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晗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肾脏内科 安徽 巢湖 238000)
慢性尿毒症又称之为慢性肾衰竭,是肾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造成疾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与人体内电解质紊乱存在较大关联。该病对患者身体危害较大,同时较容易累及其他脏腑器官,如:胃肠道、血液系统及神经肌肉等,且患者的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治疗,长期的血液透析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且疗效逐渐变差[1]。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慢性尿毒症患者之中,具有较好的改善患者肾功能的特点。为提高慢性尿毒症临床疗效为主要目的,给予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进行透析,发现效果较好,对患者尿素氮等各项肾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尿毒症患者90例,按照透析方式的不同分为45例(对照组)和45例(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肾脏超声等辅助检查手段进行检查,确诊为慢性尿毒症,均符合相关肾疾病临床诊断标准。 对存在严重认知障碍及其他不能配合患者予以排除。家属及患者均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遵医嘱常规血液透析方式进行治疗,血液透析机器采用SWS-6000系列,碳酸氢盐作为透析液,开始剂量选择0.5~0.8mg/kg,而后每小时追加剂量5~10mg,血流量设定每分钟230-270mL,透析液流量设定每分钟500mL,每18~20天进行一次透析,每次透析时间保持在4h。观察组患者给予高通路血液透析治疗,仪器和透析液与对照组相同,脱水量保持在2500~4000mL/次,血流量设定每分钟260~300mL,透析液流量、透析周期及透析时间与上述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90天。
1.3 评估方法
比较组间治疗前后血尿素氮等各项肾功能的数据变化情况,同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公司统计分析软件SPSS23.0分析统计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各项数据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尿素氮等各项肾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肾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前者更优,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各项数据比较结果(±s)
表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各项数据比较结果(±s)
组别 n 血尿素氮 血肌酐 血红蛋白 白蛋白观察组 45 10.71±3.16 573.02±112.45 95.34±12.76 31.01±3.15对照组 45 16.52±3.23 668.43±116.58 77.69±12.05 24.99±4.80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43/45)和77.78%(35/4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尿毒症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肾脏病晚期的综合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有学者研究认为,糖尿病、慢性肾炎等疾病均会造成该病的发生,同时遗传因素也会引起该病的发生[2]。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如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由于体内尿素形成氨的缘故,呼出的气体多带来尿味,血液系统症状的患者,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贫血及胃肠道出血等。在临床上治疗时多一般采用血液透析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治疗,可通过此治疗方式对患者体内的毒物质进行清除,以此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报道指出,长期的血液透析不能使患者身体内的大分子毒物质进行有效清除,造成毒素堆积,从而诱发其他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3]。本次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对其进行治疗,通过此治疗方式,来清除患者体内堆积的大分子毒物质。高通量透析具有较强的通透性,对糖基化中末端产物,具有较好的清除性,同时还有报道指出,高通量透析,在透析的过程中还可对患者的血脂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4]。从上述分析结果中也看出,观察组患者透析后血尿素氮等肾功能各项数据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慢性尿毒症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进行透析,对其血尿素氮等各项肾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