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荣,姜 华,张玉平,杜舒婷,赵小祺,张立民,张 静,牛春雨,赵自刚
(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从学科属性而言,医学史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也是沟通医学与人文的学科[1];从课程属性而言,医学史是一门医学人文学科类课程[2];医学史教育对加强医学生医德修养、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积极作用[3]。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担负着培育医学生创新精神、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并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4],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医学史教育是实现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路径。我们在医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持续融入医学史教育,分析教学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史教育、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医学史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史课程,医学史教育除了传授医学发展历史、重要人物与医学事件外,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医学人性回归、医学与人文融合[5],培育医学生高尚医德,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6-7]。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计划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应该包括医学史教育的知识内容;最新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模块鼓励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8]。可见,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史教育已成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大格局、实现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结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我们采取医学史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内容与医学史教育深度融合的两种方式,始终坚持将医学史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图1)。
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从1987年9月开始,对我校(张家口医学院)1983年开始招生的第一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医学史教育,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相应的医学史教育方式方法,具体分为3个阶段。
2.1.1 传统教学阶段:1987-2009年,依托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平台,以幻灯投影的方式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史教育,主要内容为“从医学发展史看疾病概念”,内容包括经验医学的发展、实验医学的奠基、近代医学的兴起、现代医学的进步4部分,重点为学生讲授各发展阶段的重要人物事件及其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形成正确的疾病观。
2.1.2 信息化教学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我们将原有幻灯片制作成“从医学发展史看疾病概念”的PPT,进而制作成小视频;搜集与医学史教育相关的材料,如“医学模式的几个阶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向同学们发布,供同学们课下自学。
2.1.3 集中实践+自主学习阶段:学校医学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修订后,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集中实践环节。以此为指导,我们在医学生的集中实践环节中增加了医学史专题教育讲座;同时,仍延续上一阶段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挖掘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医学史教育元素,如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与前景,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传统死亡与现代死亡的认识变迁,应激概念的形成与意义,休克的研究历史与概念的演变,多器官衰竭的研究历史等。这些教学内容拓展了医学生的视野,使同学们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同时也了解了相关知识的发展历程,做到了医学史教育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长期坚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医学史教育,对医学生科学精神、临床思维、人文精神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图1)。
图1 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医学史教育的方式及意义
培育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9-10]。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运用科学思维与实践推动的历史。因此,医学史教育在使学生了解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对医学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了科学思维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培育自身科学精神与科研思维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求真务实、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通过学习,许多学生喜欢上了科学研究,主动联系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中,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成了多篇课外科技作品。医学史教育是培养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11]。医学发展历程中的许多事件离不开有效的临床思维过程。医学史教育可以指导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看待疾病的变化,启迪他们的临床思维。如我们在讲授“应激概念的形成”时,与同学们交流“为什么这些患者就诊时很多表现是一样的?如何进行查体?如何进行鉴别诊断?这些共同表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一些故事情节,引导同学们临床思维的养成。
医学史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12]。通过学习、比较中国与西方的医学发展史,培育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讲授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培育医学生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勇于担当及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3]。在病理生理学与医学史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医学史教育及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科学优化及专业教育与思考教育的融合,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4],多名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
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医学史教育的长期实践中,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拓展,以适应医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课程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成为“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课程育人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生理学课程也成为河北省第二批精品课程,评估为优秀课程。
批判性思维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列举的七个核心能力之一[15],也是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生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之一[8]。医学史教育是培养医学卫生人才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医学史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医学史中科技元素的教育(即“医学科技史”),而忽视了医学科学与医疗技术变革过程中医疗体制、医疗习俗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即“医学社会史”),难以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16]。因此,在未来与医学史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对医学社会元素的教育以及医学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医学科技影响的辩证关系[16],通过医学情景与医学史实的融合[17],培养医学生质疑辨析的批判性思维。
每门专业课程均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史教学元素。因此,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深入挖掘医学史教学元素,注重医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在进行三基教育的同时,多维度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与爱国情怀,培育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18],使每门课程都成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
医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人文课程,在我国开设相对较晚。王吉民、李涛分别在1929、1934年为国立中法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了医学史课程;1956年,在卫生部的推动下,《医学史》成为医学院校的正式课程[2]。尽管《医学史》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作为独立课程已有90年的历史,但目前我国许多医药院校对医学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独立开设医学史课程的院校也不多,人们对医学史课程性质、作用、地位和价值的认识还存在很大不足[5]。相信随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相关标准的引领下,将会有更多院校重视医学史课程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医学史课程教学目标将会更加合理,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综上,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将医学史教育融入到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挖掘医学史教学元素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基础,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医学史教学元素,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不断推进医学史课程建设,使医学史教育成为医学生“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