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地质科技期刊语言关: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相关论文的英文摘要为例

2020-01-15 09:24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储层译文原文

张 晟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部,北京 100083

0 引 言

概括来讲,科技论文大都为学术性论文,主要是说明科学事实、阐明科学理论、发明成果展现,以及科技信息交流。而摘要往往凝聚了整篇科技论文的核心观点,补充题名的不足,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成为作者与读者沟通的第一道门。一篇好的摘要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保证论文的阅读性;反之,逻辑错落、语言晦涩的摘要则会成为切断两者联系的一柄利刃,使得论文无缘被阅读。

科技论文摘要一般由四要素构成,即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结果和结论;科技论文摘要的撰写与翻译还应遵循ABC原则,即准确(accuracy)、简练(brevity)、清晰(clarity),确保摘要的“独立性”(stand on its own)或“自明性”(self-contained),即摘要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在翻译时,研究对象与结果是必不可缺的,其他项目可以根据内容要求灵活取舍;而且国外读者很关注从研究对象、采用研究方法是怎样得到研究结果的,翻译时往往需要作者与编辑的协作,增加一些内容,包括告知研究背景与意义、关键的实验条件、实验步骤或过程等。

以往对地质类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研究并不多,集中在时态、语态和人称的选择[1]、英文句式的精炼[2]、专业术语对位翻译[3]上。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不会固化地认为要体现科技工作的客观性必须选择第三人称或被动的表达方式,使用第一人以主动形式描述试验流程在同类外文期刊中已越来越常见;中文摘要中的“本文研究了”“本研究”“本文”等一般不会直接对应成英语表达,而是从作者(操作者)的角度出发客观地记录实验流程、结果、以及方法建议,剔除了译文中冗杂的成分,主动与被动语态同行,第一与第三人称并用,达到行文流畅。但随着地质研究的推进,新手段、新方法、新观点不断涌现,论文试从构词、选词和语篇衔接的角度,并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领域的相关期刊论文为例,系统探讨如何实现地质类期刊摘要英译文的“客观性、规范性 、科学性和现实性”,以期更准确地传达论文中文摘要的内涵,促进地质类论文的国际传播。

1 用词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任何翻译活动都始于对原文的阅读和理解。王寅曾指出,踢开原文搞创译是荒谬的[4]。翻译的可行之道只能是:尽量做到准确地理解和反映原文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而有度。科技文章作为专业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讲述的是事实、过程、结果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叙事逻辑上的连贯以及表达的清晰与流畅,避免作者个人情感及主观随意性。用词的准确性恰是这一点的客观反映。

1.1 新词英译

地质类科技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结果等层出不穷,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译词,就需要译者与作者紧密合作,巧妙运用英语构词法造词。

首先,动词的“-ing”形式做名词,在句子中发挥名词的功能,实际上反映动态的效果,适合地质勘探中多种概念的表达。如在强调动态概念时,“钻井”可译为“core-drilling”,而非“borehole, well”等;“压裂”这一技术概念可译为“fracturing”;“断裂中段主活动阶段”可译为“the main faulting of the central segment”;“断裂间距”可译为“fracture spacing”;“原油裂解”可译为“oil cracking”。

其次,选取适当的复合形容词,使行文凝练。

1)名词+动词+ed/ing,根据动词与前面名词的逻辑关系,确定主动或被动,选取相应的“-ing”或“-ed”词尾变形。如,“含气层位”译为gas-bearing horizon;“西倾构造运动”为west-dipping structural movement;“条带状”为strip-shaped;“岩酸压裂缝渗透率”为acid-fracturing-induced fracture permeability in shale。

2)形容词+名词+ed,如“细粒的”译为fine-grained;“厚层的”为thick-bedded。

3)动词-ing/形容词+副词,如“向上变粗层序” 译为coarsening-upward units;“向上逐渐变浅的旋回”为shallowing-upward cycles;“上凹不整合”为concave-up discontinuity。

4)副词+动词,如“下倾收缩”译为downdip shortening;“上倾延伸”为updip extension。

5)形容词+名词,如“大规模”译为large-scale,“优质”为high-quality。

1.2 规范术语

术语的规范性、严谨性是学术精准的先决条件。辜正坤认为,术语翻译应特别注意,以便能尽可能清晰地译出原意,免掉学术界人士的一些无谓争论[5]。地质专业词汇由两部分组成:专业术语和半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是指用于地质专业,字典中一般有明确定义和表达,如“地质学”是geology;“辉长岩”是gabbro;“地层学”为stratigraphy;“三叠纪”为Triassic;“盖层滑脱”为cap decollement等。但有些概念易混淆、表述不清,如有些译者在表述地质年代和地层时,由于在英语中不论是表示年代的“宇、界、系、统”,还是表示地层的“宙、代、纪、世”对应的英文单词钧相同,极易混淆;那么在标识“上、中、下”地层和“早、中、晚”期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对应好“upper, middle, lower”和“late, middle, early”。

另外,地质科技英语半专业术语是多为地质勘探和研究中发现的现象、特征或成果的总结,出现频率高,且多数源自生活或其他学科,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点;还有些根据词语搭配或上下文语境的不同,含义会发生变化,翻译时应兼具“严谨性”和 “灵活性”,是翻译中的难点。

例1.“mesopore”(介孔、中孔)通常用在化学材料领域,Wikipedia 中是这样定义的:“A mesoporous material is a material containing pores with diameters between 2 and 50 nm. Porous materials are classified into several kinds by their size. According to IUPAC notation, microporous materials have pore diameters of less than 2 nm and macroporous materials have pore diameters of greater than 50 nm; the mesoporous category thus lies in the middle”。但该词也是地质学中研究页岩(shale)这种重要沉积岩时常用的概念,表示页岩孔隙度时,有“微孔、介孔、宏孔”之分,英文表述为“micropore, mesopore, macropore”。

例2.“deposit”可解释为“沉积(物)”或“矿床”,后者是前者在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含有一定的矿物资源,是不容混淆的两个概念。当 “deposit”与各种矿产名词、各种矿床结构类型的术语、地理专有名词等连用时,通常可译为 “矿床”,如 lead-zinc deposit (铅锌矿床),pneumatolytic deposit (气化矿床);若与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的术语连用,则可译为“沉积(物)”,如 lacustrine deposit (湖相沉积物),terrigenous deposit (陆源沉积物)。

例3.油田注水开发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手段,使用方法却不尽相同,可以分为单井注水开发“water injection”,和多井注水开发“water flooding”。

例4.冲注、充填的内容不同,用词也不同。固体沉积物的充填是“fill”,如“河道充填沉积”译为channel-filling sedimentation,而液体或气体冲注到孔隙中则为“charge”,如“原始气藏冲注”译为gas charging for the original reservoirs.

1.3 规范用词

汉英翻译中,作者或编辑需要把原文研究内容用英语准确、清晰、规范的表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信息与源语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信息相同,达到等同效果。例如,地质类论文中多出现“影响、控制”等类似表述,对应的英语表述有“affect”“effect”“influence”“control”等。其中“affect”和“effect”的词形、词义都很相近,但用法却有所不同。 前者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动词使用,意为“作用于(to influence)”;后者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名词使用,意为“行动的结果(the result of some action)”,作为动词时有“使……发生”或“造成”的含义。再如,常用短语“due to”的意思是“caused by”,并非“because of”。使用中的经验法则是:如果译文中的“due to”能被“caused by”所替代,且不会引起句意错误,就说明译文中使用“due to”是正确的;否则,就应改为“because of”或“owing to”。

另外,地质研究中常常涉及各种地形,如“缓坡”,可译为“ramp, slope”等。但“ramp”是指“海盆大陆与海盆所接连的大面积缓坡”,而“slope”则指“the side of a mountain, hill, or valley”,即山丘或山谷的斜坡,多为路盆缓坡。

还有一些易混淆概念,应根据其内涵找到相应的英文表述。如“architecture”是指构型,即细小地层间的叠合关系,“structure/tectonics”是指小/大规模的构造作用,“texture”是指结构(尤指食品、土壤等的),可以说“crumbly texture”(质地松软结构),指示岩石内部各个元素的关联关系。

再者,有些词语不能望文生译,需从概念入手,找到准确的表达形式。如我们在地质类文章中常见的“对比”,不能简单理解为“comparison”,要搞清内涵:地质学中的“油源对比”是确定石油与生油岩亲缘关系的常用方法,是一种因果联系,应译为“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另外,“correlation”一词在地质学中的常用释义为“the demonstrable equivalence, in age or lithology, of two or more stratigraphic units, as formations or members of such”,表示地层在时间和岩性上的相关性。行文中须结合“correlation”的原义与地质学含义,灵活翻译。

2 句子衔接的流畅性和得体性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主语是句子的“龙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汉语连句成篇的衔接手段多样,其中的主语常常通过原词复现、对应、以及省略起衔接作用的。而英语为避免重复原词更多地使用对应和替代的方式。因此,在中译英时应多采取对应和替代[6]。而叶子南参考了辜正坤的说法,将印欧语与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如何反映心理结构的差异概括为:印欧语的特征表现为由内向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由个别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而汉语则是由外向内、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7]。因此,无论在句法结构上,还是语篇结构上,词序的调整、几个句子的组合规则,及句子之间的衔接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这就决定了原语和目的语之间不能完全进行等值翻译,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通常比对应的中文摘要更详细。

鉴于地质科技英语兼具专业性、规范性和精准性的特点,多以句式严谨、结构复杂、逻辑性强著称[8],汉英翻译中可综合利用增译、分译、合译、名词化形式等翻译策略表达出源语的思想内容,尽量贴近英语母语人群的思维方式,减少或杜绝语篇翻译的痕迹。

2.1 增译法

增加必要的说明,使句子表意明确,行文流畅。

例5.原文:综合运用区域地质、三维地震、测井、地球化学、岩石薄片和X衍射等多种资料,重点针对控制黄河口凹陷中洼南部斜坡带新生界岩浆岩发育区碎屑岩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9]。

译文:This study is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various data, such as regional geologic, 3D seismic, well logg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as well as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and SEM observation. Its target is th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clastic rock reservoirs within the Cenozoic magma developing area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central low in Huanghekou Sag, Bohai Bay Basin[9].

原文前半句对“多种资料”集中概述,有针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分析数据、三维地震技术得到的数据、测井数据、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岩石薄片观察、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从总结构上把握,英语习惯于先总后分、先讲重点再论述,所以译文将这些数据先综述,后分述;分述中不能直接对译,要适当增加内容将各种方法表述清楚,主要分了三类:实验得到的数据、观察结果、以及分析结果,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原文的后半句单独译成一整句,将核心内容置于译文之首,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2.2 逆序法

实验方法是手段,得到的结果才是重点。在科技英语语篇中,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放在句首加以突出,以显示其重要性,而汉语则与之相反,通常是先因后果,层层推进,最后进行综合,通常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末,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翻译中要遵循英语的这一规律,先果后因。据此,在处理某些句子时,宜采用逆序法,先译出全句的后部,再依次向前进行翻译。另外,汉语中的一个长句,在英文中有时需对译为几个分句,避免句子过长,影响阅读。

例6.原文:以高邮凹陷阜一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运用含油产状法、核磁共振法确定了致密储层的含油物性下限,运用核磁共振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试油法等确定了致密储层的可动物性下限,运用力平衡法确定了致密储层的物性上限[10]。

译文: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1st member of Funing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Sag, is taken as an example in the study. Its lower limit of oil-bearing property is calculated by methods of oil-bearing occurrence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ts lower limit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for oil flowing are worked out by methods of NMR, minimum flowing pore throat radius and formation testing; and its upper limit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figured out by balancing the buoyance and capillary resistance of oil in pores[10].

英译文将核心概念“含油性下限、可动物性下限、物性上限”置于每个小句的主语位置,是执行动作的主体或陈述对象,而将实验方法置于宾语位置,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最后一句中的“力平衡法”概念在整个摘要中没有阐明,需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为“孔隙中油气受到的浮力与毛细管力达到平衡时的状态”,因此,不能直接按字面翻译,而是在译文中增加实际意义“by means of balancing the buoyance and capillary resistance of oil in pores”。

2.3 恰当选用关联词

汉语重义合,英语重形合。为表述清楚汉语中的内在逻辑关系,英译文中应适当加入关联词,达到行文流畅、衔接自然的目的。

例7.原文:井间储层连通性认识是注水开发油田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目前常用的油藏工程法、数值模拟法和地球化学法,对认识结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对地质资料依赖性较大,且周期长成本高[11]。

译文:Characterization of interwell reservoir connec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work to understand waterflooding oilfield. Although the commonly used reservoir engineer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geochemical methods ma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interwell reservoir connectivity characterization, they are heavily dependent on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geological data and long period observation of well performance through production cycle, which are either expensive or time consuming[11].

原文表述较为精简,但包涵内容丰富,不能按照字面直译。译文通过对原文的句子进行重新划分,捋顺其中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关联词,通过一个简单句和一个复杂句将其表述出来。目前注水开发仍是油田开采的最主要方式,而井间储层连通性认识则是油田注水开发工程的基础;井间储层连通性识别的三类主要方法为:油藏工程法、数值模拟法和地球化学法;这三种方法所涉及的因素较多,都会影响所得结论;而对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影响最大的是实验中所选取的地质资料的品质;地质资料的获取往往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2.4 精简的动词、名词化表达

名词化结构通过将语句中的动作、逻辑关系、属性以及环境成分名物化,可以从抽象概念而非动作者的角度来组织语篇,使语篇更具公正性和客观性。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名词化结构大量出现的必然性[12]。

例8. 原文:致密储层的分级结果与储层试油试采结果相一致,印证了利用致密储层物性界限进行致密储层分级评价的准确性和适用性[10]。

译文:The consisten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and production tests serves to prove 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e study[10].

动词、名词化结构是提高摘要简洁性、去主观化的常用策略,用名词化结构表示动作也是欧美科技期刊的一个显著特点。

例9. 原文:玉北地区晚奥陶世纵向沉积演化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缘斜坡→陆棚,其沉积环境的演变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13]。

译文:In conclusion, the Upper Ordovician in the Yubei area has evolved from open platform, to platform margin, to marginal-platform slope, and then to continental shelf facies in vertical sequence, and the varia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areais mainly controlled by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13].

将原文中的第一个名词“演化”译为英语的动词 “evolve”,较之名词“the evolution from…to… is dominant in the Upper Ordovician in the Yubei area”句法更顺畅,同时避免了英语的头重脚轻;后半句中的“演变”意译为“variation”,避免同句用词的重复,也准确传达了原意。

例10.原文:当白云石含量超过一定范围后,白云岩孔隙度随着白云石含量增高而增大,这是否意味着白云岩化作用导致新生孔隙产生,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14]。

译文: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dolomite content over a certain range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porosity of dolostone. It is challenging to clarify whether dolomitization is capable of creating new pores or not, and this deserves special attention[14].

将原文中两个短句“白云石含量的过度增长”用一个“形容词+名词”短语表示,即“progressive increase”,有效避免的译文的冗杂,言简意赅。后半句转译为一个整句,符合英语语言习惯,不至于给读者增加阅读负担。

还需要说明的是,应注意避免名词化冗余,有些情况下直接用动词更简洁。如地质类文章的英译中常常用到“investigate”一词,按照汉语思维方式理所当然应当使用“名词化”,译为“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sth.”,英语中却没有必要。再如文章论述讨论内容时,不用 “The discussion is concerned with sth.”,而直接译为“We discuss(ed) sth.”。

3 结 语

地质论文具有专业性、规范性、逻辑性强等特点,在中英翻译上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地质专业人员投稿的一大障碍。论文通过笔者的翻译实践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阐释说明,以期对地质专业人员的英文写作、国际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第一,汉英两者语言差异的客观存在,提示我们在翻译中科学、地道地用目的语表达,促进沟通;第二,规范性作为地质类科技论文的一大主要特点,我们从专业和半专业地质术语的翻译、用词的准确性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最大程度确保翻译的准确与规范;第三,从语篇的衔接角度,探讨了多种语句调整方法,以期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减少或杜绝翻译痕迹。总之,要做好地质学论文摘要的汉译英还要大量阅读行业标杆性期刊,如美国石油地质学会的AAPG Bulletin,从专业术语、内容表达、行文规范等方面进行中英双语的对比研究,并在翻译实践中提高地质学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汉英转换能力,使目的语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信息与源语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信息相同,真正实现翻译的交流目的。

猜你喜欢
储层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深层页岩气储层”专辑征稿启事
“深层页岩气储层”专辑征稿启事
基于边界探测技术的储层识别与追踪
弟子规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