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人:
卢立志,陈国宏,李柳萌,黄 瑜,孙 静,沈军达,徐 琪,曾 涛,李清逸,陈 黎
主要完成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诸暨市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
提名单位:浙江省
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立志主持的“蛋鸭种质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在系统评价国内外蛋鸭种质遗传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个三系配套的高产青壳抗逆蛋鸭新品种,构建了集“品种-旱养加工-推广”于一体的良种良养环保型蛋鸭产业链。
蛋鸭养殖为我国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饲养量约占全球80%,但长期存在种质资源评价缺乏、创新利用少、水养模式对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问题。为此,项目历经16年联合攻关,自主育成了世界首个三系配套的高产青壳抗逆蛋鸭新品种,创新研发出蛋鸭旱养等新技术,并在我国蛋鸭主产区广泛应用。
1.创建了蛋鸭遗传多样性评价技术体系,筛选出蛋鸭创新利用的优先素材。创建了基于PCM(表型、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的蛋鸭遗传多样性评价技术体系,系统评估了我国18个蛋鸭遗传资源,全面揭示了我国蛋鸭遗传资源的种质特性;鉴定了缙云麻鸭国家新遗传资源,筛选出绍兴鸭等6个蛋鸭创新利用优先素材,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创建了全球首个集表型、分子和DNA样本为一体的蛋鸭遗传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行业内大数据共享。
2.创新了高产青壳抗逆蛋鸭分子育种技术,实现了蛋鸭早期选择,提高了选种准确性。通过对多达3.6万只蛋鸭个体测序与分析,鉴定出两个连锁突变位点共同调控青壳蛋形成,首次发现了决定鸭蛋青壳的致因基因,并用于青壳蛋鸭的选育,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创建了剩余采食量选种技术和抗逆性状定量评定方法,饲料转化率提高了10.3%,育成期存活率提高了7.1%。
3.育成了国内外首个三系配套的蛋鸭新品种——“国绍Ⅰ号蛋鸭”,显著增强了我国蛋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技术选择,选育形成了12个蛋鸭新品系,经多次杂交配合力测定,培育出“国绍Ⅰ号蛋鸭”,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青壳、高产和抗逆有利基因聚合。商品代蛋鸭72周龄产蛋数326.9个、青壳率98.2%、产蛋期料蛋比2.62∶1、产蛋期成活率97.5%。与国内外主要蛋鸭品种比较,“国绍I号蛋鸭”是惟一的三系配套蛋鸭品种,具有开产早、产蛋多、蛋重适中、青壳率高、抗逆性强、饲料转化率高的优势。
4.构建了集“品种-旱养-加工-推广”于一体的良种良养环保型蛋鸭产业链,显著提升了我国蛋鸭产业化水平。突破蛋鸭水养传统理念,自主研发了笼养、网养技术,产蛋率平均提高2.5%,料蛋比降低8.35%,明确了蛋鸭养殖模式的良莠与疫病发生的种类及其感染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攻克了皮蛋黑斑液化和咸蛋盐分控制的技术难题,研制了皮蛋、咸蛋加工新工艺,制定了《咸蛋》《咸蛋黄》地方标准,实现了提质增效与减排降耗多重效益。
该项目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1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1个、授权发明专利7件,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发表论文128篇,主编著作7部;近3年新增经济效益22.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24.2亿元。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原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
1.该项目组自2000年起通过“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应用”的思路,先后将育成的1个新品种、选育形成的12个蛋鸭新品系进行中试和推广,辐射浙江、江苏、湖北、福建等蛋鸭主产区(22个省区市),近3年累计推广6.71亿只,占全国蛋鸭总饲养量的72.63%,显著提高了我国蛋鸭良种覆盖面。
2.在国内外率先提出蛋鸭旱养模式,制定了蛋鸭笼养网养管理规程。目前蛋鸭笼养和网养技术已推广至全国22个省区市,近3年累计示范蛋鸭6.95亿只,有力推动了蛋鸭产业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
3.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平台,对蛋鸭种质创新与产业化成果技术体系进行了宣传推广,项目形成的表型和分子数据库、青壳蛋分子选育技术、产蛋量选育体系、蛋品加工技术等在21个省区市59家单位的地方蛋鸭品种开发利用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