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北京 100125)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年中关键时候举办这次研讨会,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就农业农村部门贯彻落实情况作个汇报交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农业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一是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我们切实增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推进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贯穿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拼生态拼环境真正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是农业的本色。我们深刻把握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硬的举措,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变革,切实将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实现农业绿色的经济化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
三是深刻理解美丽中国科学内涵,着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注重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乡土文化传承有机统一起来,注重恢复提升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功能,推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绿色发展摆上突出位置,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了19%、48%、25%,农业发展实现了“增产又减污”,农业的绿色底色越来越亮了。
一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连续三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设了300个化肥减量增效县、175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了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集成推广了一批典型技术模式和运营机制。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连续三年负增长。
二是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进的6件民生工程之一。大力推行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启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整县推进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实现了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并将120个非畜牧大县纳入治理范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
三是秸秆农膜回收体系基本建立,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秸秆地膜是重要的农业废弃物,同时也是宝贵的“资源”。加大回收利用力度,推进秸秆农膜“变废为宝”。在全国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620个,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不断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5%。在西北地区建设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100个,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使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
四是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稳步推进,产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耕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全面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推行耕地分类管理。推广低吸收品种替代、土壤酸度调节、水肥调控等技术措施,安全利用中轻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休耕或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耕地污染防治联合攻关计划,“一域一策”开展技术指导,精准解决区域性土壤污染问题。
五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面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全国90%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的行政村。
六是农业资源养护全面加强,资源约束得到有效缓解。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开展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完善休禁渔制度,有序开展增殖放流,实现了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两个“全覆盖”。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开展酸化、盐碱化耕地治理,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控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建立220个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辐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定时期内,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还面临着不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的双重压力。我们既要立足眼前,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又要着眼长远,全面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耕地分类管理、农业资源养护等制度。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用地、用电、金融、信贷等配套支持政策,加快构建优质绿色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激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着力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解决资源错配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的新格局。
三是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体系。坚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属性,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新型治理主体培育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四是不断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开展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修复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加快突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瓶颈。完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五是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评价体系。推进产地环境、农田氮磷流失、农田地膜残留等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建设,建立常态化监测制度,科学客观评价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构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财政支持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