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2020-01-15 15:32黄祖辉蔡日旋崔柳傅琳琳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黄祖辉,蔡日旋,崔柳,傅琳琳

(1.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0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十五周年。十五年来,“两山”理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思想统领和行动指南。为了深入认识和深化践行“两山”理念,本文首先阐释了习书记“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三大精髓及其时代意义。其次,以浙江省为例,阐明其践行“两山”理念的行动轨迹、发展模式与最新进展。最后,从进一步深化“两山”理念认识,把握“两山”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两山”发展视野,做大“绿水青山”经济;进一步创新“两山”转化制度,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的角度,对新时代深化“两山”理念的践行进行深入探讨。

1 习书记的“两山”理念与精髓

1.1 “两山”理念的提出与深化

“两山”理念,即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浙江安吉余村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两山”理念的形成与习书记长期在地方工作的经历和实践探索密不可分,从陕西的梁家河到河北的正定,又从福建到浙江一直到上海,整整38年的历程,在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山川平原大地上都留下了习书记的足迹。这种多区域、多层级,并且跨越不同发展时代的基层与地方工作的历练与实践探索,是习书记萌发并且形成“两山”理念的重要源泉。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去了安吉余村,充分肯定了安吉的发展道路,指出“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3]。并且再次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4]。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是互为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充分表明,善待生态、敬畏生态、保护生态,实质上就是善待和保护人类本身,是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必须,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十五年来,“两山”理念已被写入党章,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念不仅体现生态文明与生态优先的思想,而且也体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行动统领[5-6]。“两山”理念本质上还涵盖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两山”理念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

1.2 “两山”理念的内涵与精髓

习书记的“两山”理念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绿水青山”并不单纯是指山水资源,还包括冰天雪地、海浪沙滩、蓝天碧云、清新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生态范畴,是对优良自然生态资源的形象概括。而“金山银山”不仅是指“绿水青山”本身的价值,更指“绿水青山”转化成经济与社会的价值。习书记的“两山”理念,体现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内涵,一是强调作为“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重要性;二是揭示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统一性,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三是蕴含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这为具有资源生态优势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将“两山”理念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拓展与引申,那么可以认为,不仅优良的自然生态,而且悠久的人文生态也是“金山银山”,也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

习书记的“两山”理念还可以抽象为三大思维,这是“两山”理念的精髓。一是底线思维。也就是生态环境不能作为发展的代价,尤其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发展阶段,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二是发展思维。底线思维并不排斥发展,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在美好生活已成为广大民众普遍追求的新阶段,坚持底线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三是转化思维。“两山”理念内涵了转化思维。正如习书记曾经指出的,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关键是要做好“转化”这篇文章,也就是做好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这篇文章,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认识和把握“两山”理念,习书记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阐述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变化。大体是,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第一个阶段,人们往往会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也就是为了生存会牺牲环境。到了温饱问题解决后的第二个阶段,人们的认识会转变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此时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尤为重要。而到了小康社会和生活富裕的第三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书记有关人类对生态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认识变化的三阶段阐述,既辩证又通俗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演变特征与规律。在第一阶段,经济发展难免会以环境牺牲为代价;到了第二阶段,经济发展就不宜再以环境牺牲为代价,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到了第三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相互融合的。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上已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其中相对发达的地区已进入第三阶段,因此,“两山”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统领性、适用性和极其重要的践行价值。

2 “两山”理念的浙江践行与发展

2.1 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行动轨迹

浙江是习书记“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两山”理念为浙江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十五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两山”理念不动摇,践行“两山”理念重实效。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高效生态、绿色发展”;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从“绿色浙江”到“诗画浙江”;从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到实施转型升级“组合拳”(“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全域土地整治);从2014年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杭州、湖州、丽水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20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无不体现浙江对“两山”理念的坚定践行和共识所在。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行动轨迹表明,浙江干部群众对“两山”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已到了习书记所说的“第三阶段”。

2.2 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三种模式

十五年来,浙江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一是城乡融合的绿色提升模式;二是优势后发的绿色跨越模式;三是治理倒逼的绿色重振模式。城乡融合的绿色提升模式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和宁绍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相对好,城乡经济融合程度高,创新发展能力比较强,这些年绿色发展呈现了量质提升的良好势头。优势后发的绿色跨越模式集中体现在浙江西南的丽水、衢州地区。这些地区是浙江丘陵与山区的代表性地区,也是浙江传统的欠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区资源生态环境基础好,森林覆盖率高,过去生存性的生态环境破坏,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生态环境恢复很快,加之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这些年生态后发优势凸显,呈现了强劲的绿色跨越发展态势。治理倒逼的绿色重振模式主要集中在浙江金华、台州、温州等乡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个私民营经济相对活跃,经济发展较快,但产业发展相对粗放,以相对低端化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并且生态环境损伤比较明显。在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浙江省对类似产业动大手术,以壮士断腕式的力度,高强度实施环境整治,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年来,这些地区已经呈现绿色再现和重振的发展势头。

2.3 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发展格局

在“两山”理念的践行发展中,浙江根据自身区域经济和资源禀赋多样性的特点,以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为目标,正在逐步形成全域绿色发展的新格局。一是以省会城市杭州为核心的中心区块,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丰富旅游资源高度融合的独特优势,致力打造世界级水平的长三角“两山”经济发展高地和浙江绿色发展的龙头。二是以丽水、衢州、金华为核心的浙西南丘陵山区,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丰裕的独特优势,潜心打造集高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养生、田园生态城镇为一体的长三角丘陵山区绿色发展胜地和国内同类地区的示范区。三是以宁波、舟山、温州、台州为核心的浙江沿海地区,充分发挥陆海相连的资源环境优势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着力打造具有“陆海发展联动、一二三产联动、转型升级联动”特色的我国东部沿海绿色发展长廊。四是以嘉兴、湖州、绍兴为代表的水网平原地区,充分发挥江南山水相依、鱼米之乡、城乡融洽的特色优势,同时紧密连接和依托上海和杭州,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块,全力打造具有典型江南景观与文化传统、城乡高度融合的我国江南水网平原地带绿色发展区块和美丽乡村升级版。

2.4 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升级版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将整个浙江作为“大花园”来建设,使浙江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推出了推进全域有机更新,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战略决策部署,让习书记的“两山”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7]。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的目的,就是要全方位实现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让绿色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让绿色发展成为浙江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让浙江的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窗口。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将充分体现“五个高”。一是高质量建设“诗画浙江”。具体体现为“四个坚持”,即坚持保护为先;坚持攻坚为重;坚持美丽为基;坚持文化为魂。二是高水平发展绿色产业。具体体现为“四个一批”,即打造一批生态产业平台;培育一批生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生态产业项目;提升一批优质生态产品品牌。三是高标准推进全域旅游。重点是依托山水资源,发掘人文资源,打造以水为纽带的四条黄金旅游线路和以山为依托的十大名山公园。四是高起点打造现代交通。包括加快建设大型国际客运枢纽;加快建设2万km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加快建设1万km骑行绿道网。五是高品质创造美好生活。主要体现为“五个养”。即做到青山碧海“养眼”;蓝天清风“养肺”;净水美食“养胃”;崇文尚学“养脑”;诗意栖居“养心”。

3 新时代深化“两山”理念践行

当前,我国正在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走向继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化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深入践行习书记的“两山”理念,把中国的绿水青山做得更美,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以满足十四亿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1 进一步深化“两山”理念认识,把握“两山”发展思路

“两山”理念博大精深,需要在践行中不断深化认识,以科学把握“两山”理念的践行与发展思路。重点是把握四条发展思路。一是把握底线思维与发展思维相统一的“两山”发展思路。“两山”理念是底线思维与发展思维的统一。一方面,不坚守生态环境养护的底线思维,“绿水青山”就难以永续化,“金山银山”就会失去本源;另一方面,如果生态环境只养护不转化,“绿水青山”也难以成为具有经济意义和市场价值的“金山银山”。因此,必须对生态环境既养护又转化,也就是既坚守底线思维,又坚持发展思维,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望。二是把握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交融的“两山”发展思路。从广义生态看,人类社会不仅存在自然生态,而且存在人文生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生态,精神基础则是人文生态。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既有文化传承价值,又有现实需求价值,是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践行“两山”理念实践中,要将中国悠久和优秀的人文生态纳入“绿水青山”范畴,既做好保护和传承文章,又做好转化和弘扬文章,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交融、共转化,产生“金山银山”的叠加效应。三是把握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相协调的“两山”发展思路。坚持和践行“两山”理念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这一过程涉及具有公共意义的生态文明行为制度和生态环境养护制度的安排与资源投入,政府主导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推进中,单纯依靠政府主导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运行和社会参与在“两山”转化、资源配置以及“两山”共创、共建、共治、共享中的作用,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参与”相协调的“两山”发展治理体系。四是把握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相结合的“两山”发展思路。建立在“绿水青山”基础上的“金山银山”,其载体必定是绿色发展的产业,要做大、做优、做强这类产业,不能局限于资源生态本身,必须着眼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相结合,体现产业融合、功能多样、城乡联动的产业体系建构。首先从当地“绿水青山”的特点出发,实现生态产业化和相关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其次是在生态产业化的同时重视产业生态化,也就是注重关联产业的生态功能挖掘,既体现产业融合,又体现功能多样和业态多样。再次是形成城乡联动的绿色产业链,使美丽乡村成为美丽经济,美丽经济拉动城乡消费需求。

3.2 进一步拓宽“两山”发展视野,做大“绿水青山”经济

一是做好“绿水青山”转化文章。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一方面要立足“绿水青山”这一资源本底,通过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做好直接转化这篇文章,另一方面,要跳出“绿水青山”资源与空间的局限,通过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发挥“绿水青山”溢出效应与带动效应,做好间接转化这篇文章,做大“绿水青山”业态,做优、做强绿色经济,使“绿水青山”产生更大、更好、更优的“金山银山”效应。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既要重视政府购买生态养护与服务的转化路径,又要重视市场交易生态产品与服务的转化路径,还要重视社会参与的转化路径,如建立生态基金和鼓励自愿支付绿色消费等。二是发展“绿水青山”两类产业。一类是“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这类产业内生于“绿水青山”,是以“绿水青山”为本底的产业或经济活动,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养生等产业。另一类是“绿水青山”的外生性产业。这类产业外生于“绿水青山”,但与“绿水青山”是紧密关联的产业,如相关的服务业、物流业、地产业、金融业和田园生态城镇的发展等。要做大做强“绿水青山”业态,发展“绿水青山”外生性产业极为重要。三是活化“绿水青山”经营理念。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活化“绿水青山”经营的一种理念。“绿水青山”难以移动,将“绿水青山”从“产地”市场转变为“销地”市场,也是一种“绿水青山”的经营理念。通过生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碳汇交易等制度转化“绿水青山”价值,又是一种“绿水青山”的经营理念。此外,将生态化、绿色化与品牌化相结合,提升“绿水青山”附加值以及倡导绿色消费,都是活化“绿水青山”的经营理念[8]。

3.3 进一步创新“两山”转化制度,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一是创新“绿水青山”养护制度。要建立补偿养护、规制养护、赋权养护相结合的生态养护制度。补偿养护以政府或社会购买生态服务为主,重点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差异化的资源生态养护与补偿制度,创新政府资源生态养护补偿的支付方式,增强产业扶持型、技术支持型和人才培训型的转移支付。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资源生态养护和补偿体系中的作用,如建立生态基金,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各类资源生态养护的补偿或绿色产业与技术的支持。规制养护侧重于生态法治体系完善,赋权养护是通过生态管理权与使用权的赋权,以使受权主体产生生态管护行为的激励。二是创新“绿水青山”产权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和林权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集体和农民混合所有的产权改革思路。同时,推进其他资源生态产权制度的改革,如“三变”改革,股份合作改革等。对于那些难以或不宜确权到人或户的“绿水青山”资源,可探索分权化和地方化的改革思路,将资源生态产权或配额,确权到相应的地方或地方联盟,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资源生态的规章制度,既防止对资源生态产权主体的侵权行为,又避免产权拥有者和使用者对资源生态产权滥用所导致的负外部性。三是创新“绿水青山”交易制度。市场交易制度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最重要的制度。在解决资源权属和权能的基础上,亟须建立资源生态产权和生态配额的市场交易体系与制度。要在建立和完善各类土地(农地、林地、草地、山地)产权市场交易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其他资源生态产权交易体系和市场,如水权交易体系和市场;碳汇交易体系和市场;森林覆盖率配额交易体系和市场;生态标志认证体系和标志产品交易体系与市场。四是创新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应建立与完善多维度的绿色发展激励与约束引导机制,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问责制度。将生态环境治理约束、企业进入门槛约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社会消费行为约束以及绿色发展考核约束这五个方面的约束制度化,形成多方位约束合力与绿色发展激励相兼容的体制机制,营造“绿水青山”持续高效转化与绿色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促成企业发展动能转换,追求绿色发展;政府评价导向转换,致力绿色导向;民众消费行为转换,崇尚绿色消费。五是创新绿色发展共享机制。“两山”理念也是共享发展的理念。因此,不仅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积极融入“绿水青山”转化与绿色发展的进程,而且还要建立“绿水青山”转化与绿色发展的“共创、共享、共富”相融机制,使“绿水青山”转化成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能为普通民众共享,尤其是能为“绿水青山”区域的普通民众共享。为此,在“绿水青山”转化与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资源生态产权制度与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政策设计的益贫性和公平性,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股份化、股份合作化改革。要用好政府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杠杆,促使绿色发展对普通民众具有包容性。要引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小农发展,实现小农户、贫困群体与绿色发展的有机衔接和共富发展。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