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东华
学生的时间主要分为家庭和学校两大块,家庭里的时间主要用来休息和吃饭,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时间在学校的班级里度过。可见,班级对一个学生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培养、灵魂的塑造等是多么的重要。一种文化的形成,一定是一个深刻沉积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一种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相关成员,经过一定时间,共同创造,共同积累而凝结起来的财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不同,班级文化应更突出的表现为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一个班级的形象,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
七年级刚进班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学习习惯、道德志趣、思维方式、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班级一组建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再者,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单靠学生自发的形成一种优秀文化,也是不现实的。这时,班主任的正确导向和行为指南,学科老师的密切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学校习惯于安排搭挡较为固定的老师班子,三年一轮回的教学。我认为这更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我在学生刚入学时,就教育学生树立“七(1)班,我的世界我的家”的思想观念,开展了学生在一周里思考、讨论并创作一句言简意赅、思想深刻,或有一定哲理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话,作为我们班级文化建设主题词的有奖征集活动。一周后的班会课上,共收到了三十七个样本,班会由班长主持,组织讨论,并决定主题词。先由每一个样本的创作者解读样本,再由大家讨论,发表意见,最终确定李文浩创作的“我们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我和你”获最佳奖,并定为七(1)班文化建设的主题词。
李文浩同学解读并发表感言:“我们的班级虽然小,但它是我们共同学习、生活、交往、相处的大世界,把这个世界当作我们自己的家去建设和发展,这个家一定会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团结向上、积极进步的班级。这个家的每个成员一定都是有理想、有朝气、讲道德、讲文明的人,那时,当我们走出教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七(1)班的学生。于是我根据歌词‘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采用仿词的方法创作了‘我们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我和你来作为主题词。今天能有幸获得最佳奖,也算是我为七(1)班的建设献上的第一份礼吧。”
“从你的解读中,我认为把两个‘了字改为‘着,‘也字改为‘将字是不是更能表达你的意思呢?事实上,改了后,更能从时间上准确表达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你试着品味一下。”我适时的略加点拔,同学们一边念也一边思量着,不时的点点头,表示赞同。于是,我们就把“我们改变着世界,世界将改变着我和你”确定为七(1)班文化建设的主题词。
后来,我就把这一主题词张贴在正面黑板的上方,注明创作者,并强调今后凡是有创意性的点子,我们都将把他的名字树立起来。李文浩同学就成了我班的“名人”,对他本人来说,是他进中学的第一大成就,自然感到信心十足。对全班同学来说,是一个多么值得仰慕的榜样,个个都想像李文浩一样成为班上的“名人”。
我们改变着世界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
【案例一】布置学生思考、讨论班级文化建设的策划方案,同样在一周内向全班同学征集。一周后的班会课上,全班同学一致评出王欣的方案为最佳方案,另十名同学的设计也不错,均评为优胜奖。经讨论,归纳后,确定了策划方案。
①通过《班级奋斗目标》、《学生一日行为公约》、《卫生公约》、《奋斗口号》等具有指导意义的班级“纲领”。
②课桌的摆放设计打破了过去横竖规范、间距相等的“秧田”模式。整体上看,摆成师生合作的“马蹄”模式,局部来看,摆成生生合作的的“面面”模式。
③全班46人共分6个小组。
④清洁卫生分塊包干到人,窗户门扇、电灯卫具,以就近为原则,分管到人。
⑤正面墙壁布置班级的“纲领”内容,由志愿者完成,另有三个墙面,每小组负责设计并布置完成半面墙的任务,要求形式新、内容丰、思想深,一周后,评出创意奖。
【案例解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给师范大学学生讲课的时候,先在地上放点米,然后捉来一只鸡,让鸡吃食,鸡惊魂未定不敢吃食,他又把鸡放在地上,鸡看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后,开始吃食了。陶先生说:“教育也是一样,强迫不得的。”这是陶先生给师大学生上的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启示。“不强迫”就意味着“不违背意愿”,遵循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规律,尊重个性,认清主体,陶先生“喂鸡”最终目的是要鸡把食物吃进去,鸡是主角,同样,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要学生自成个性,主体是学生,新课改正是要求教育者解去对学生“强迫性”的内容,强调平等对话,把过去班主任说了算的“班主任意识”改变为符合学生主观要求的“学生意识”。把过去班主任全责布置教室的“班主任文化”改变为学生自主创建氛围的“学生文化”。在前面的几个案例中,我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在班级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地位平等了,才有对话的基础。此外,还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课桌摆放),交流的阵地(墙面的各个栏目),交流的方式(老师的“导”是指导、疏导、点拔、引导,不是过去的武判性、粗暴性的教导、指示)。这样个体意识才能得到表达,集体的意识形态才有普遍的影响力。有一个学生家长曾对我说:“我的孩子跟你很玩得来,什么都跟你说,我们以前读书怕班主任怕得要命,更不说相互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