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建筑研究

2020-01-15 01:38李凯茜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四合院梅兰芳大门

许 政,李凯茜,陆 翔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西南侧(图1),坐落于护国寺街,周边地区名人故居云集(图2)。目前,什刹海是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北京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核心地区,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1]。如何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意见中指出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梅兰芳纪念馆是北京老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之一,做好梅兰芳纪念馆的史料发掘、建筑研究及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对什刹海乃至中轴线地区的名人故居以及四合院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为其他名人故居提供借鉴[2]。本文在梳理梅兰芳纪念馆相关情况的基础上,从建筑的角度对该故居总体布局、单体建筑、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了研究,同时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为后续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和北京名人故居应用等工作服务[3]。

2 梅兰芳纪念馆的发展概况

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祖居内,其祖父梅巧玲是清朝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其父梅竹芬也是小有名气的青衣。梅兰芳自幼学戏,勤奋刻苦,承传了先辈艺术传统并有所创新,创立了独特的“梅派”艺术,成为我国唯一一位世界级戏剧大师,位居“四大名旦”之首。1920年,梅兰芳买下无量大人胡同内一处宅院。在此居住期间,国际友人来访络绎不绝。“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蓄须明志”,变卖家产,南行返沪,体现出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总理希望梅兰芳回北京工作定居,并承诺将无量大人胡同旧居腾出,但梅兰芳表示不愿依靠政府力量收回旧居,后选定护国寺街9号院作为回京后的居所,即现在的梅兰芳纪念馆[4]。

梅兰芳入住之前,护国寺街9号院原为清末庆王府的马厩,它占地进深38.3 m、宽30.6 m,比一般进深30 m、宽22 m的二进院更宽(图3)。但据传,该四合院原为庆王府马官为其女儿修建,因此其大门为官宦人家常用的金柱大门。据梅兰芳回忆录记载,该四合院最初有大门、南房、正房和东西厢房,但在梅兰芳入住前南房已被拆除。

1950年,梅兰芳入住该四合院,在其四子梅葆琛主持下,梅家对该四合院进行扩建,重建南房、增建西房和后罩房。扩建后,该四合院的格局更完整,包括金柱大门、南房、正房、东西厢房、东西耳房、西房和后罩房,成为典型的一主一次并列式四合院[5](图4)。

1961年梅兰芳去世后,周恩来总理曾指示,伟大艺术家梅兰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但应为其修个像样的坟墓,还应在边上盖一幢纪念梅兰芳艺术的展览馆,将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功绩展示出来,让后辈们都知道,让国际友人和艺术家们也来瞻仰和缅怀这位属于全世界的伟大艺术家。北京市政府也曾主张将纪念馆建在香山梅墓附近,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83年,国家决定将护国寺街9号四合院进行修复并辟为“梅兰芳故居纪念馆”,聘请梅兰芳第五子梅葆玖为名誉馆长,施工期间也多次邀请梅兰芳第四子梅葆琛和秘书许姬传进行探讨,并参考影像资料和历史照片,力求恢复原貌。1985年12月,梅兰芳纪念馆修缮工程竣工,修缮后的四合院在总体布局、单体建筑、室内装饰等方面基本恢复原貌。1986年10月,“梅兰芳纪念馆” 对外开放。

2004年,梅兰芳纪念馆在维修时拆改宅门,由金柱大门变成了普通蛮子门。金柱大门是等级较高的一种宅门,门前有较大空间,大门宽敞明亮;蛮子门则是四合院中等级较低的一种宅门,门前不留空间。2007年,梅兰芳纪念馆独具特色的后罩房被拆毁,后罩房洗漱间里梅兰芳使用过的大浴缸、洗手盆也被毁掉。该后罩房由梅兰芳和其四子梅葆琛共同设计完成,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是人们了解老北京建筑、走近梅兰芳的一个重要窗口[6](图5)。

1984年,“梅兰芳故居” 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梅兰芳旧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梅兰芳纪念馆的建筑特征

3.1 总体布局

从总体布局来看,梅兰芳故居是一座带西跨院的两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 125 m2,建筑面积约614 m2,保存较好。宅院坐北朝南,大门一间,大门内有一座青石砖瓦的一字影壁。一进院南侧有南房6间,北侧二门为垂花门,二门两侧接有看面墙,西侧有门可通西跨院。二进院迎面是一座木质小影壁,院内北侧有正房3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西厢房3间,东西厢房南侧各有一间耳房,各房之间有连廊,连廊东、西两侧院墙各开一座月亮门。正房后有7间后罩房。西侧另有一跨院,有西房两座连为一体,共6间。

梅兰芳居住时,正房明间和西次间为会客厅,东次间为起居室,东西耳房为卧室和内书房;东厢房为梅兰芳先生之女梅葆玥的居所及家庭餐厅;西厢房为梅兰芳先生长子梅葆琛一家居住;外院南房为外书房,梅兰芳先生生前曾用作客厅、箱子间等;其余各屋为子女们及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据说,梅兰芳先生常在二进院里清唱或起舞练剑,院内南边为苹果树和海棠树,北边为两颗大柿子树,寓意“事事平安”。

现梅兰芳纪念馆分为展览空间和办公空间,展览空间包括6个展室:南房为“第一陈列室”,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主要艺术和社会活动;西厢房为“第二陈列室”,陈列着多种珍贵的艺术资料,包括梅兰芳的戏服和道具;正房及其耳房为“第三、四、五陈列室”,是“故居陈列室”,内部陈设基本保留了梅兰芳及其夫人福芝芳生前居住的原貌;“第六陈列室”为东厢房,展示了国内外友人赠送的书画作品。后罩房和西房为办公空间[7]。

3.2 单体建筑

梅兰芳纪念馆主要单体建筑包括:大门、南房、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厢耳房、西房和后罩房等。

大门为蛮子门1间,位于院落东南角,上方有4枚梅花形门簪,前檐下悬挂着邓小平亲题的“梅兰芳纪念馆”匾额,门前有一对圆形门墩;影壁为硬山顶,过垄脊,筒瓦屋面,大门内有一座青石砖瓦的一字影壁,影壁前为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南房4间,也称倒座,位于大门西侧,曾作为梅兰芳的外书房使用;正房3间,前出廊,过垄脊,合瓦屋面,檐下双层方椽,梁架绘箍头彩画;耳房各1间,位于正房两侧,过垄脊,合瓦屋面;东西厢房各3间,前出廊,檐下双层方椽,绘箍头及柁头彩画;厢耳房各1间,位于厢房南侧,平顶;后罩房7间,过垄脊,合瓦屋面,檐下双层方椽,各间作门连窗装修;西房2栋,南侧一栋5间,北侧一栋4间,屋面连为一体,檐下单层方椽,绘箍头及柁头彩画,门连窗及支摘窗装修(图6)[8]。

3.3 装饰艺术

梅兰芳纪念馆的正房及东西耳房为“故居陈列室”,基本保留了梅兰芳及其夫人福芝芳生前居住的原貌,室内布置考究,装饰是纯中国式的。现以“故居陈列室”为例介绍梅兰芳纪念馆的装饰艺术。

正房为梅兰芳的会客厅和起居室。会客厅为明间和西次间,室内家具均为硬木家具,沙发呈L型排列,沙发旁摆放着一幅大型油画,该画由印度著名画家难达婆薮观看梅兰芳演出《洛神》后绘制;起居室为东侧的次间,室内天花板为涂有白色面层的顶棚,并配有吊灯,屋内摆放着圆木桌椅和沙发,还有梅兰芳用过的收音机和梳妆镜。

东耳房为梅兰芳及其夫人福芝芳的卧室。卧室内有着硬木桌椅和梳妆镜,桌子上摆放着梅兰芳的全家福,东侧有两张床,床头挂着梅兰芳和夫人的合影,卧室东北角有北门一处,可通向后罩房东侧的卫生间,现此门外侧已被封堵,内部仍保留原样。西耳房为梅兰芳的内书房,室内地板为产自日本的印花地砖,家具为紫檀、黄花梨等硬木雕刻制件。屋内南侧窗前有硬木书桌和座椅,西侧墙上挂着齐白石的四幅荷花图,北侧置物柜上摆着一个西洋钟和一些古玩玉器,东侧有一排书柜,里面摆满了珍贵的戏本(图7)。

4 结束语

梅兰芳纪念馆是北京名人故居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梅兰芳纪念馆不仅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特色,还是梅兰芳先生生活最后十年的居住地,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从建筑的角度看,梅兰芳纪念馆是北京四合院中少有带跨院的四合院,其总体布局、单体建筑和装饰艺术都独具特色,具有珍贵的艺术和科学价值[9]。

自2018年起,笔者对什刹海周边的名人故居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梅兰芳纪念馆进行研究。通过这些调研,为梅兰芳纪念馆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①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恢复梅兰芳纪念馆的建筑原貌,重建宅门和后罩房;②现梅兰芳纪念馆用地面积有限,建议有关方面考虑对该馆的扩建事宜,以便更多地展出梅兰芳家属捐献的珍贵实物;③通过对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调查,借鉴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特色,为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和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助力。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相信经过各方努力,梅兰芳纪念馆及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10]。

猜你喜欢
四合院梅兰芳大门
梅兰芳评传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打开夏天的大门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四合院下的宝藏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
春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
推理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