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贵州省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贵阳 550081)
贵阳是贵州省省会。20世纪90年代,贵阳是有名的“酸雨”城市,母亲河南明河污染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2007年,贵阳市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1],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原则、发展方向以及中期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贵阳的殷切嘱托,坚守两条底线,践行“两山”理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避暑之都、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等30多项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贵阳市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方面,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绿色经济占比达45%,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1%;南明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国控、省控断面和县级、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53%。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不断提升。
贵阳市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形成“十里山水半入城、一河百山绿千园”的城市生态空间。一是“高站位”,强化生态文明城市顶层设计。201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2],贵阳市先后出台了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3]、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攻坚行动计划[4]等一系列重大文件,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以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为纲领,描绘生态发展蓝图。二是“创新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5]《贵阳市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6]《贵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条例》[7]成为全国首创地方立法。成立“两湖一库”饮用水源地专职监管机构;在全国率先组建生态保护审判庭和生态保护法庭,成立生态公安局和生态检察分局;组建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三是“顺民意”,建设一河百山千园生态体系。持续实施南明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山体整治修复、园林绿化提升、特色小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寨,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成在即。
依托航空港、高铁班列和物流枢纽,接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努力把贵阳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是打造数字核心增长极。获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8],开展“百企引领”“万企融合”行动,黔货出山、网货下乡、电商扶贫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超过80%,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达到49.9,入选“宽带中国”优秀城市。二是建设中高端产业体系。实施“千企改造”,推进省级智能制造试点;恒大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智能制造、宝能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入驻贵阳,全市产业模式提振升级。三是融合商贸文旅产业链。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1156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700亿元;实施“百场千店万铺”工程,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2.2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79亿元,成功入选中国十佳不夜城。
贵阳市是全国第一批甲醇汽车试点城市,率先实行医疗废物“条码管理”,划分千人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非道移动机械规范整治,“绿水青山”得到有效保护。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实施污染防治。整治重点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交通尾气和餐饮油烟污染;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居民搬迁,整治乌江流域磷污染,取缔网箱养殖;完成受污染流域汞污染治理,推进垃圾填埋场减量化整治。二是推进问题整改,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问题整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为抓手,全力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出台《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执法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9]《贵阳市生态保护司法联动工作机制》[10]等文件,强化司法、行政与社会监督联动机制;探索生态环保诉讼受害人法律援助责任,构建“非对抗环境社会治理模式”,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四是织密监管网络。依托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建立“生态环境一本账”,摸清环境家底;描绘“环境管理一张图”,实现数字管理;编织“污染监督一张网”,落实监管责任。推进“三线一单”“环评准入清单”、监管执法清单“三单”管理,强化生态环境管控。五是推行正面清单。疫情期间,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正面清单,通过豁免或告知承诺制,简化临时性医疗卫生、物资生产项目环评审批手续,点对点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和复工复产[11];制定《贵阳市第一批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通过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等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相结合,实现“守法不扰”[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13]。“绿水青山”的价值转换,激发了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在贵阳实践中,其转换的关键是守好底线、提升品质、激发活力。
一是守好底线,保护“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1)保护生态是根本。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引进、培育绿色产业,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贵阳市正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启动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前期研究。(2)工程建设是抓手。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修复、产业“腾笼换鸟”,筑牢“两山”转换基础。贵阳市六广门、贵医全下沉式再生水厂创新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新模式;清镇东门河汞污染治理后建成生态公园,花溪静脉产业园已开工建设。(3)制度执行是保障。出台《贵阳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度》[14]《贵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施办法》[15],实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成为有牙齿的老虎。(4)落实责任是关键。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整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有效遏止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突破生态红线的行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以来,贵阳市共约谈和问责556人。
二是提升品质,生态价值转换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生态+”提升价值。过去的贵阳,生态资源富集程度与产业发展完全不匹配。在“两山”实践中,贵阳市依托“米字型”交通枢纽,“生态+农业”“生态+制造业”“生态+服务业”,加速产业发展升级。贵阳市泉湖、七彩湖“污染变美景”;“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生态+低碳+扶贫”模式促进农户增收。(2)“品牌+”彰显品质,引进中高端制造业品牌,塑造“爽爽贵阳、消费天堂”城市品牌,“绿水青山”成为贵阳城市品质的要素支撑。通过多年努力,贵阳市乌当区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
三是激发活力,谋求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最积极、最具活力的因素。近年来,贵阳市通过“产业引人才、商旅聚人气、会展集众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贵阳。“千企引进”“万企上云”,贵阳市成为大数据战略的策源地、技术标准的输出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爽爽贵阳”留客能力不断提升;打造论坛、展会、博览会等开放平台,引凤入筑、招贤纳士,高水平人才与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贵阳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生态动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等综合性展会已经成为政要、智库、企业和高端人才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平台。
随着“两山”实践在贵州、贵阳的不断深入,我们坚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价值转换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富足丰饶的优质生态产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绿水青山”必将成为爽爽贵阳、多彩贵州、美丽中国的“幸福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