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戏图》中戴面具的男孩和小拉车玩具
宋·苏汉臣《婴戏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一期我们看了宋代画家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那是我国古代绘画“婴戏图”这个门类中的名作。这一期,我们还是看他的画,题材还是“婴戏图”,虽然这一幅的名气没有上一幅大,但是,请别担心,它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喏,左边就是这幅《婴戏图》的缩略图。画中有8个孩子,可以分为4组。最下一组是两个孩子,他们在打陀螺。他俩往上几步远的空地上,丢着一个小拉车。打陀螺,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那个小拉车玩具,想必你也感到几分亲切。再看画面中心位置,那儿有一张床榻,床榻左上角,是一个戴面具的红衣小孩。他一个人,玩得也很起劲。我很理解他,因为我小时候也曾拥有过一个“孙悟空”面具,只要戴上面具,我就飞跑起来,听着耳边的风声,就相信自己是在腾云驾雾。当然,这是小孩子内心的秘密,不能被人知道,否则会害羞,沉浸感会打折扣。最上面是一个哥哥背着弟弟。这个情景,让我想起我像画中弟弟那么小的时候,被大姐背在背上的体验。直到现在,我在大姐面前都很“乖巧”,那是因为我被她背出来一种特别的感情。以上是我看这幅画时的私人体验。虽说体验是私人的,想必不是我一人所独有。这些小玩具,穿越八百年,联结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唤醒了所有“孩子”的共同经验。
下面,我们该说刚才略过去的画面了:榻上有三个孩子,他们中间有一样东西。嗯,非常值得一看。
那是兩个玻璃瓶。
玻璃瓶里各有一尾游动的小鱼。
考虑到这是八百年前的古画,玻璃瓶里养鱼的画面,也许会让不少人感到惊讶,甚至,有点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吗?那时就有玻璃瓶了吗?是的。实际上,我国历史上出现玻璃瓶的时间,比此画还要早得多。请看本页底部,那儿有两个玻璃瓶的照片:左边那个,是北宋的玻璃瓶;右边那个,蓝绿色大腹敞口玻璃瓶,时间更早,是一千四百年前隋代的产物。那么,隋代生产玻璃是最早的吗?还不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出土有玻璃珠,以及玻璃制作的璧、印章、剑饰等。请看,下面就是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玻璃珠(湖北省博物馆藏),其化学成分为硅酸盐钠钙玻璃,因表面绘有若干形状像蜻蜓眼的纹饰,一般称之为“蜻蜓眼”式玻璃珠。有专家认为,战国以前,中国的玻璃生产技术就萌芽了,到战国时期技术就成熟了。这些玻璃珠,有些是西方传入的外来制品,有些就可能是本土生产的仿制品了。
这些战国时期的玻璃珠,隋代、北宋时的玻璃瓶,是我们现在的称呼,在当时,却不叫玻璃。战国玻璃珠,称为“料珠”(也有专家认为是文献中著名的“随侯珠”),隋、宋玻璃瓶,称为“琉璃瓶”。关于玻璃和琉璃的区别,倘若真计较起来,很多人都会晕掉。这里,各位只需记一个简单却重要的观点:今天所说的玻璃,在古代习惯称为“琉璃”,而玻璃,在当时主要指天然宝石。而今,釉陶砖瓦之类被称为琉璃,可能是喧宾夺主的结果:当初釉陶砖瓦只是借用琉璃之名,而随着时代推移,借称彻底安在了釉陶的头上。
床榻上还有一个细节,细心的人不会错过:三个孩子中间的那个,手里拿着一个东西,一端放在嘴前。那是一种音响玩具,是用玻璃吹拉而成的,名叫“扑扑噔”。扑扑噔,又叫响葫芦、倒掖气,也写作咘咘噔。它的形状像葫芦(也有别的形状,比如苹果形、半球形),上部是一根长管,从管口吹气,扑扑噔就会发出“嘭嘭嘭”的响声。有人辨认出,南宋画家李嵩《货郎图》中就有一件扑扑噔。走街串巷的货郎都有卖,想来对宋朝的孩子们来说,这种玻璃音响玩具,应该不是特别难得之物。
左:北宋·刻花玻璃瓶 右:隋代·蓝绿色大腹敞口玻璃瓶均为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