效的。

(2)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经过4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市场规则不一致,各种保护主义还大量存在;要素市场发展不充分,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等等。因此,只有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深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抑制消极腐败现象。我国政府部门存在的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掌握过多资源引起的。因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解决政府寻租问题,抑制腐败。

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有“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发展。政府要着力在市场机制无法或者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用力,弥补市场失灵。要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总体安排,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设有效治理型政府,科学履行各项政府职能。要以“放管服”为核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深入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大力加强负面清单管理,促使市场监管公平公正,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要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大力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法治化、信息化建设,推进依法执政。

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9]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投资效率下降、产能过剩、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金融风险累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但发展的质量不高。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要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0]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打好三大攻坚战:

(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我国金融业在十八大后保持快速发展,但金融业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要正确处理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本质,加强国家金融治理能力建设,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稳步降低杠杆率,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步化解不良资产风险。

(2)打好脱贫攻坚战。解决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艰巨任务。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国家政策支持为支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为主导、社会各界帮扶为依托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这套体制,对于脱贫攻坚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今年是完成扶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要集中人力、资金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和改善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就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同时,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6 加强党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在思想观念上,一是要加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许多改革直接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只有增强信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11],才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进而提出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是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只有从全局出发、而不是从部门利益出发看问题,才能真正提出符合全局需要、符合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改革举措。

在领导方式方法上,一是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要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调动群众参与改革,使作出的决策体现民心民意,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三是要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制化水平。“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12]同时,要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在领导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总之,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出发,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构建了面向新时代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体系。未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该理论体系必将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长期指导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公有制经济体制所有制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