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稻共生种养模式的配套技术

2020-01-14 12:32张建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种养共生稻田

张建平

(1.浙江张老汉生态鳖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07; 2.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鳖稻共生种养模式是利用鳖的生活特性为稻田除草、除虫、驱虫、肥田,同时稻田为鳖提供劳作、生活、休息、避暑场所和食物,鳖、稻二者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种养复合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1-2]。该模式实行全程不施肥、不用药,生产优质商品鳖和稻米。2015年浙江张老汉生态鳖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长兴县虹星桥生态鳖精品园,试验鳖稻共生种养面积4 hm2左右,重点开展鳖稻共生规模化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5—2016年在长兴县虹星桥生态鳖精品园基地进行,试验区为鳖、稻两用田,有机质丰富。

1.2 方法

1.2.1 品种筛选

每年安排10多个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的优质米品种。

1.2.2 鳖种

每年4月25日、5月20日、6月30日投放鳖苗,投放密度分别为每667 m2300、400、500、600、800、1 000只,规格分别为每只0.05、0.1、0.15、0.225 kg。

1.2.3 水稻播种

先种稻区可采用机插、宽窄行、平均为0.45 m×0.20 m,每667 m2插7 400丛,为多丛少本。先养鳖后种稻区,采用人工手插,设置不同的株行密度(每667 m2分别插2 500、3 000、4 000、5 000丛),为少丛多本。

1.3 统计分析

开展鳖稻共生的生产方式效益、共生区病虫草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效果的试验调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技术应用效益

2.1.1 经济效益

鳖稻共生和常规水稻生产成本投入不同。鳖稻共生的投入要高于常规水稻生产,但有现成建好的鳖池时,成本会大大减少;在水稻生产上,共生区的灌水费用增加,但种子耕作费减少,农药化肥费用降低。

案例1:2015—2016年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大规格鳖苗(每只0.225 kg)放养共生区,比常规稻生产每667 m2少投入556.79元,合计费用成本800元;每667 m2放养鳖500只,种苗、饲料、工资合计费用3 362.5元;每667 m2产稻谷500 kg,产值9 000元;每667 m2鳖成活率90%,产鳖112.5 kg,有60%的鳖达到标准,计67.5 kg,按批发价156元·kg-1,共10 530元,次品率40%,按兰牌标准批发价70元·kg-1,计45 kg,共3 150元,鳖产值共13 680元;鳖稻产值合计22 680元,成本两者4 162.5元,净利18 517.5元。

案例2:小规格鳖苗与稻共生,水稻成本、产值与例1相同,每667 m2鳖成本2 260元,鳖产量净增60 kg,按种苗价100元·kg-1计算为6 000元,鳖稻成本3 060元,鳖稻产值合计为15 000元,净值11 940元。例1、例2平均计算,鳖稻每667 m2成本为3 611.25元,产值18 840元,净值15 228.75元。直接经济效益15 228.75元,是常规水稻收益的18倍左右,是常规水产养殖效益的6倍左右。鳖稻共生种养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常规水稻种植和常规水产养殖。

2.1.2 生态效益

鳖稻共生生产模式,通过提供动植之间的共生环境,利用鳖的杂食性和在水稻田中昼夜不息地活动,全程不施肥和农药,控制了污染源,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鳖稻共生技术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除草效果。稻田杂草是水稻生产的难题,随着草相变化和杂草抗药性的增强,草害和滥用除草剂的现象突出。试验区田间无杂草,主要是鳖活动不分昼夜,活动平凡,加上灌水适当,抑制了杂草再生,控制效果在90%以上。二是除虫、驱虫效果。鳖在稻田中捕捉飞行能力低的飞虱、叶蝉和惊吓掉下来的卷叶螟等害虫为食,驱赶稻虫,阻止稻虫产卵繁殖。三是防病效果。由于鳖不停地活动,影响了灰飞虱活动,破坏了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了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水稻稀植,每667 m2定植2 500~7 000丛,通风、通光、通气,土壤有机质充足,水稻长势旺盛,稻杆粗壮,同时灌水、排水、拷田,控制了病原物滋生,试验区到收获,未发生病害。四是肥田效果。鳖的排泄物和投饲残渣是最好的有机肥,生田的土壤养分明显高于常规区和对照区。五是种稻控污。稻的生长带走了有机质、腐殖质,有效吸收鳖排泄物及残渣的污染,稻后期拷田还可清理土壤,消灭病菌和鳖的病源物。

2.1.3 社会效益

鳖稻共生使鳖和稻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开辟了优质水稻生产,特别是有机稻米和优质鳖生产的新途径。该模式集有机稻米生产和鳖类共生为一体,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稻米品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了水稻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鳖稻共生关键技术

2.2.1 推广区建设要求

环境条件:要求能养殖鳖、有防逃设施、能排能灌。水源条件:水质要好能就近灌溉、排水畅通。土壤条件:一般能种植水稻,适应于机插,较平整,不淹沉。面积规模大:0.67~2 hm2为小区域。田角边两头设置0.6 m深的田中塘,面积为总面积10%左右,有利于机械化投饲、鳖的生活和有利于鳖的起捕。

2.2.2 鳖苗、秧苗准备技术

水稻品种选择高产、优质品种,突出要选择长时间灌深水不影响水稻生长的耐湿性品种,根据试验应选用嘉禾优555、嘉禾218,鳖是日本品系中华鳖。

2.2.3 大行距稀植栽培技术

先插水稻区采用机插,应早插一般4月底至5月底为佳,水稻每667 m2插密度7 000丛,每丛2本为佳;后插水稻区采用手插,水稻每667 m2插密度4 000丛,每丛4本为佳。基本苗1~2万本,不影响鳖生活对光照要求,充分发挥日光浴作用,保护鳖的自身健康。同时使水稻通风、通光、通气、不易发病,健康生长。

2.2.4 鳖放养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

根据试验先插水稻后放鳖区,放鳖密度一般为每667 m2500~600只,规格每只0.225 kg以上,水稻栽后一周后,返青期灌浅水、放养鳖苗后,鳖活动可抑制杂草萌发。后插水稻先放鳖区,放鳖密度一般为667 m2300~400只,如果多放鳖会危害水稻。秧龄35 d,秧苗粗壮,手插每丛4本以上,插后灌水5 cm左右,15 d后,时灌深水、时落干,旨在消灭杂草、虫卵。注意饲料投放充足,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投喂饲料量为鳖体重的0.5%,下午投喂饲料量为鳖体重的0.5%~1%,同时应结合当天温度等情况作为确定投饲量的因素,天气不好就减量。

2.2.5 鳖稻收获技术

大规格鳖试验区,低温后,鳖入沟底,起捕上市。稻田已搁硬,少量鳖在稻田中人工寻捕后,机收稻谷。小规格鳖低温后入田中塘并设置围栏只进不出,拷田后也可机收,温度较高时不能落干,以免鳖满田跑损伤而发病。

3 讨论

不仅从稻品种、鳖品种上创新,更是环境条件的设置创新,最突出的是对水管理的创新,真正结合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理念来管理农业。发挥以生物控制生物,以生物控制植物,以控制水取代用药的防治病虫害策略。是一项生态型、环保型、自然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无公害、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是培育有机优质农产品的坚实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取得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对于鳖稻共生的栽培技术还将继续研究与示范推广,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技术体系,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种养共生稻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