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的“小浦”经验与启示

2020-01-15 15:32王美青孙永朋徐萍金飞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丽改革农村

王美青,孙永朋,徐萍*,金飞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00021; 2.长兴县小浦镇人民政府,浙江 长兴 313116)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的浙江,历年来在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世纪90年代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1],到2005年开启农村综合改革试点[2],2006年部署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启“三位一体”农村改革[3],2012年率先开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试点等[4];特别是近五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重点,秉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以“三位一体”为重点的农村改革,通过开展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示范试点,强化各领域农村综合改革政策的集成创新,充分发挥改革的联动效应,成功创建了一批以长兴县小浦镇为代表的具有推广复制价值、能代表浙江特色和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成为打造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金字招牌”[5],以及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小浦镇位于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长兴县中西部,是长兴县乃至浙江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资源要素整合、美丽乡村创建、数字乡村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基层社会治理等各类农村改革的试验地。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核心区地处小浦镇八都岕十里古银杏长廊景区,涉及小浦、方一、潘礼南、方岩、大岕口5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43.18 km2、总人口11 670人。2019年,区域内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9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277元,分别比五年前增长12.3%和47.6%,先后获评中国户外探险联盟银杏基地、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省级森林公园、浙江最美森林、省最美田园、省最美赏花胜地、省京昆艺术中心八都岕传习基地和省首批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单位等称号,成功塑造了“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的具有浙江鲜明特色的“小浦经验”。

1 “小浦”经验主要特征

1.1 打造绿富美产业

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小浦镇紧扣“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主题,依托生态环境优越、农旅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围绕银杏、茶叶、笋竹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质上提升、链上延伸、业上带动”的总体思路,倡导“深度融合、跨界开发”,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充分挖掘岕内自然人文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及文创产品,举办杏福岕里生活节、“三古巷”民俗旅游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化、绿色化、多元化发展。2019年区域内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2亿元,比五年前增长21%,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达1.2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1.3倍和4倍,区域农业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1.2 深耕美丽乡村建设

五年来区域内通过深化实施“千万工程”,全面提升“梅映乌龙”十里古银杏长廊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入推进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庭院、景区村庄创建,区域内已培育特色民宿45家(其中全国首批五星级民宿1家、省级金银宿9家),精品农家乐63家;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3 A级景区村庄4个、历史文化村落4个、休闲旅游示范村1个、民俗文化村1个和美丽河湖1条,以及市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个。积极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区域内基本实现数字管控、智慧导览、线上销售,“杏福八都岕”微信公众号拥有粉丝2万余人,建成省级电子商务专业村1个,基本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建设到美丽乡村经营的转变。

1.3 推进区域抱团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小浦镇打破八都岕内5个行政村的传统村域界限,积极探索区域内五村抱团均衡发展新模式,首创浙江省级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新模式,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总社——长兴八都岕经济联合总社,并成立总社党委,通过统一开发村级集体资源,引进优质社会资本,推进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村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成功打造了跨村域“富民兴村”新模式。2019年,区域内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 193万元,经营性总收入522万元,分别比五年前增长96.9%和205.3%,成为长兴首个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的区域。

1.4 加快农村“三资”转化

近年来区域内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支持青年和乡贤回乡创业等,收回低效利用山林、土地等资源性资产143 hm2,盘活闲置老小学、办公楼等非经营性资产超过8 000 m2,激活闲置土地约85 hm2、流转闲置民居13幢、收购特色老宅3幢,引导60余名青年返乡创办农家乐、民宿和家庭农场;还先后引进“中国红”樱花园、龙头山玻璃桥、“银杏谷”漂流、八都堰亲水乐园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仅此一项就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50万元,进一步增强了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有效地激活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

1.5 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率先在全县推广使用浙江省政务服务网APP,一站式办理便民服务事项,深入推进互动式服务社会治理模式,实行“执法+化解”联动机制,使区域内平安“三率”整体水平在长兴县名列前茅,建成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善治示范村1个及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实现全覆盖。同时,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村级工作更加透明化、高效化和制度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保证。2019年区域内方岩、大岕口、小浦等行政村党支部被评为县级优秀基层党组织,5个行政村在推进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工作中均高效全票通过,各行政村测评两委班子的满意率均在99%以上。

2 “小浦”经验成功启示

回顾“小浦”经验,实现成功嬗变的过程在于坚持践行“两山”理论不动摇,通过创新抱团发展、产权改革、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注重改革政策集成联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两山”转换,积极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浙江“两山”转化标杆地、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2.1 以党建为引领,发挥总社作用抱团共同发展

突出“组织+制度”融合创新,聚力打造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深化区域管理模式,创设以联合总社及运营管理制度为基础平台,区域内5个行政村为核心载体、周边村为辐射空间、“5+X”抱团柔性发展的顶层框架,通过统一财务管理、政策处理、物业管理、资源管理、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协调各村资源开发和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统一开发、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村书记主任一肩挑,规范村级小微重点权力,创新“杏福党建联盟”品牌模式,大力实施“双创双全”组织力提升工程,构建组织联建、阵地联用、队伍联管、活动联办、事务联议、工作联推、品牌联创的“七联”机制[6],形成资源共享、力量互融、优势互补、工作互帮的村庄联合发展格局。坚持八都岕经济联合总社统筹“一盘棋”,建立完善联合总社每周例会制、月度工作交流制、工作督查交办制,对需专题研究协调事项,由总社召集各村共同商议解决,着力打造党建引领村域抱团发展新格局,实现村强民富。

2.2 化资源为资本,深化产权改革发展美丽经济

突出“集体+合作”融合创新,聚力打造美丽经济发展共同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源入股、化资源为资本,建立资源要素台账制度,健全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经营运行机制、权益分配机制[7],激活农村田地、林地、水域、风景等资源要素,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财政投入建设项目向集体资产转化的创新路径,完善以八都岕联合总社统筹下的“免租让利、远期分成”和“交叉入股、共建共赢”等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促进资产流转和综合开发,以长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古银杏文化旅游节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和营商环境。加快闲置特色“资源”向“资本”转化,探索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盘活原有村庄存量零散的建设用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用地支持;采用“村民供房、集体统管、收益分成”模式,盘活闲置房屋,打造民宿集群,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新空间,让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与资产增值收益,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股本、村民变股民”的富民增收新路径。

2.3 融多元为一体,强化产业转型持续助农增收

突出“产业+政策”融合创新,聚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共同体,围绕产业绿色循环、多元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农业“1736”行动,鼓励土地流转集聚,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推进农业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扶持一批综合竞争力、带动力较强的新型农业主体,健全“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推广应用新模式,全面融入文化创意、万物互联、数字遥感等手段,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创业、产村联动,促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化农业全产业链闭环运营和乡村产业兴旺。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依托杏福农业科创园平台,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加快跟进、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实施专家驻村“金桥”工程、科技人才“乡聚”工程、“南太湖”精英计划、乡村创客“1+N”计划、青年创业“精英孵育”计划等举措,完善新乡贤激励保障机制,着力推动科技、资金、青年、乡贤回乡进村;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能跨界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增强乡村发展动力与活力。

2.4 用数字为手段,完善社会治理实现共治共享

突出“管理+科技”融合创新,聚力打造乡村基层治理共同体,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通过建设智慧乡村管理服务中心,将雪亮工程、智慧监控、互联互通、垃圾智能分类等科技手段运用于社会治理实践,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和各个村居的“1+3+N”综合治理机制。深化乡贤会、和治理事会等群体组织,发挥乡贤能人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补位和辅助作用;推进“村务e点通”全覆盖,深入开好“户主大会”,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机制。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和文明诚信村建设,搭建“杏信相印”诚信商户经营联盟,按诚信指数授予贷款信用额度;传承保护八都岕非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深化以“三风”为核心具有长兴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着力健全政治、智治、法治、德治、自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猜你喜欢
美丽改革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改革之路
我们创造美丽
改革备忘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改革创新(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