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胡豹
(1.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共生性问题,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来进行财富积累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如何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浙江省土地面积狭小,山区居多,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环境容量需求的递增性与环境容量供给的递减性以及环境资源生产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1]。如何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既需要理念创新支撑,也需要实践创新跟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明“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方法举措,形成了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浙江安吉余村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理念[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提出是深厚实践基础、丰富经验积累、深邃理论思考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指出了中国“三农”事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社会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生动体现。
“两山”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2006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从矛盾统一的哲学观点来阐述 “两山”之间未来发展的正确关系,本着实践得真知的观点,系统地提出 “两山”发展经历,“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3],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伟大跨越。
“两山”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绿水青山”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生产力”。2015年,“两山”理念提出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央文件,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文明环境的重视,是指导中国生态建设之路的重要思想。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建立精神财富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生态健康的绿色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两山”理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绿色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华。
“两山”理念是衡量民生福祉的关键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2020年是“两山”理念十五周年,浙江省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基于浙江省自身的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的优势,美丽浙江建设和美丽乡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浙江生态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省在破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把握正确方向,对矛盾的解决办法不断进行积极探索,丰富“两山转化”内容,走协调、开放、绿色、创新、共享的发展路线,打造浙江“两山”转化的实践样板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浙江省成为首个全国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完美诠释了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的转变,绿水青山不仅仅是展示今日浙江的“金名片”,而且成为浙江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两山”理念的提出是环境危机的应对。“绿水青山”代表的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化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保障,浙江省提出了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搞好环境保护,以腾笼换鸟的决心搞好转型升级。深入贯彻“两山”重大理念,成功举办了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公众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连续8年持续上升。浙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协同发展,生态经济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单位GDP耗能相对2018年下降3.2%,地表水质良好,根据全省221个省控断面监测结果统计,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断面九成以上,无劣V类断面。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达标,比2018年上升两个百分点。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和丽水等10市的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优良,个数达标率为100%。2019年全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平均为93.1%,PM2.5平均浓度为29 μg·m-3,全省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优居多,大约平均占比为8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1 μg·m-3。据最新全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检测报告显示,浙江省以96.39分高居榜首。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生态型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和美丽经济作为产业兴旺的支柱产业和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朝着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的农业和工业进行生态化转变, 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迸发新活力产生新业态,高质量标准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9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GDP)62 352亿元,比2018年增长近7个百分点,经济保持持续上涨。在GDP增速占比方面,第一产业增加值2 097亿元,增长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6 567亿元,增长了6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3 688亿元,增长近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于60%,对于GDP贡献率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模式增加值占GDP的1/4。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核心,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生态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呈蓬勃发展态势。
“两山”理念凝聚了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智慧和经验,让广大干部群众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之路,全面增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从全省70%是山区的实际出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化绿色生态发展战略,走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的科学发展之路,全面树立新时代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010年创立了第一个省级生态日,规定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的生态日,为企业和人们的活动起到了警示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新媒体建设,深入抓住新闻宣传,“浙江生态环境”微信号推出“环境保护事事通”小程序,邀请广大社会公众来一场生态环保知识问答,为连接广大人民群众和生态保护建立了一座桥梁。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369行动,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绿色理念从小孩抓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让绿色理念绵延燎原,为全国的污染防治与生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样板示范作用。
“两山”理念成为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全省域作为大花园来打造,极大地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造就了浙江千万个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美丽生态转向美丽经济,全域美丽正成为浙江最鲜明的特征。全省累计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1 275个,有34个村、11个镇列入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镇,数量全国第一。2019年,浙江省实现农业增加值2 146亿元,比2018年增长2个百分点,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876元,连续38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全国省区最小。探索出“农业+互联网”、“农业+企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乡村发展模式,累计建立家庭农场3.7万家、农民合作社4.2万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达107个。在全国浙江省拥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6个。
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正在加快形成建设和保护绿水青山的思想共识,正在加快形成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经济转型和生态绩效考核的良好氛围。全省各地不断强化“两山”转化的路径意识,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不断探索适应不同地域“两山”转化的路径选择与创新。
3.1.1 模式内涵
“三创”联动,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共创共富;“三变”促动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股本、农民变股民;“三融”牵动三产融合、三生融合、农旅融合;“三化”推动,农场化、平台化、项目化[6]。
3.1.2 模式特征
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村集体与企业进行合作,打造“公司+村+家庭农场”合作模式,公司作为中介串联消费者与乡村旅游,打通连接通道,转化乡村资源融入市场,优化闲置资源,实现山区资源的整合利用。
3.1.3 典型案例
鲁家村位于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总面积16.7 km2,现有人口2 200人,在2011年以前由于没有完善的交通,缺乏优质的耕地,历史文化空白,劳动力流失,所以发展落后,脏、乱、差成了鲁家村的象征。为改变现状,提高农民增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深化乡村供给侧改革,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标,探索新时代传统乡村治理经验与现代乡村建设创新模式,推动本区域美丽经济的发展[7],坚定地走“两山”路线,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安吉鲁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带领村民进行全民创业,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以18个家庭农场为纽带,实现了三生(生产、生活、 生态)、三产(一产、二产、三产)的有机结合,构建了鲁家村产业体系。创新提出了集体经济经营,通过“公司+村+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优化闲置土地资源,整合山区资源合理利用,鲁家村与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吉浙北灵峰旅游度假区和安吉乡土职业技能培训公司,建立休闲、养生、观光、农学为一体的示范区。乡村集体经济占股49%,实现了农民到股民的转变,打造利益共同体,激活农民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实现集体经济创收。
3.2.1 模式内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农民是乡村创造活力的主体,是乡村构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新型主体,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吸引人才创业创收,留住乡村活力,解决“空心化”。以经济发达村为核心,辐射带动临近村落,联合各村各色的资源,保持“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难折断”思想,抱团取暖,联合振兴。
3.2.2 模式特征
人才为本。抓住人才要素,打破传统思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高端人才落户政策,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保障依靠,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
乡村联合。资源禀赋相近,乡村民情相似的乡村进行整合,先富带动后富,资源互补,形成新业态;发展一站式旅游,让消费者享受不同的风土人情。
3.2.3 典型案例
淳安下姜村完美的从一个落后空壳小山村脱颖而出,成为乡村致富的典型。针对下姜村空心化的现象,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壮大“产业留人”,通过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对农民进行素质文化、生产技术、产业经营等培训,打造新型农民来适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8]。引进外来人才,积极开放人才落户政策,吸引年轻人带来新思想、新业态,打造与众不同的精品民宿。
按照“留住乡愁、突出乡土、美丽乡村”的总体思路,进行景观改造、垃圾处理、厕所革命,使脏乱差的乡村变成美丽的江南小镇。盘活旅游资源,依托本区域生态环境和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红绿相融”的乡村旅游路线,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猪圈变餐厅,民房变民宿、茶园变乐园、产品变商品等;蝶变之后的下姜没有坐享成果,而是打造“大下姜”联合共同体,以下姜村为中心,带动周边村落共同振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9], 真正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
3.3.1 模式内涵
这种模式是对乡村改变最少的一种方式,在对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保证原始的生态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展示最纯粹质朴的乡土民情,对原始乡村有一个真切的认知。
3.3.2 模式特征
外老内新。拥有完好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与现代民宿相融合,既可以让人感受到纯粹的百年历史文化,又可以给人带来新老文化碰撞的非凡体验。
绿色发展。活化“绿水青山”“生态田园”等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盘活生态资源,按照习总书记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不能“深居宝山不识宝”的要求,合理有序开发山水林田,以“绿美富”为乡村发展的目标。
3.3.3 典型案例
丽水被称为浙江省的绿谷,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生态环境极佳,是中国著名的养生之地。下南山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不仅秉承了丽水市环境优美的自然特点,还是一个拥有400年历史的古村落,现存40多个老房子,最老的房子建于明朝,是一个历史文化浓厚的古村落。2004年村集体搬迁,古村落成了空心村,在“两山”理念下丽水市政府积极改善现状,招商引资,通过“企业+村民”的模式联合对古村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改造,在改造的同时保留了原生态独特的味道,保护基础上发掘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的还原古村落的外貌,打造“外部五百年,内部五星级”的度假村[10],颠覆人们对传统文化古村落的认知。在农事旅游方面,按照村民日常的农业生产凸显下南山最纯粹的农耕文化,还原下南山的田园风光,让游客享受有别于城市喧闹,朴实无华的乡村风情,吸引大量的养老、摄影爱好者和亲子旅游等。
3.4.1 模式内涵
“森林人家”建设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优势、独特人文景观和特色产业基础, 引导本区域发展休闲养生和观光旅游产业, 走“生态、养生、健康”之路, 致力于打造一个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身心双养的森林养生地[11]。
3.4.2 模式特征
自然禀赋优越。“森林人家”顾名思义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是其独特的优势,“绿水青山”是发展美丽经济的资源保障,是森林康养的绝佳之地。
地理区位优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旅游或者产业聚集地,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乡村配套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强规模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3.4.3 典型案例
永康市大陈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有着省级森林之称的历山公园的脚下,国家3 A级景区虎踞峡、 盘龙谷景区在其南侧,北邻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后吴古村落,是旅游聚集地的中心地带。大陈村坚守“两山”理念,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属于自己的生态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梅、兰、竹、菊”四个主题公园,提升村落绿化水平[12]。
打造完善的旅游业态,满足消费者的“吃住游”“购物游”,主动与杭州、江苏、上海等地的旅行社进行联系,再拥有稳定的客源之后,大陈打造“在水一方”的精品民宿。依托民宿经济的带动作用来带动产业链,龙头企业入驻,餐饮、购物等产业相继发展。以大陈村的溪流为分界线,左边老街区的功能就是日常吃住,民宿等,右边的临水街负责平常的购物。成了一个能为居民和游客带来生态、康养、观光的森林养生地[13]。
广大干部群众要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全面树立新时代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观,跳出“转换即变现”的价格观念,要认清“两山”带来潜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14];但也不能缩手缩脚,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大胆的开拓思维,增加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加强财政资金引导,一方面政府联合各大银行要为生态行业创业团队提供低息贷款,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各类投资机构投资与初创期生态行业中小型企业,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支持和鼓励乡村赋闲群众和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要营造敢为人先、不怕失败、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科学技术是“两山转化”的重要抓手,依托当下信息和智能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积极打通与高校科研组织的沟通交流。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生产方(农户)要积极掌握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机械设备的应用,收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将数据集合汇总后,交于学院方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填充,将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数据语言从而交由电脑进行控制,进而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精细化,同时节约人力成本。高校专家对新型农户经营农场,农家乐等农业新业态进行培训,运用“农业+互联网”模式,构建网上信息平台,宣传自身特色吸引游客消费,与时俱进,辨别消费主力打造对口高端民俗、休闲采摘、亲子农学教育等产业链。
“两山”转化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乡村产业等要素,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乡村对闲置土地进行规整,集中连片,消除破碎土地,建立水果、花卉、茶叶等农业种植基地;对乡村农户住宅进行改造,修建具有乡土风情的农家乐,完善休闲旅游产业链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保障游客衣食住行满足度。推进特色乡村旅游小镇由个体向集体转变,乡村旅游产业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发展,形成乡村旅游产业自我运转的同时又充当集体当中的一个部分,人人参与,人人参股,提高民众积极性,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既有利于打破现有的旅游产业同质化现状,也有利于未来在乡村特色小镇多样化路线的形成。同时,政府需要倡导各乡镇在形成各自产业的过程当中也要注重人文元素的融合,发掘历史文化名人名作,力求一地一特色,一地一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