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许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许昌 461000)
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壳斗科栎属,阔叶落叶乔木,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是山区造林的优良树种。麻栎适应性强、萌蘖能力强,自然条件下,一般靠种子和萌芽更新繁殖,可广泛用于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菌材林等。
辛霞等[1]通过研究认,为麻栎种子对脱水和低温敏感,属于顽拗性种子,其贮藏条件不容易掌握,长期保存目前为止还是难题。麻栎种子采收后含水率在45%左右,水浸处理后,含水率可增加到 50%~60%。但随着贮藏空间干燥程度的增加,种子含水率和发芽率会明显降低。一般在30%含水率时,种子可能会失去发芽能力[2-3]。种子含水率降低速度与贮藏环境的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在气温15 ℃、空气相对湿度50%的房间内贮藏,种子每天含水率降低2.3%[1,4]。
麻栎果实象鼻虫(CurculiodavidiFaomire.)是麻栎种子贮藏期间的重要害虫,为降低其危害,采后需及时进行灭虫处理,目前主要有水浸处理法和药剂处理法。姚国年[2]等进行了麻栎种子灭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差异很大,水浸法处理的发芽率为 84%、药剂法处理的为82%、不处理的为30%,经过处理的种子生活力和优良度均高于未经处理的种子。田永霞[4]在辽宁省岫岩县进行的试验表明,种子采后处理采用水浸法和药剂法效果较好,水浸法种子生活力为81.0%、优良度为81.67%、虫害率为7.67%;药剂法种子生活力为76.7%、优良度为78.33%、虫害率为6.67%;而未处理的种子生活力为38.0%、优良度为39.0%、虫害率为26.3%。
麻栎种子灭虫处理后应及时贮藏,以免含水量降低、发芽率降低。姚国年和胡用栋等采用室内混沙埋藏法、室外混沙埋藏法、山洞装袋贮藏法、室内装袋贮藏法4种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混沙贮藏法最优[3],其种子发芽率比其他贮藏方法提高15%~25%,含水率比其他贮藏方法提高2%~8%[2]。田立功[5]2006年在河南省伊川县采用20 m2小型冷库进行了麻栎种子低温贮藏试验研究,在0~5 ℃贮藏45 d后,种子含水率下降5.7%、生活力下降4%、象鼻虫危害增加0.5%,贮藏后直播种子出苗率为67%,比未经贮藏直播的种子出苗率降低3%。田永霞[4]采用4种贮藏方法经过1 a的贮藏试验,其发芽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室内混沙贮藏法88%、室外混沙贮藏法77%、窖藏法72%、室内装袋贮藏法68%;对贮藏后的种子播种后的产苗量进行调查,结果是室内混沙贮藏法>室外混沙贮藏法>窖藏法>室内混沙装袋贮藏法。
陈素传[6]等于2007~2008年进行了麻栎嫁接繁育试验研究,苗圃地选用1 a生麻栎实生苗做砧木、山地选用4 a生麻栎幼树做砧木,探讨不同嫁接方法、不同立地条件等因素对嫁接成活率及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圃地劈接成活率达64.9%,平均高生长达183 cm,极显著优于切接与插皮接,分别提高34.7%、20.5%和22.0%、17.3%。山地劈接成活率较高,为40.3%。何慎[7]等2013~2015年采集25 a生优良母树枝条作为接穗,以1 a生麻栎实生苗作砧木,进行麻栎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苗高及地径均具有显著影响。切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达90%,其次是劈接法达85%,其它3种方法较低,分别是腹接法70%、插皮接65%、T字形芽接60%。不同嫁接方法苗木高和地径大小依次为切接>劈接>腹接>T字形芽接=插皮接。福建省德化葛坑林场针对普通塑料袋2生苗木主根严重穿袋、重量大和上山造林成活率低等现象,开展了麻栎轻基质无纺布容器2 a生育苗技术,以50%泥炭土+30%锯末+20%腐熟油茶壳为基质配比(体积比),选用直径14 cm、高18 cm可降解无纺布容器袋作为育苗容器,并开展空气切根处理,总结了麻栎轻基质无纺布容器2 a生育苗技术[8]。
不同立地条件下麻栎生长表现各异。汪志强[9]等对信阳市相同栽植密度不同立地条件的12 a生麻栎林的调查表明,立地条件较好的麻栎蓄积和生物量比立地条件中等的分别高出42.3%和34%,比立地条件差的分别高出153%和98.4%。于成琦等[10]以麻栎栽后5 a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2个因子作为因变量,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土层厚度5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计算得到回归模型,回归模型表明,直径和树高生长量与立地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除坡位外,影响直径和树高的立地因子依次是坡向、海拔、土层厚度、坡度。
不同整地方式对麻栎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平坦地、缓坡地(坡度15°以下),便于机耕、实行林农间作的造林地,可采取全面整地的方式,全面整地连片面积不宜过大,要适当保留山顶和山脊天然植被。丘陵斜坡地(坡度16°~25°)常用沿等高线进行的带状整地方式,带的宽度1 m左右,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穴状整地是皖东丘陵地区广泛采用的方式,以往多采取规格30 cm×30 cm×30 cm的小穴,现改为60 cm×60 cm×60 cm大穴[11]。汪志强等对河南省信阳市的调查显示,麻栎造林由过去的穴状整地逐渐改为人工全垦加穴状整地或机械全垦整地,全面垦地可提高麻栎的保存率和生长量[10]。
麻栎种子采收后,可随采随播,也可贮藏后播种。沙藏种子应尽可能早播,以免种子发芽或腐败[12]。直播时一般采取穴播的方法,每穴1~7粒。天津市蓟县华北石质山区从2001年开始采用直播造林,经过几年实践,认为采用直播造林技术,具有成本低、节约水源、保存率高的特点[13]。
单宏年认为皖东丘陵地区营造麻栎纯林或混交林,应以植苗造林为主,且以春季造林为佳[14]。王玉静[15]在辽宁进行了麻栎菌材林定向培育试验,选用I 、II级苗造林,当年成活率及5 a后保存率都在85%以上;选用III级苗造林,当年成活率为75.9%、5 a后保存率为71.5%,造林时应优选I 、II级苗。皖东滁州市南谯区施集、花山等地培育胸径6~8 cm以上薪炭林时,多采取植苗造林,植苗造林宜选用根径粗度0.6 cm以上、苗高60~80 cm以上的1~2 a壮苗[11]。马陆章[16]1996~1997年在云南省寻甸县用麻栎空气截根容器苗进行造林,成活率达96.4%,与直播造林或用裸根苗造林成活率20%~60%相比,成活率提高35%以上;同时,I级苗出圃率提高近10%。
造林密度依培育目的、立地条件而定。于成琦等[17]在辽宁省岫岩县按照1.0 m×1.0 m、1.0 m×1.5 m、1.5 m×1.5 m的初植密度进行试验,探讨菌材林的最佳密度和产量效果,结果表明,株行距为1.0 m×1.5 m、即初植密度6670株/hm2时,第5 a可以作菌材利用,并且产量最高。以培育菌材林为目的,初植密度以6670株/hm2左右为宜[10,15]。汪志强等[9]对豫南山区立地条件中等偏上的麻栎林的调查表明,麻栎12 a生前,同一造林密度保存率越大的林分平均生物产量越高,造林密度5000株/hm2的8 a和12 a生麻栎林比造林密度3333株/hm2的麻栎林平均鲜生物产量分别高48.8%和46.0%,培育薪炭林时造林密度5000株/hm2优于3333株/hm2。根据于一苏等的调查,皖东丘陵地区以培育薪材为目的,密度一般6000株/hm2;以培育炭材为目的,密度一般3750~4500株/hm2;以培育用材林为目的,密度1650~2490株/hm2,即株行距2 m×2~3 m[11]。
麻栎可以营造纯林也可营造混交林。河南大别山区,麻栎常与松树、化香以及其他栎类树种形成混交林[9]。云南滇中地区,采取云南松与麻栎混交的造林模式[18]。延安市桥山林区以麻栎、油松混交为主,以块状或带状混交为宜[19]。单宏年[14]认为皖东丘陵区麻栎同马尾松混交造林较理想,麻栎与马尾松混交比例多采用6∶4或者5∶5,最宜块状混交。于一苏等[11]认为根据皖东丘陵地块的特点,宜采用不规则块状混交方法,皇甫山林场按地形和土层厚度划分地块营造的松栎块状混交林,马尾松占34%、栎类等阔叶树占66%。
抚育是麻栎人工林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赵洪省等[20]2010~2014年在山东省蒙阴县岱崮林场进行麻栎林定向培育试验,采取间伐(间伐强度15%)、修枝(采用平切法,幼龄林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中龄林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割灌等抚育措施,结果表明,通过麻栎林的定向培育,可明显促进其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王玉静[15]研究了人工造林后2 a、3 a、4 a的麻栎幼林进行平茬处理后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平茬处理可提高生长速度,使麻栎菌材林早日郁闭,平茬时间最好在栽后3~4 a进行。在培育用材林时,若干形不良,可在造林后3~4 a平茬[21]。经营麻栎薪炭林,3~4 a齐地面平茬,每桩留养粗壮萌条1~2株,可获得大量薪炭和小径材,作为烧炭、培育食用菌的原料[22]。 麻栎造林初期,林分郁闭前可适当间作,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汪志强[9]等研究了间作对麻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地麻栎当年树高、胸径和冠幅比未间作分别提高35.2%、56.5%和31.4%,间作地比未间作地提前郁闭。麻栎与作物间作,应选择矮秆作物,禁止间作高秆作物或攀援作物,可选择油菜、花生、瓜类、中药材等[9,11]。
利用伐桩萌蘖更新造林是培育麻栎人工林的重要方法,采伐时要选留健壮的根兜,更新腐朽的根兜。轮伐以小面积皆伐为好,留桩高度距离地面2~3 cm[11]。于成琦等[17]研究表明麻栎菌材林5 a、8 a、10 a时可分别生产菌材 47.82 t/hm2、49.68 t/hm2、 63.34 t/hm2,麻栎更新5 a后,林分产量已能满足菌材原料条件,可作为一个轮伐期;如果菌材原料充足,可以8~10 a为一个轮伐期,但不能超过10 a。汪志强[9]等研究表明,麻栎前5 a生长较慢,5~8 a时平均鲜生物产量增长最快,培育薪炭林应采取矮林作业方式,8~10 a轮伐较为合适。
麻栎是适合我国广大地区进行荒山造林和困难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一次造林,百年收益。应注重选用容器苗造林,特别是在降水量少、土壤贫瘠的丘陵山地造林时,要开展节水造林技术研究。要加强山区麻栎人工林经营技术研究,针对薪炭林、菌材林、用材林、防护林等开展定向培育技术研究。要加强麻栎与其他树种混交林研究,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造林易发生的林木病虫害问题及森林防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