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玮 鑫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1]。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62%以上的脑卒中死亡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2]。有学者认为[3]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我们探讨了综合干预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将报道如下。
选取2017-01—2018-01月于张家口市第二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256例,其中男154例,女102例;年龄46~88岁,平均(65.3±5.2)岁。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入选患者均存在颈动脉斑块,入组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研究方法、目的及安全性,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恶性肿瘤及依从性欠佳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通过。
入选患者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12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遵医嘱接受降脂治疗,方法:瑞舒伐他汀片口服,10 mg/次,每天1次;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100 mg/次,每天1次,并分别给予综合干预方案及常规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干预。综合组干预方案:①问卷调查:向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进行详细调查,如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精神因素等;②健康教育: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每个患者的自身接受能力及学历,将患者分组进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不良生活方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及健康生活方式对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积极作用,使患者接受并执行健康生活方式,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干预计划实施:针对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计划,并定时督导计划实施情况,定期上门随访,了解干预计划实时情况,记录患者血压、血糖、运动及摄食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嘱患者家属共同监督,以保证干预计划的顺利进行。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定期回院复查,不进行特殊处理。
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性质变化;监测各时间点血脂水平,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采用SPSS 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6),不稳定斑块向稳定性斑块逆转增多(P<0.05);干预后综合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1)。
表1 干预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对比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干预前2组TC、TG、HDL及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TC、TG、LDL较干预前下降(P<0.05),HDL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综合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2)。
表2 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若发生破裂可导致血小板迅速聚集、释放,并伴随血栓形成,直接诱发急性脑血管事件[4]。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现已达成共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与其发病高度相关[5-6]。有效纠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或逆转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者入院后即发放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生活习惯及相关高危因素,结合患者自身具体情况分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并详细讲解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稳定或逆转的作用,使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治疗效果[7]。针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制定纠正方案,定期随访查看干预计划的实施情况,动员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一同督促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及运动习惯,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血压、血脂均控制到理想水平,以达到减轻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目的,进而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综合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TC、TG、LDL低于同期常规组(P<0.05),HDL高于同期常规组(P<0.05),表明综合干预方案可有效控制患者血脂水平,稳定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综上,综合干预方案对稳定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较好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