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在规定的科学自觉

2020-01-14 23:42张云飞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在整个社会有机体当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具有内在关联,相互规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据此,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出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地、系统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规定,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达到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典范。

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资源公有为经济基础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展开。除了生产力的影响之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态文明的性质。这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社会形态的经济标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这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和规定。

自然资源以及由自然禀赋产生的生态产品是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礼物,具有典型的公共性。这个公共性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公共性,与共产主义高度契合。“共产主义者是个拉丁词,communis一词是‘公共’的意思。共产主义社会就意味着土地、工厂都是公共的,实行共同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1]。因此,一切文明民族都从土地公有制开始。但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具有系统价值的大自然被降解为单纯的工具价值,成为少数人所有、占有、拥有的物品。拉丁文中的“私有”(private)就是“剥夺”的意思。私有制是一种排他性、独占性的制度。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被纳入私有制框架中,结果导致了作为劳动者的人和作为生产资料的自然的分离。只有实现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人与自然的分离,才能够实现原始积累。结果,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成为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的唯一主人,有充分权利去剥夺工人和穷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的用益权或享受权。显然,私有制与公正性和永续性水火不容。因此,只有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重新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保证和实现生产的永续发展,增强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显然,公有制是最为适宜生态文明的所有制结构,生态文明只能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不仅要求将一般生产资料纳入公有制框架中,而且要求将各种自然资源以及由自然禀赋产生的生态产品纳入公有制体系中。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化。我国宪法对资源和土地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一直有明确规定。按照我国宪法,2015年颁布实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2]。如果自然资源资产以及由自然禀赋产生的生态产品私有化,那么,不仅会剥夺大多数人的资源权益,而且会危及国家的资源安全和政治安全。因此,“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而且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在此前提下,必须保证全体人民的资源权益,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国有制区别开来。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做主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3]这里,“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的公有制性质,明确了全体人民是我国良好生态环境的所有者,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公有制基础及其规定。这样,才能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共同拥有自然财富,共同享有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

我们不能以“公地悲剧”为借口否认公有制。在这一假设中,“公地”一词不是指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的公有制,而是指任何人和每个人可以开放使用的环境部分(草地)。对于每个放牧者来说,放养尽可能多的牲畜可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于大家来说,如果没有达成规制协议并由共同体来执行,那么,放牧牲畜的头数将超过草地的承载力。显然,“公地悲剧”是在缺乏生态约束、社会规制的情况下,人们以私有者尤其是小私有者心态对待公共物品造成的,并不能证伪公有制,反倒是以牺牲公共利益获取私人利益的典型案例。这样看来,“实行集体所有和互相帮助的‘公社’(Commons)是一种能够将人类置放到生态系统关系当中去的社会环境路径。”[4]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探索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分开问题,可以探索农地和林地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问题。但是,前提是必须有效避免包括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在内的国有资产的贬值和流失,更不能中饱私囊。同时,针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机制。目前,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坚持自然资源公有制的基础上,我们要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5],提升我国自然资本实力,将我国建设成为自然资本强国。

总之,从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入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揭示出所有制等根本经济制度因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突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达到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公有制基础和规定的科学自觉和科学自信。

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不能不受政治结构尤其是政党的制约。在政治领域,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阶级性质和执政方略是影响生态文明性质的重要因素。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在前,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形成在后。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在前,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在后。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建立的新制度。因此,共产党的领导内嵌于社会主义制度当中,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的内在规定。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执政方略和执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既要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盲目的社会必然性中解放出来,又要将其从盲目的自然必然性中解放出来。1848年,当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将一些具有生态环境建设价值的措施纳入其党纲《共产党宣言》中。在《共产党宣言》的草稿《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提出,应采取以下手段作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措施:第一,开垦一切荒地,改良已垦土地的土壤。第二,将城市和农村二者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其各自的片面性和缺点。第三,拆毁一切不合卫生条件的、建筑得很坏的住宅和市区,在国有土地上建筑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共产党宣言》也正式写入了这些内容。在社会主义成为现实社会制度的条件下,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1919年,列宁支持设立自然保护区,把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责任交给了教育人民委员会,以保证它独立于短期的经济要务。到1929年,苏联建立了6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00万亩[6]。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科学理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明确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当中,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三重政治意蕴: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以社会主义为制度依托。显然,共产党不仅善于破旧,而且善于立新;不仅致力于社会经济建设,而且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存、生活、生产秩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统筹各方关系,攻坚克难,圆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是一天变坏的,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但是,不能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建设好生态文明的胸怀和抱负。另一方面,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构成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利益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这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代表特殊利益集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7]现在,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我们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为了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还必须努力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工作。第一,在党章中,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确立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方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基本路线,将党章中关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奋斗目标,修改完善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从而明确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党的十九大丰富和完善了党章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写入了党章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确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第二,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上,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和政策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三,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的系列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等顶层设计文件。通过上述努力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共同方略、共同行动。这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根本政治保证,充分证明我们党完全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当下,希望通过建立像西方绿党那样的政党来领导和促进生态文明,是政治上和生态上的退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尽管绿党促进了生态治理和社会转型,但是,它是以在野党的身份出现在西方政治版图中,具有浓厚的选举政治色彩。一旦其选举策略成功而成为联合执政的成员时,为了维护其政治利益,往往会背离其初衷。其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不可能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代表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利益。“经验表明,至少在美国,绿党将自己定义为在资产阶级民主框架内的进步的民粹主义……但当成为某些国家力量之后,比如在欧洲,绿党,值得注意这里有一些例外,事实表明它们似乎是忠于资本的,保护资本逃脱生态责任”。[8]在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下的生态治理,根本不可能触及生态危机的根本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充其量只能达到绿色资本主义。

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创新事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从而科学揭示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规定和政治特征。当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

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能不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属性。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科学建构和科学创新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态文明。

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常的生存、生活和生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高度出发,科学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社会性质、未来走向等问题。尤其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了这些问题。第一,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人类征服自然,自然也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第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与自然以对立和对抗为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了作为劳动者的工人和作为生产资料的自然的分离。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不惜污染和破坏自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第三,共产主义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未来。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消灭私有制、阶级对立和社会差别,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将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人和自然的有机结合,将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7]。这样,就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意蕴和生态价值。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组织学习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发起过群众性绿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启了环境保护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发起和组织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将之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价值,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高度,他深刻阐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在此基础上,他要求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他要求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他要求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实际,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完善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略,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进而,我们党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成果的科学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创新实践。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同样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9]。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只有推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只有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生态文化理念和生态环境治理经验,我们才能形成综合创新、生机勃勃的生态文化,科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我们也要严格防范生态中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误导。前者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为依据,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维护自然的权利,抽象地怀疑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其实,“所有围绕生态稀缺、自然极限、人口过剩和可持续性的争论,都是关于保存一种特殊社会秩序的争论,而不是关于保护自然本身的争论”[10]。况且,这种观点在世界观上严重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系统联系。后者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基础、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无限扩大市场化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在我们看来,第一,资源稀缺性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才发生作用。第二,“经济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11],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三,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公共领域和公共产品问题,不可能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方式。第四,以“经济人”假设为依据的私有化根本不可能实现和维护资源的可持续性。生态中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共同问题是,回避造成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回避造成生态危机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根源。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社会主义)与共产党意识形态存在的理论距离。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达到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文化规定的科学自觉。

4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生态文明

如同任何行为一样,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着如何确定价值取向和行动主体的问题。资本主义以剩余价值为轴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更好地实现剩余价值,“晚期资本主义”开始转向“绿色资本主义”。但由于没有触动剩余价值的轴心地位,因此,绿色资本主义仍然是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采用拉姆赛的这种能‘解放’千百万矿工及其他工人的劳动的方法,就能立刻缩短一切工人的工作时间,例如从8小时缩短到7小时,甚至更少些。所有工厂和铁路的‘电气化’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12]在多年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是作为“不费资本分文”的要素加入生产过程的。“作为要素加入生产但无须付代价的自然要素,不论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加入生产,而是作为资本的无偿的自然力,也就是,作为劳动的无偿的自然力加入生产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这种无偿的自然力,像一切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13]由于资本主义以无偿的方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要素,因此,资本家丝毫不爱惜和珍惜自然,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随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加剧,当人们用商品、货币、资本的方式对待自然时,必然降解和忽视自然的系统价值。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试图赋予自然以价值和资本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拒绝承认“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存在,这样便于防范将自然和污染变成商品买来买去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现象的发生。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自然资源和由自然禀赋产生的生态产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有财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发生了分化。前者是一个纯粹的竞争领域,完全可以采取市场逻辑。后者是一个非竞争的领域,必须向全体人民开放。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的问题,而且关涉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社会公正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例如,水是公共产品,政府必须将水治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在水价改革方面,必须区分清楚是生活消费性用水还是生产经营性用水。就前者来说,水是保证人民群众正常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收入差距,不同收入群体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和反应程度不同,因此,水价改革必须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制定有关配套措施,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给予必要的保障。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水价未必会引导水费流向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维护。只有保证生态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保证生态服务的公共服务性质,才能有效避免市场经济的失灵,才能有效地造福全体人民。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就后者来说,我们可以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加强生态经济制度创新,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推而广之,通过市场手段,我们的目的是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约束。这样,可以促进外部问题的内部化。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概念能够成立。

尽管我们可以采用市场手段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这在于,市场和资本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本质上指的是竞争,后者的内涵恰恰是由私人财产垄断对竞争的限制性规定。资本主义的要害是资本家私有制。共产党人要消灭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不涉及生活资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7]。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这个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力度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力度。

在此基础上,按照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生态共享)。当然,生态共享要以生态共有(自然资源和由自然禀赋产生的生态产品的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要以生态共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共治(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前提。共有、共建、共治、共享四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维度。这样,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达到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民性规定的科学自觉。

综上,按照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科学地、系统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规定,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和经济规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规定,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和文化规定,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规定。这样,就达到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在规定的科学自觉,成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典范。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