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锦炎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杭州 310012)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了生态省建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17年来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文总结分享浙江生态省建设做法成效,提出浙江省下一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设想。
17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2019年,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生态省建设在全国率先通过验收。成效主要体现为“4个持续”: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7年来接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成为“金名片”,安吉县于2012年荣获首个“联合国人居奖”;2018年“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 “地球卫士奖”。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山、治城治乡,开展四轮“811”行动,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转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组合拳,实施城市、乡村、园区有机更新行动。省控断面Ⅰ类~Ш类水质标准比例从2002年的42.9%提高到2019年的91.4%;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31微克/立方米。
二是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整治“低散乱”企业。2002—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0.8万亿元增长到6.2万亿元,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6.4%和90.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等美丽经济,2019年旅游总收入破万亿元。
三是生态治理持续优化。把加强制度供给作为重中之重,取消衢州市、丽水市和26个加快发展县(市)的GDP考核,创新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把政策激励作为有效方法,实现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启动丽水GEP核算试点,深化衢州、湖州绿色金改。把机制创新作为关键举措,编制实施“三线一单”,设立开化国家公园、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安吉“两山”转化试验区。把智慧治理作为重要方向,大力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浙江环境地图”、生态环境综合协调管理平台。
四是生态惠民持续见效。打造丽水山耕、三衢味、景宁600等生态品牌,推进“百县千碗”工程,“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绿水青山”正在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万元,连续35年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2年的2.37降至2.01。安吉白茶“一片叶子”不仅富了浙江百姓,如今茶苗还捐赠到贵州、四川等地,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回顾17年来浙江生态省建设历程,我们深刻体会的是5个“必须始终坚持”: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从“生态省”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打通“两山”转化通道,2016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户,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为己任,努力让群众享有更清新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更安全的土壤、更清澈的蓝天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浙江省连续4年“水十条”考核优秀,并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重点区域首个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省份。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所蕴含的理念方法作风体现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全国生态环境执法最严省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公检法联动全覆盖,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全民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设立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率先实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率先通过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标志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特别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的新期望新要求,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动力支撑,使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重要窗口”为美丽浙江建设锚定全新方位;国际绿色发展潮流为美丽浙江建设拓展广阔平台;国家重大战略交汇为美丽浙江建设注入开放动能;全面深化改革落地为美丽浙江建设赋予强大动力。
浙江同样也面临新的挑战:发展中的一些布局性、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两山”转化通道有待进一步打通,生态红利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红利和富民优势;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达标扰民、臭氧污染、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节能降耗、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手段和社会参与程度依然偏弱,全民生态自觉的行动体系还未全面形成。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要求,浙江省委第十四届二次全会作出决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美丽浙江,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到2050年,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勇立潮头。这个总体目标,较全面建成美丽中国提前15年。
2020年6月,浙江省委第十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决议》,提出要“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浙江生态省建设总结评估基础上编制的《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2020—2035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美丽浙江的战略目标、指标体系、建设步骤、主要任务和优先行动,是浙江未来15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指南。
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浙江要继续扛起“两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责任,找准突破口、着力点,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按照“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典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样板”“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标杆”和“全民生态自觉的行动榜样”5个战略定位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浙江省下一步重点在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针对短板和不足,坚持不懈打好环境污染攻坚战。到2025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要降到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全省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的比例不低于92%,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近岸海域水质一类、二类比例要比2020年提高至少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6%,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面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总之,让浙江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土更净、空气更清新。
二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生态化。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创新高地,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35吨标准煤以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22%以上。促进生态经济化。做大做强区域农产品品牌,深入挖掘农业的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价值,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探索建立“两山银行”,全面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和实现路径,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县域覆盖率达到50%。
三是着力加强美丽浙江建设,打造全域美丽的“诗画浙江”大花园。打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升级版,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以未来社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形成“一城一风光”“一镇一天地”“一村一幅画”的美丽城乡格局。串珠成链建设浙东唐诗之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十大名山公园和十大海岛公园,建设一批景区村、风情小镇、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区,打造生态旅游首先地。
四是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把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作为基础,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省域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平台。把主要流域保护和修复作为关键,深化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开化国家公园建设,深入实施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加强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育,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五是着力深化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生态领域改革,抓好环境保护、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绿色发展激励和协同高效监管机制建设。加快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集成应用于生态保护、执法监管、环境监测领域,提升生态治理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协同管理能力。到2025年,县控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环境信用评价中等以上企业占比达到80%以上,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到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