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综述

2020-01-15 03:33李正栓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诗词

李正栓,王 心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一、引言

毛泽东(1893-1976)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巨大成就早已举世闻名,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书法家,其诗词创作也是独树一帜,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他的诗歌是文学,是历史,是哲学,是军事,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刻记了我党初心,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这些诗作之力能比千军万马,余丽霞(2016:106)曾如此评说毛泽东:“作为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其在诗词上的造就在现当代难以有人与之匹敌。”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持续一生,但有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二个高潮,是在1934年秋至1936年的长征时期;第三个高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大跃进’之后的苦难时期。”(张智中,2008:84)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见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采访完毛泽东后,将《七律·长征》进行意译,收录于《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第五节“长征”(The Long March)的结尾,并高度赞扬了毛泽东的文才武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集结出版,英译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叶君健(1991:7)曾回忆道:“《毛泽东诗词》,以《长沙》为首的18 首,是在1957年臧克家主编的《诗刊》上发表的。我那时是我们的对外英文刊物《中国文学》的负责人,自然应该尽快在刊物上发表这些诗词的英译。”叶君健等人完成了英译任务,在《中国文学》1958年第3 期刊载了这18 首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文。同年9月,外文出版社在《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出版了国内第一个毛泽东诗词英译单行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Mao Tse-tung Nineteen Poems),译者署名为安德鲁·波义德(Andrew Boyd)(前18 首)和戴乃迭(Gladys Yang)(第19 首)。

1961年,由袁水拍、乔冠华、钱钟书、叶君健等人组成的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广泛征求意见并数易其稿,于1976年由外文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毛泽东诗词》(Mao Tse-tung Poems),内收毛泽东诗词英译38 首(其中《十六字令》为三首)。“作为我国文革时期文学外译的代表作,官方定本坚持集体翻译,并由定稿小组负责人袁水拍和乔冠华共同把关,避免用词模糊,保持译文政治导向正确,最大限度地向原文意义靠拢。”(李琳、陈琳,2018:15)

还有许多中外个人译者和出版社出版过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如迈克尔·布洛克(Michael Bullock)和陈志让(Jerome Ch’en,1965)、黄雯(Wong Man,1966)、东方地平线出版社(Eastern Horizon Press,1967)、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Hualing Nieh Engle &Paul Engle,1973)、威利斯·巴恩斯通和郭清波(Willis Barnstone & Ko Ching-po,1972)、王慧明(Wang Hui-ming,1975)、吴翔林(1978)、许渊冲(1978)、赵甄陶(1980)、黄龙(1980)、林同端(Nancy T.Lin,1980)、马文绮(Ma Wen-Yee,1986)、赵恒元和Paul Woods(1993)、辜正坤(1993)、张纯厚(2007)、李正栓(2010,2011,2018)、王宏印(2011)、焕然(2011)等。这其中还有部分译者多次修订再版或再印。“文学作品的复译为文本生命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延续、拓展与生成创造了条件。”(陈嘉琨、刘云虹,2019:80)毛泽东诗词的复译、再版和重印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有助于其海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形式也颇为丰富,除单行本外,还有诗歌选集、毛泽东作品选、毛泽东研究专著和期刊报纸等形式,兹不一一列举。

从英译研究来看,译者本人多在前言或附录中探究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对译作的研究则从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 周年)开始逐渐增多。以下从译者思想、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三方面就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译者思想研究

对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研究应该从译者思想研究开始,因为“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决策者”(潘卫民、郭莹,2018:80)。由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特点鲜明,独具一格,“集历史与现实、豪迈与婉约、情理交融地记录特殊历史年代、带有史诗韵味”(刘泽权、张丹丹,2012:69),译者在英译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可想而知。回顾现有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译者多在译作前言或附录部分说明英译毛泽东诗词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在刊载毛泽东诗词18 首英译文的1958年第3 期《中国文学》中有这样的说明:“在译文中,原诗词独特的节奏和韵式不能保留,这是很自然的。”(李崇月,2015:42-43)这就是《中国文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原则的简要说明,对节奏和韵式有所取舍或替代。

叶君健(1991:9)曾回忆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所遵循的翻译原则:“译文既要‘信’(包括意义、意境和政治的‘信’),又要‘雅’——也就是具有相当高水平的‘诗’,而且是现代的‘诗’,不是古色古香的‘诗’(因为原诗所表达的是生气勃勃的现代生活和思想),虽然原作所采用的形式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这就是译者们集体的思想和指导原则,也代表了官方意旨。

布洛克和陈志让认为,为了保留原文风格特点,需要“使用简短且有剧烈感的诗行,尽量少使用多音节词”(Ch’en,1965:319),他们两位力争再现原作的风格。

聂华苓和安格尔(Nieh&Engle,1973:21)认为:“译文要尽量通顺且贴近汉语表达意义”,可见通顺和近似是聂华苓夫妇的译诗原则。

巴恩斯通和郭清波(Barnstone&Ko,1972:141)采用了重意象的翻译策略和“贴近翻译的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且贴近原作是忠实于原作的表现。

王慧明(Wang,1976)主张“诗意情境的生动再现”,即意境再现。实际上,他在追求传神地翻译,而意境再现比意象再现更难。

吴翔林(1978)第一个尝试采用格律体英译毛泽东诗词,“以便使艺术形式多样化,使喜爱或偏爱格律体的读者也能有自己的选择”。以英语格律翻译汉诗格律是很难的。

许渊冲(1979:39)则在其英译本出版后发文阐释自己的翻译主张,认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美’是许渊冲翻译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许渊冲的语言观和修辞观。”(覃江华、许钧,2018:123)这“三美”主张长期影响着中国译界,也偶有不同意见。

赵甄陶(1980)英译毛泽东诗词的理念可概括为尽可能保留文学典故,增加注释,抑扬格为主,每行音步数不超过六,语言平实,对原作的理解基于译者本人对作者的研究。文学典故是原作的重要文化表现,必须保留,对于可能的难点进行注释。音节数量控制在令人愉悦的长度。语言不能古板,要平实可亲。在理解上追求译者与作者理解对等。

黄龙的诗歌翻译实践题材广泛,“从国家领导人诗词、名花诗词到《红楼梦》、莎士比亚著作中的诗词、唐代诗歌,几乎无所不包”(王金波,2016:19)。他指出:“作者‘笔短情长,书不尽意’,译者必须补其‘笔短’,译其‘情长’,方能进入‘自由王国’,臻于化境。”(黄龙,1983:91)他所追求的是弥补原则。凡是翻译必有损失,只要有人就有弥补办法,必能补偿。

林同端(Lin,1980:1)认为,要“尽量把握每首诗词的中心主题和意味,把其中的意象和主导节奏波移植到译文中”。他注重原作旨要并移植节奏波,前者很容易做到,后者却很难。

马文绮(Ma,1986:11)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有时增加一行或一个‘组成结构’,使意思更清晰,诗行更流畅。有时颠倒诗行顺序,把连续几行中的意象‘放在一起’,以获得某种节奏或韵律结构和某种音调的音乐性”,其实就是灵活达意。

赵恒元和Woods(1993:1-4)认为,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深邃思想和浪漫描写,采用归化的方式还原或适当添加成语典故、神话传说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数词,量词转换为英制,但取近似值。赵恒元追求归化中还原原作内容,难度极大。对于数词和量词求近似、重功能。

辜正坤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兼顾译文的通顺和韵律。他在前言中写道:“任何翻译都需要理解,我理解所遵循的原则是‘从不只坚持一个原则’。”“一方面,我认为所有的解释都很重要;另一方面,我往往只坚持一种。”“因此读者可能会发现译者注释多为唯一解释,也有若干解释罗列的情况。”(辜正坤,1993:16-17)辜正坤充分肯定理解和注解,但更强调理解基础上的通顺和韵味。

张纯厚在译本中提供了大量辅助性材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导言中他写道:“我们为每一部分提供了对于毛的生活的那一阶段的社会背景的解说。另外,就每一首诗,我们提供解说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汉语词汇和措辞,特别是来自中国早期历史的那些词汇和措辞。一旦可能,我们也提供围绕每一首诗的写作的特定场合和事件。”(张纯厚,2007:XV)张纯厚重视文献资料对译文正确性的保障与忠实。

李正栓(2010:2)在前言中提出了五点英译主张:(1)音译词牌名并提供附录解释;(2)诗行数量与原文一致且争取长度接近原文;(3)用韵争取做到视之悦目,听之悦耳,读之上口,思之入心;(4)注明个别借用现有译文现象;(5)尽量避免或减少译者介入,可接近但不可超越作者。翻译与文化息息相关,“翻译是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仅仅运用语言翻译策略与文本翻译策略并不能充分保障源语文本能成功进入译语文化”(杨仕章,2019:67)。李正栓在翻译时格外注重文化传递和各类审美感受。

译者研究是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译者在英译毛泽东诗词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不同,这也直接促进了其英译版本的多元化,进而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探讨作了良好的准备和铺垫。因篇幅关系,这里没能对所有参加毛泽东诗词英译的译者思想进行详细梳理。

三、学位论文

我们选择CNKI 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文章类型设置为硕博士学位论文,输入专业检索表达式“SU=('毛主席诗词'+'毛泽东诗词')*('英译'+'翻译'+'外译')”,取样时间跨度为1979年至2019年10月16日,检索主题包括“毛主席诗词”或“毛泽东诗词”有关英译、翻译或外译的文章。经过人工筛选获得硕博士学位论文凡80篇,其中博士论文3 篇,硕士论文77 篇。按照学位授予时间统计可得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如下(见图1):

图1 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硕博士学位授予年份分布情况

由图1可知,总体上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硕博士论文数量呈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状态。2004-2011年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较快,并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又开始缓慢减少,逐渐恢复到和增长前相同的水平。

按照授予学位的院校统计主题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的学位论文数量可得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如下(见图2):

图2 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硕博士学位授予学校分布情况

由图2可知,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学位论文产出最多的院校为湖南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各6 篇,其次为中南大学,共5 篇,江苏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各4篇,北京外国语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各3 篇,其他院校该主题相关学位论文数量为2 篇或以下。

按照关键词分布统计可得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如下(见图3):

图3 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硕博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情况

由图3可知,在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为“毛泽东诗词”、“翻译”、“译者”、“诗歌”、“许渊冲”、“诗歌翻译”、“英译研究”、“典故”等,这些关键词出现次数为10 次及以上。

2005年,张智中在南开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毛泽东诗词英译比较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统计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毛泽东诗词的12 个英译本,从诗词形式的转存与叛逆、修辞格传译、意象再现、语言风格传达、文化传真等方面观照毛泽东诗词,并以此评价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探究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风格再现问题。

2010年,王厚平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第二章“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述评”中分析了“三美”在《毛泽东诗词》中的演绎,回顾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发展历程,并围绕“三美”理论分析许渊冲的毛泽东诗词英译实践。

2015年,李崇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毛泽东诗词对外译介研究》,遵循皮姆(Anthony Pym)的翻译史研究原则,采用描述翻译学(DTS)的方法,结合文本对比、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把毛泽东诗词的对外译介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从翻译功能、翻译过程和译本三方面考察,反映毛泽东诗词对外译介的历史。

在77 篇硕士论文中有23 篇是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本研究,涉及理论有生态翻译学、接受美学、框架理论、改写理论、图式理论、操纵理论等;有20 篇是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论文多针对某一译本和译者展开研究,其中有12 篇是对许渊冲先生及其译本的研究;有14 篇是针对特定内容翻译的研究,涉及意象、数字、修辞、典故、文化负载词、战斗性语言等内容的英译研究;有12 篇是译本间的比较或对比研究,有5 篇是毛泽东诗词译介或传播研究,其余3 篇与本主题研究关系不是很密切,故忽略不计。

四、期刊论文

我们继续选择CNKI 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文章类型设置为期刊论文,输入专业检索表达式“SU=('毛主席诗词'+'毛泽东诗词')*('英译'+'翻译'+'外译')”,取样时间跨度为1979年至2019年10月16日,检索主题包括“毛主席诗词”或“毛泽东诗词”有关英译、翻译或外译的文章。经过人工筛选获得有效期刊文献凡217 篇,其中核心期刊39 篇,CSSCI 期刊28 篇。按照期刊论文发表时间统计可得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如下(见图4):

图4 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期刊论文发文量年份分布情况

由图4可知,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期刊论文发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自2005年开始,年发文量迅猛增长,并在2013年达到最多,之后在波动中略有下降。

按照论文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统计期刊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可得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如下(见图5):

图5 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期刊论文发文量作者情况

由图5可知,从论文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来看,发表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期刊论文最多的作者为张智中,共14 篇;其次为曾清,共8 篇;再次为李崇月和魏艳,各6 篇;之后是陈文慧和杨琳,各5 篇,刘明东、田希波、夏惠君、杨建民、周流溪各4 篇,代正利、邓运山、李正栓、陶沙、张梦雪各3 篇,其他作者为2 篇或以下。

按照论文发表期刊统计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发文量较多的期刊可得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如下(见图6):

图6 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期刊发文量情况

由图6可知,发表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为21 篇,之后是《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毛泽东思想研究》、《名作欣赏》、《天津外国语大学(学院)学报》和《中国翻译》,各4 篇,《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海外英语》、《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文学界(理论版)》、《浙江万里学院学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发文量为3 篇,其他期刊该主题论文发文量为2 篇或以下。

按照主题分布统计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可得出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如下(见图7):

图7 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期刊论文主题词分布情况

由图7可知,在有关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的期刊论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依次为“毛泽东诗词”和“毛主席诗词”,出现频次较高的有“英译本”、“翻译策略”、“诗词英译”、“许渊冲”、“意识形态”、“译语读者”、“外文出版社”、“译文读者”、“赵甄陶”、“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辜正坤”、“《沁园春·长沙》”、“英译中”、“诗歌翻译”等词语。

部分论文从某一理论视角或在某一理论指导下,对某位译者或多位译者的译文进行研究,所涉及理论有翻译适应选择论、动态对等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学理论、互文性理论、关联理论、图式理论、目的论、生态翻译学、接受美学等。研究对象为整个译本或某一首诗词的译文。

有的论文在研究译本的基础上进行译者主体性研究。亚瑟·古柏(Arthur Cooper)、陈逵、钱钟书、袁水拍、叶君健、许渊冲、赵甄陶、林同端、韩素音、辜正坤、张纯厚、李正栓等译者及其译文均有涉及。研究形式有历史回顾、译者访谈、译著评介、译本评析等。

也有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副文本进行的研究。封面、封底、标题、序跋、注释、附录等内副文本以及毛泽东相关著作、政论、访谈、信件、日记等外副文本和作者身份信息、译者身份信息、社会历史环境等事实性副文本都能帮助英文读者准确全面地理解毛泽东诗词。

另外有些论文注意到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影响,从翻译背景、组织方式、翻译目的、译者态度和翻译形式等外部因素和文本特征对译作进行考察。

有些论文还对不同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或就《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送瘟神》等某一首诗词的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考察译本差异,并探讨原因。研究视角有贝尔曼关于翻译立场和翻译环境的理论、意识形态与诗学角度、系统功能语法、语篇的意图性、“三美”原则、意义传译角度等,研究方向有语料库研究、创作背景与后世影响分析、词牌名、诗行和韵律分析等。

还有论文对毛泽东诗词整体或某一类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探讨研究,研究视角有传播学、认知语言学、文化预设、语义预设、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等,涉及翻译方法有翻译补偿、翻译的摹仿性、创造性翻译、“信”的准则、重构音韵美等,此外还有对汉英合璧的仿诗式译法等新翻译方法的探索。

有的论文对特定内容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如词牌名、颜色词、数词、典故、省略衔接、指示照应、文化负载词、汉语特色词、战斗性语言、“天”、“水”、“山”、“风”等意象、比喻、夸张、拟人、指代、双关、互文、转品、叠字、顶真、对偶、设问、警策、同异等修辞、含“飞”字句式、雅词与俗语、豪爽与婉约、人称与主体等均有涉及。

一些论文研究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国内外现状,包括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价值、现实意义、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历时性考察、毛泽东诗词的对外传播与影响以及英语世界的毛泽东诗词研究等。

还有部分论文对具体某一年度或某一时间段的毛泽东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翻译或英译研究进行综述、述评或综评。

五、结语

诚如柳亚子对毛泽东诗词“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评价,毛泽东诗词雄放豪迈,气势恢宏,展现了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历程和波澜壮阔的人生。作为一名诗人,毛泽东让国内外读者可以通过他的诗词走近他,了解他。随着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和传播,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也得以展开。翻译是一种话语建构行为,“在跨语际的建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等多重维度的形象随翻译而得到反映、积极的解释与诠释,成为国家形象的缩影”(吴赟,2019:74)。当前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译本和译者研究、对比和比较研究、英译策略与方法研究等微观层面。虽然这些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毛泽东诗词这一优秀中华文化,扩大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认知和接受范围,但是对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系统研究也亟待开展,如毛泽东诗词的整体对外译介状况、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受众与译介效果等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诗词
摘要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