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静,刘 君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近年来我国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呈年轻化且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化疗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案。恶性肿瘤患者多需肠外营养及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应用广泛[2]。但PICC导管长期留置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此阶段如护理不够精细,可导致非计划拔管率升高[3]。加强PICC留置期间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并发症有积极意义。我们探讨了集束化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现将报道如下。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02—2019-01月收治的174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31~70岁,平均(42.9±12.1)岁;原发病:子宫内膜癌50例,卵巢癌47例,宫颈癌73例,绒癌4例。入选标准:①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原发病诊断;②预期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KPS评分>60分;③具备化疗适应证;④化疗疗程≥6次;⑤需PICC置管化疗;可以正常交流,无认知功能及精神障碍。排除标准:①同时行放疗;②长期且大剂量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③血液系统肿瘤;④既往有静脉血栓史、静脉炎或皮肤导管过敏者;⑤合并有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知情,自愿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87例,2组患者年龄、原发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由我院具有PICC穿刺资质的静疗专科护士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三向瓣膜式导管进行置管操作。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常规护理干预以对症处理为主,不进行特殊处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法:①对输注药物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并及时更换液体;②严重遵照操作规范进行冲管、封管操作;③妥善固定导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全身情况,嘱家属注意患者肢体活动幅度,避免活动幅度过大牵拉或折叠导管;④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置管侧肢体周径、皮肤色泽及皮温,以防患侧肢体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发生,对可疑病例可申请超声监测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治疗;⑤定期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监测,以避免导管误入颈静脉;使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点,定期及时更换,对渗血较多患者可使用藻酸盐敷料,在渗血停止后改用水胶体敷料。
数据管理及分析采用SPSS 13.0,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集束化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80.6±23.3)d,常规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52.6±18.1)d,集束化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
表1 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n(%)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表2 置管情况比较 n(%)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0.05。
随着临床对循证医学理念的逐渐重视,《循证实践指南》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4]。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了集束化的理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5-7]。“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每个组成元素都经过临床证实对患者结局有显著改善作用,而将每个单元集束化实施,则能获得较各单元单独护理更好的效果[8]。“集束化护理”是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床边管理、并为患者创造最佳预后的实践指南,将其应用于临床可增加患者获取精准护理的概率。此外,对患者没有获得集束内单元护理的原因进行分析,还可构建行为提高模式,提高护理人员依从性,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9]。本研究中集束化护理组在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PICC置管中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集束化护理组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表明在院期间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理率,延长留置管留置时间,优势明显。其原因为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过程中,护理人员能更加准确地观察PICC导管及相关静脉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有效预判,并针对此类情况作出及时处理。
综上,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