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菲月
【摘 要】 近年来,“文化自信”这个词备受关注,而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正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习作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历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科目。本文高度概括了习作教学的4个目标,总结习作教学需要抓好“心、新”二字,并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与思考给出了可行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走心;创新;真心;文化自信
作为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第一阶段,小学语文尤其是习作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兴趣,播撒文化自信种子的“开学第一课”。然而从教学实践中看,小学生不爱学语文,惧怕写作文,抗拒分享感受的情况比较普遍。经常能听到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许多人认为这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捕捉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但我却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施教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小学生尚处于童年阶段,对身边的事物本能都是好奇的,施教者的不当引导才使学生抵触和排斥习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对孩子思想和灵魂的引领比具体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要,这个特点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明显。
目标指明方向,目标引领航程,立准教学目标显得格外重要。在此,我想以4个词来概括我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1.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2.知识。拼音、识字、书写、诗词、典故等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的基础构成,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3.能力。阅读、写作、交际、思维以及组织、探究、查询等能力都是习作课程能够培养出的基本能力,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4.情怀。爱国主义、道德情操、情趣审美、独立人格乃至悲天悯人等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情懷是习作教学的高级目标,也是小学阶段需要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
紧紧围绕这4个目标,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和思考,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应抓好“心”“新”二字,用习作教学带动语文科目整体教学,从而在学生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下面,以五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本书”为例,并结合其他课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备课、引入要走心
备课和课程引入是课堂效果的“敲门砖”,直接决定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2019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写作”分为“写话”和“习作”两个阶段,就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怕学生写不好作文,往往从备课便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方面去考虑,却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接受进而消化吸收。“走心”是指要走进学生的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你的课。以“推荐一本书”课程为例,备课、引入时需要注意思考以下几点:
1.想想学生关注什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然、趣事、童话、动漫等事物,关注什么自然就爱听有关方面的东西。教学过程中,要变“我想讲什么”为“学生想听什么”。从而在备课和引入阶段就抓住学生的心。例如:想讲《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可以用流行的《赛尔号》动漫书做引子;或者讲“即景”习作时,让大家说说跟父母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总之把本来想讲的内容跟学生们关注的,时下热点的东西联系起来,会让你的课堂更接地气。2.想想学生爱看什么。我们通常习惯于用成年人的眼光去决定该给学生推荐或者讲怎样的书籍,或者在备课、引言中就规定好了大家习作时要推荐的书目的范围,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引入完全可以采取提问式,先问大家爱看什么书并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片段,由此引发讨论,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然后再开始正课内容。3.想想学生困惑什么。五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备课前可以通过谈心、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从而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例如,一部分学生不懂得分享,集体生活中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一则《孔融让梨》引出《中国传统美德故事》这本书就比较恰当;个别学生不懂感恩,在“我想对您说”习作课程中,进行一次感恩教育也是能够深入人心的。
走心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目的是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引入正题。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这是从受教者出发的最好例子。
二、教学、评价要创新
课堂的核心环节还是正课教学和评价验收,目前看来,传统的课堂和教学模式效果不够理想,教学作为一种知识输出,跟宣传工作类似,有些“喜新厌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总的来说就是要求教学和评价要开放、创新,当然,创新也不是一味地求异求新,而是以核心教学内容为纲,形式上的创新。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比较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
1.开放式。这种方法相对常见一些,但在实际操纵上也很容易固化。主要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先随意说出想说的内容,比较适合分享式的习作题目。老师事先不要规定立意、选材的范围,提前将课题布置。例如在推荐一本书的课程中,让大家将最喜欢的一本书带到课堂上来,分别讲述一下自己的理由,老师再进行点评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既能随堂考察学生的阅读面和表达能力,还能借此机会让学生积累词汇和素材。而开放式评价也是借此形式,让大家互相评价或者分组互评并写出评价原因,修改意见等,既培养了合作、分享意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适用课例:介绍一种事物、推荐一本书、我的心爱之物、缩写故事。
2.反转式。顾名思义,就是课堂反转,由班长、学习委员或者语文课代表、自告奋勇的同学组成“小教师组”,在老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利用半个课时,进行一次“小课堂”,例如在“漫画”老师课程中,让学生来主导课堂,会有很多趣事发生。适用于角色转换类或者学生见闻主体的习作课例。反转式评价即制定1名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习作评价工作,并代表老师进行小讲评,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当老师的成就感又能体会到老师的辛苦。
适用课例:“漫画”老师、即景。
3.游戏式。借助综艺、动漫、网络等新的形式,围绕课堂开展小游戏。例如在我想对您说习作教学中开展“真心话漂流瓶”活动,针对学生表达感情羞涩含蓄的实际情况,采取习作作品漂流瓶的方式,在家长会、感恩教育或者其他活动中打开宣读,效果会很好。请家长代表进行评价,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也能帮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适用于情感倾诉类习作课程。
适用课例:我想对您说、二十年后的家乡。
三、交流、分享要真心
分享意识和交流能力是习作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就要求老师用一颗真心去引导学生交流分享,也要真心与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培养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下面跟大家分享两种交流分享形式:
1.活动式。组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分享交流,例如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举行“我是讲书人”活动,作为推荐一本书课程的交流环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时间组织我想对您说课程的交流分享。
适用课例:我想对您说、20年后的家乡、推荐一本书、缩写故事。
2.任务式。以布置实践任务的形式推动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例如去别的班级分享自己“漫画”老师的作品,让同学们猜这是哪位老师;或者向别人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收集点赞等任务形式进行交流分享。
适用课例:“漫画”老师、介绍一种事物、我的心爱之物、即景。
总之,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能够全面带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难点科目,愿各位同事能够立准教学目标,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让习作走进学生的心,用习作教学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