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营,高洪杰,王贵瑕,刘庆晓 ,刘兆伟*
(1.沂水县国有汞丹山林场,山东 沂水 276412;2.沂水县国有沂河林场;3.沂水县国有辛子山林场)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处沂蒙山区腹地,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总面积2413 km2,年均气温11.8~12.8 ℃,年均日照时数2414.7 h,年均降水量为750~850 mm;土壤主要分棕壤、褐土和潮土3大类型。
沂水县共有沂山林场、辛子山林场、沂河林场、汞丹山林场4个副科级生态公益性国有林场(3处山地林场,1处河滩林场),经营总面积 1386.38 hm2,土壤种类主要为棕壤、潮土为主,分布于县域北部、西南部、东北部山区及中部沂河流域。
沂水县国有林场大多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全面完成荒山绿化任务,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至80年前后,国有林场林木资源已初具规模,刺槐、杨树等用材林进入采伐期,苹果、板栗等经济林进入盛果期,林场收入增加,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正值此时,国家对国有场圃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策,林场采取家庭承包责任制经营,为求生存,林场大量采伐用材林,对经济林实施掠夺式生产,承包经营潜力释放殆尽,90年代,林场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生产经营步入困难期。至2011年,国有林场改制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全额放开后,林场发展迎来新的第二次创业期。目前林场除松类、柏类、栎类等生态林外,刺槐、杨树、经济林均为更新造林成果。
借鉴林场森林资源普查及种质资源调查数据,结合林场工作实践和深入一线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进入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国有林场经济形势逐年好转,林木资源以保护为主,森林抚育、病虫防治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资源得以有效保护。根据2014年森林资源普查数据,国有林场总面积1386.38 hm2,有林地面积(乔木林地)1360.18 hm2,森林覆盖率94.7%;其中:防护林面积1285.79 hm2、特用林面积15.87 hm2、用材林13.9 hm2、经济林44.62 hm2,森林蓄积量88098.13 m3,林场有林地面积均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为二、三级。林场林中结构以防护林为主,主要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作用,用材林、经济林面积少的原因,主要受制于林地条件差、土壤瘠薄所致。在林地及林木保护方面,除沂河林场位于沂水县城郊区,沿沂河以堤代路占用部分林地,森林覆盖率有所降低外,其余3处林场林地均得以有效保护(见表1、2)。
表2 沂水县国有林场林地结构现状统计表 hm2,%,m3
3.2.1 物种多样性调查。以乔木、竹类、灌木、藤本为主。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统计出的植物资源共有96科188属314种,林场已查明各类植物共计 50科、109属、174种,植物资源科、属、种分别占全县的资源的52.1%、58.0%、55.4%。其中珍稀濒危保护树种有银杏、水杉、鹅掌楸、杜仲、臭檀、黄檀、花楸树、三桠乌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有水杉、银杏、杜仲、鹅掌楸4种。常绿半常绿树种30种(含竹类),占树种总量的17.3%,冬春季节林相单调。乔木类:主要是赤松、黑松、刺槐、杜仲、杨树、麻栎、银杏、水杉等;灌木类:主要有黄荆、酸枣、卫矛、丁香、连翘、紫穗槐等;藤本植物:葛藤、野葡萄、常春藤、蔷薇、杠柳等。综上分析,国有林场利用占全县0.5%的面积,汇聚了近60%以上的树种资源(见表3)。
表3 国有林场植物多样性调查统计表
续表3-1
续表3-2
续表3-3
3.2.2 草本植物情况。本次未做重点调查。经了解,全县草本植物978科362属542种,林场草本植物极为丰富多达300多种,约占全县草本植物的55.3%,全县各类草本植物林场多有分布。其中已查明药用植物比较丰富,多达 80 种之多,主要有根及根茎类的如桔梗、丹参、黄芩、半夏等;全草类有茵陈、蒲公英、甜地丁、透骨草等;子实类的如连翘、枣仁、车前子、柏子仁等;叶类的如艾叶等;花类的如野菊花、合欢花等;皮类的如地骨皮、五加皮等。丰富的药食同源草本植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3 古树名木调查。根据对古树名木的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古树名木360株,分23科、30属、30种,其中林场分布80株,分15科、17属、17种,数量、科、属、种分别占全县古树名木的22.3%、65.2%、60%、60%;全县数量最大的树种分别是国槐149株、侧柏56株、银杏54株、黄连木20株、柿树11株,5个树种占总株数的80.5%,国有林场均有分布,黄连木种群主要分布于国有林场。古树名木是研究区域内气候变迁和植物演替的活化石,林场的有效保护,为当前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见表4)。
表4 沂水县国有林场古树名木调查表
续表4
3.2.4 树木种群及稀有树种分布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林场乔木优势树种以松类最多,防火压力大,依次是刺槐、麻栎、柏树、板栗、杨树、杨枫、构树、榆树等,以乡土树种为最,占林场树种面积的98%以上;林场稀少且呈群落分布的共有23个种群群落,面积0.5~50亩不等。天然形成的有:盐肤木、苦木、黄檀、栾树、紫椴。人工引育的有:日本落叶松、槲树、辽东桤木、皂荚、杜仲、黄连木、青桐、榆树、水杉、火炬松、华山松、银杏、侧柏、雪柳、蒙古栎、栓皮栎、辽东水蜡、楸树。目前,槲树、盐肤木种群有持续扩大的趋势,杜仲、皂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潜力较大;麻栎作为耐火树种和适宜瘠薄山地栽植树种,适于与松类、柏类混交;零星分布如五角枫、紫椴、鹅掌楸、臭檀、花楸树、三桠乌药、乌桕等周边亦无群落分布,均属自然落种,呈孤状分布,在林场区域内生长良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经过多年森林抚育措施介入,松类纯林逐渐被松类+栎类混交林替代,保留密度约为40~110株/亩,林分结构日趋合理,林相整齐,生态效益显著。
4.1 国有林场是全县生态保护最好、林木资源最为集中、物种资源最为丰富、生态功能发挥最好的区域,必须确保林场生态安全。
4.2 国有林场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力量,对维系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各级要切实落实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林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4.3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林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林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利用好现有林木资源。
4.4 国有林场要重视科学研究投入,建立种植资源库,有序开展植物研究,摸清资源分类、生物习性、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价值,编制科学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