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杰
(辽阳辽化医院放射科,辽宁 辽阳 111003)
膝关节为机体的重要负荷关节,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早期诊断及处置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极为关键。若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畸形等,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X线、CT、MRI是临床诊断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几种常用影像学手段。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X线、CT、MRI在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疑似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前均有创伤史,均为非病理性骨折;均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排除精神意识障碍者,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20~75岁,平均(51.15±4.34)岁。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行X线、CT、MRI检查,①X线检查。检查仪器选择PHILIPS DIGITAL DR机,指导受检者在摄影平台上采取仰卧及侧卧体位,对受检者的患肢进行膝关节正侧位投照检查。②CT检查。检查仪器选择GE CT660 64排128层,指导受检者取仰卧位体位,以患肢膝关节作为中心进行上下扫描,设备参数设置:矩阵512×512,螺距1.0,间距0.625 mm,层厚0.625 mm。③MRI检查。检查仪器选择GE 1.5signa HDx,指导受检者取仰卧位体位,膝关节屈曲10°~15°,采用“烟筒”线圈以髌骨下缘为中心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扫描。扫描参数设置:间距1 mm,厚层4 mm,矩阵冠状位和矢状位为320×224、轴位为256×256,FOV16×16,NEX=2.0。PD(TE=28.7 ms,TR=1760 ms)、fs T2WI(TE=48.0 ms,TR=2800 ms)、T1WI FES(TE=12.9 ms,TR=840 ms)、fs PD(TE=12.9 ms,TR=1900 ms)。
1.3 观察指标: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标准: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明显骨折表现,CT检查结果显示骨皮质不连续或骨小梁内存在线性透亮影、透亮影边缘较尖锐;MRI检查结果显示骨小梁、骨皮质骨折或同时存在两种骨折,骨折区域T2WI、T1WI序列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脂肪抑制PD序列呈线性高信号,且只在脂肪抑制序列、脂肪抑制PD出现弥漫性高信号则诊断为骨髓水肿,而非骨折。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涉及的所有数据处理及统计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进行t或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86例疑似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确诊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82例,无骨折4例。X线检查确诊70例,无骨折16例;CT检查确诊75例,无骨折11例;MRI检查确诊81例,无骨折5例。
2.2 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X线检查灵敏度为81.71%(67/82),特异度为25.00%(1/4),准确度为79.07%(68/86);CT检查灵敏度为87.80%(72/82),特异度为25.00%(1/4),准确度为84.88%(73/86);MRI检查灵敏度为97.56%(80/82),特异度为75.00%(3/4),准确度为96.51%(83/86);经统计学分析,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X线、CT检查,均有P<0.05。
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膝关节活动能力受限等,但上述症状均比较轻,若发生微线性或缝隙性无错位骨折,极易漏诊,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
研究显示[2],膝关节结构较复杂,采用X线片检查时各骨间发生重叠或遮盖;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多伴有骨髓出血及水肿表现,且骨小梁受挤压后亦可导致骨髓水肿的发生,此外,骨髓内微血管的损伤可是造成骨髓出血的重要原因。
CT检查的优点是扫描时间短,扫描速度快,且不会受解剖结构重叠的影响,采用薄层重建后处理技术能有效提高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及准确度。此外,CT检查可直观显示骨折线累及部位的骨折移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部位的骨折[3]。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骨小梁骨折,主要表现为条状、条片状长T1、短T2信号,且脂肪抑制T2WI、脂肪抑制质子序列表现为高信号。MRI检查中的脂肪抑制T2WI和脂肪抑制PD序列对骨髓水肿及骨折线的敏感性比较高,该序列联合其他扫描序列分析,能有效提高MRI检查在诊断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准确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X线、CT检查,均有P<0.05。结果表明,MRI诊断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作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的首选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