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璇
纵观秦时明月,如同翻阅手边零散的札记。从自负到自卑到如今的不断回暖,国学如同一点墨源,纷落于薄宣,晕染开来,没有尽头。
近年来,许多电视台尝到外引综艺带来的暴利的甜头,纷纷效仿引进,一时间电视上竟找不出纯粹的中国元素的影子了。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快速接受的我们产生了惶恐之心,回过神才发现,身边一些熟悉的东西已消逝殆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之绵长,文化之源远,想必身处其中的我们都很清楚。我们每天抱怨着要去学习的,正是我们特有的文化。
清朝赵之谦于病中梦鹤,梦醒时,他打开书箧,望着一排排排列整齐的书册,编写了一套《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
忽然,他明白,鹤是能飞的书,而书是能隐的鹤。曾经书不过是长篇累牍沉重的宋版或什么版,而梦醒时,满室皆鹤,他才相信每个人自有他的鹤山,自有他的寒渡鹤影,而书在一夜之余已全化为智慧。对国学的文化认同感需要多少这样机缘巧合的醒悟,才能明白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的美丽,不过是浓墨重彩中清淡的一笔呢?
近年来,央视携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专栏节目,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语文的魅力,国风元素强势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
世间万物,好像也是如此,如果不面临“失去”的惶恐,不像遭剥皮一般被活活剥下什么东西,也不会憬悟“曾经拥有”的喜悦。越来越多的人重诵诗词,重着汉装,文化自信开始回归。也许我们无法像大师一样,將国学中无尽的哲思说得通透,但由于与生俱来的血脉,国学却使许多人一读便潸然泪下。
李白是天才,石鲁是天才。因为他们都将生命当酒嗜饮以寻求创作的灵感。透支了生命,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而他们在博大的中国文化面前,其实无一不是“述”者,无一不是个解说家,穷尽毕生之力,也不过只是想把无尽的天机说得清楚一点罢了。
如同一双年轻的手拨动黑色的黑河,即使只是捞上来几根水藻或几条小鱼,其中的生动便足以动人。
与文化的无尽相比,我们所拥有的百年光阴,照《圣经》来说——只如一声喟然叹息,但我愿意去透支生命,去渴求那天边的墨源,用一草一木去把生活中种种趣事说得生鲜灵动,如一个斜阳中卖艺的说书人。
点评
正如作者文章最后一句话所说的,本文贵在两点:一是立意独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爱没有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是具体到了爱它的方式应该是用“生鲜灵动”的方式去讲述它,“如一个斜阳中卖艺的说书人”,切口小,挖掘较深。二是将抽象之理说得生动形象。赵之谦之例将满架书比喻成满室皆鹤,将传承文化的努力比喻成“捞上来几根水藻或几条小鱼”,形象与道理结合紧密,可称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