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晋玲,李 飞,王树国,田 雨,李 玲
(1.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06;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1]。其中腹型癫痫是间脑癫痫的一种类型,好发于儿童,成人较为罕见。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病灶多位于皮质下自主神经系统中枢-下丘脑部,多属于皮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作而出现异常放电所致。其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剧烈腹痛,腹痛部位以脐周或上腹部为主,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发作后疲乏或嗜睡,有相应的脑电图异常,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李玲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名老中医,临证40年来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新九针、小针刀、勾针等疗法的研究,并将其巧妙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提出了“督脉主治周身疾病”“督脉调节整体平衡”的思想。现分享李玲教授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腹型癫痫典型案例1则。
患者,女,60岁。2017年4月2日因“间断胃脘部疼痛8年余,加重1个月”入住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科。2009年3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生胃脘部剧烈疼痛,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慌、背部大量出汗,持续约1 h。当地医院检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间断口服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等药物1年多,腹痛症状仍经常发作。2017年以来患者腹痛发作频繁,约每个月两次,发作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腹痛发作时自觉有一股热流上冲头面,咽部有烧灼感,口中有异味,可嗅及怪味(旁人未闻及),家属诉患者经常嘿嘿发笑(患者不自知)。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食管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头颅MRI提示鼻窦炎、顶叶及枕叶缺血改变。予以口服鼻炎康、中药调理2个月,均未奏效。故患者寻求李玲教授治疗。刻下症:胃脘部疼痛,双胁肋憋胀,善太息,表情痛苦,心烦,干呕,弯腰弓背,自行以拳捶打背部,饮食睡眠差,大便干结,排便不爽,小便尚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督脉及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腧穴压痛明显。当即予以至阳、心俞、肝俞、胃俞针刺,频繁行针以加强刺激,患者诉针感舒适,留针约半小时,患者腹痛稍缓解,办理住院手续。入院行血、尿、便常规,以及肝功能、腹部B超、常规脑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24 h动态脑电图显示:颞部不规则棘慢综合波。以腹型癫痫诊断治疗。针后次日下午(4月3日)患者感觉胃脘疼痛症状减轻,身体轻松,故在针刺时选择头针:情感区(前正中线左右旁开2 cm,自前发际上2 cm向后平刺25 mm)、心肝区(左侧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 cm长直线,为肝区;右侧瞳孔直上发际处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中点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 cm长直线,为心区)。体针:第3~7颈椎夹脊穴(速刺不留针)、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至阳、中脘、天枢、内关、膻中、足三里、太冲(每日交替取穴,每次10~15穴,常规针刺,每日1次,留针30 min)。中药处方组成:胆南星20 g,全蝎6 g,柴胡12 g,白芍20 g,蜈蚣6 g,天麻18 g;结合患者病情适当加炒酸枣仁30 g,炙甘草6 g,当归10 g,合欢花18 g。取500 m L清水煎煮,每日1剂。患者诉针刺后及服药第2剂后大便即解,腹背及胁肋部有放松感。坚持针药连续治疗3周,患者腹部及不自主表情等症状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前予以穴位埋线治疗(9号一次性埋线针、胶原蛋白线2-0)。取穴:大椎、心俞(双)、肝俞(双)、足三里(左)、丰隆(右)、鸠尾、至阳、筋缩、长强。出院后门诊间断不定期进行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半年,腹痛未再发作,胁肋憋胀、咽部烧灼感及口有异味等症状逐渐好转,二便通畅,情绪、食欲、睡眠情况均明显改善。随访1年未见反复。
中医对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大多归于外感六淫、内伤情忘、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受到惊恐,痰浊上扰,蒙蔽清窍而扰动心神,阻遏经络而发为癫痫,概括为风、痰、食、瘀、虚、惊等病因。各代医家对此颇为重视,认为痰邪瘀积是癫痫发作的物质基础,素体虚弱,先天不足,病为痰邪,或与风、惊、食、瘀、虚互结而发。
成人腹型癫痫发病率较低,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在治疗时,针刺选择头针情感区、心肝区,这两个控制区相对应的是大脑皮层额叶,也包括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能够调节情感、思维等。而中央后回可直接调节下丘脑功能,通过下丘脑和前额叶部调节精神活动,以调节神经功能[2]。体针治疗穴位选择督脉及膀胱经经穴为主。患者每次发病伴有热流上冲头面,咽部烧灼感,口中有异味,可嗅及“怪味”。受“督脉入脑”理论启发,认为督脉与脑有密切的关系。心主神明,心藏神,结合患者常有两胁疼痛、善太息症状,故选择心俞、肝俞调解情绪,达到益髓养脑、镇惊安神之功。穴位埋线是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产生“长效针感效应”,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3]。配以中药辨证施治,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方中天麻常用于治疗惊风、头晕目眩;全蝎、蜈蚣息风解痉;白芍能改善四肢挛急,补血养血效果较好;胆南星能消肿镇痛,祛风定惊;当归活血,祛虚寒,止腹痛;炙甘草能有效改善胃肠平滑肌痉挛。《神农本草经》记载:“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皆酸枣仁之功也。”诸药配伍,能够有效控制治疗癫痫发作。
人体的经脉系统大体可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部分。十二正经循行于四肢,入注脏腑,流通气血,加强了表里内外的联系。奇经八脉主要起到加强十二经联系和蓄积、渗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起到总督统摄一身阳经的作用。李玲教授认为:“脊柱及其周围相关组织,主要包括脑、脊髓、脊神经根、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与中枢神经关系最为密切,并能影响周围神经的功能。因此调节督脉可刺激和调节神经系统,改善人体脏腑及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治愈疾病。”针刺督脉及督脉旁开0.5寸的夹脊穴、旁开1.5寸的膀胱经经穴,均能交通两条经穴的经气,调节脏腑功能,濡养脑神经、肌肉,对癫痫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腹型癫痫病因多样,机制较为复杂,李玲教授认为凡是阵发性腹痛的患者,在按照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无效,而又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时,要及时反复进行脑电图检查,一旦确诊,要积极治疗。为了避免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造成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临床常采用针灸、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不仅能够减少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症状,而且还能有效抑制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