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怡璇
做他学生已是第三个年头,早已摸清让他给我们讲他那过去的事的套路,只要他说道:“你们真是幸福啊,哪像我以前……”同学们便会立马开始起哄,整齐地喊着:“讲,讲,讲……”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我那个时候啊……”故事开始了。
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上头有四个哥哥。母亲本是想生个女儿的,谁知生出的还是男孩。“穷”是他讲起往事时最常提起的字眼。家里人口多,父亲在他还上小学时就过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只剩下带病的母亲和尚未知人事的孩子们,一家人常常挨饿受冻。而高考那年母亲离世,对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我们常说他板书太小,坐在后排的同学更是时常抱怨看不清解题过程。我曾在课后和他开玩笑:“别人都说字如其人,您身材這般高大威猛,为何下笔却迥然相异?”谁知他和我讲起了他小时候的事。他说,那时因为家里穷,上学时买不起本子,只能到处搜寻别人不用的碎纸片来写。为了不浪费每一块能写字的空间,他只好每次都把字写得又密又小,填满纸上的每一寸空隙,直到把白纸都变成了黑纸。所以字写得小已成了他的习惯,改不了了。他是笑着和我说的,而我竟一时语塞,表情僵硬地附和着,心里尽是酸楚。那之后,我的草稿纸直到写满了才会丢,本子更不会在写完前换新的,因为有张密密麻麻满是笔记的黑纸总在警醒着我,每件东西都来之不易,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
“你们要努力读书啊,珍惜这么好的条件。”这句话是他每天走进教室后的开场白。看到我们缺乏斗志时,他就会和我们说起他当年的读书历程。他上学那会儿辅导材料还很少,所以通常都不便宜,他不敢奢求。但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只要看到哪位同学有了新的辅导资料,他便会将之“偷”来,起早贪黑地在自己的小纸片上做完,再悄悄放回去。能通过这一“不正当”的方式得到题目做,他相当满足。还有他帮别人做作业换东西吃的故事,帮老师批改作业换题目做的故事,都是他在勉励我们奋发图强时说起的。这些颇为心酸的经历,他每次都是笑着说完的。“最后,我每次考试成绩都比别人好。”看他笑得合不拢嘴,我们也都跟着笑了。而当我每天面对繁重的作业和永远做不完的辅导书时,竟也开始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他是相当豪爽的,你看他走路,听他笑,举手投足间难以看出那些陈旧的过往。你只能听他讲,听他每次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坦然的态度将他过去的事情一一道来。不知不觉间那些小事渐渐在你心底发酵,久而生香。你会发现,从他的过往里学到的那些东西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而他正将自己的人生当成教科书,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点评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教育故事,传递者——这位老师是可敬可爱的,幸运的是,他想要传递的对象也是有心人。这篇文章打动人之处有二:一是作者擅长选取人物最有代表性的细节,比如老师“哪像我以前”的口头禅、板书太小的习惯及原因等,让这位老师血肉丰满,宛在眼前。二是作者在写到老师之后往往会写到自己的细腻感受,情感在师生之间流转传递,让文章真实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