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莹莹 王效民
(辽宁省沈阳市北部战区总医院血液净化科,辽宁 沈阳 110015)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以维持性血液透析为主,同时该治疗方式也属于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据不完全统计,约占80%及以上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均以血液透析维持生命[1]。在加之部分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佳及反复穿刺等因素影响,易出现感染、血栓、出血等严重并发疾病,进一步增加患者痛苦,最终对透析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促进病情发展。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预防中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维持性血透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9)与参照组(n=39),研究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9.50±24.50)岁;参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0.50±24.50)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纳入统计学中分析显示并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价值明显。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与之充分交流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并向其详细讲解动静脉内瘘主要方式及过程,并告知患者配合治疗、配合护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后续可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或所存在的不良情绪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②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治疗后应嘱咐患者及早开展功能锻炼,如健身球训练、手握橡皮训练等,以促进手术侧手部静脉逐渐增粗,便于后续治疗。同时应注意保护手术手臂血管,日常避免予以抽血操作,同时避免在手术侧量血压,使其维持健康状态。③病情监测。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开展早期训练,并指导其对手术创口情况进行观察,并监测血管杂音、感知血管搏动等。④手术创口保护。术后48 h后患者不可进行屈肘等肢体动作,避免手臂受压,并注意保暖。在治疗4~5 d后可适当开展手臂训练,训练初期可进行握拳等简单活动,后续根据患者耐受就恢复情况逐渐加大力度。⑤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应告知患者注意创口清洁干燥,若存在出血或创口渗液过多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敷料。如情况较严重可返院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与护理满意度情况。并发症主要含括血栓、感染、血管瘤、出血等;护理满意度评定指标:Ⅰ级满意、Ⅱ级满意、Ⅲ级满意,满意度=(Ⅰ级满意+Ⅱ级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在SPSS21.0统计软件中算出本次研究所有数据,(χ2)(%)分别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表示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感染率情况比较:研究组(n=39),无血栓、感染2例、无血管瘤、出血1例,共3例,占比7.69%;参照组(n=39),血栓2例、感染4例、血管瘤2例、出血3例,共11例,占比28.21%(χ2=5.571,P=0.018),经组间比较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比较价值。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研究组(n=39),Ⅰ级满意18例、Ⅱ级满意19例、Ⅲ级满意2例,总满意37例,占比94.87%;参照组(n=39),Ⅰ级满意11例、Ⅱ级满意16例、Ⅲ级满意12例,总满意27例,占比69.23%(χ2=8.705,P=0.003),经组间比较显示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比较价值。
维持性血液透析前需构建良好的血管通路,同时也可有效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改善。相关权威机构指出,自身动静脉内瘘可作为血管通路治疗主要方式[2]。再加之大量研究证明,动脉内瘘与人造移植血管、永久性中央导管相比,存活期更长,同时可减少治疗费用,减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但伴随血透治疗逐渐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中,同时患者接受长时间的血透治疗,使得营养不良及血管病变等问题频发,并日益显著,尤其是老年患者,出现动脉硬化及血管钙化等并发症概率较大,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缩短内瘘存活期。就以往情况可知,医院均在患者接受内瘘治疗前1~2 d开展常规临床护理干预,不具备内瘘保护意识,同时未开展内瘘手术侧肢体血管保护工作,在出现保护意识后患者血管可能以受到严重损伤,且短时间内难以治愈,患者易出现恐惧、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效果[3]。故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患者血管内瘘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早期训练干预、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且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相较于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言更具优势,且最终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综上所述,将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预防中可达理想效果,故临床广泛运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