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叶
在中國古典诗歌中,有的句子非常值得玩味,有时甚至是一句成就一篇。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一句便将我们带入无穷无尽的愁绪中,感染力十足;《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一句即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生动的月色、生动多姿的梅影,体会到诗人的深切情意。我们能在许多诗歌中见到这样的句子,它们一般是整首诗歌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句子。从创作上而言,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会在形式上对句子加以锤炼。这一创作过程即是“炼句”。
鉴赏“炼句”艺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但从整体上来把握其情意才应该是首要的一步。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其中所讲的“内义”如脉贯通全文,即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笔者以为,解读诗歌就好比中医医治病人,首要的还是要看整体的状况,有时通过切脉来完成。诗人整体的表情达意就顺着这根脉自然地流动。而作者在“炼句”时通过对语言形式各式锤炼呈现出的语词、句式、意象等,则可以看作分布全身的各个穴位。治病首要探得脉象,再根据具体穴位医治,通过点穴顺脉,达到治病的效果;通过鉴赏“炼句”艺术解读诗歌首要探得情意,再在语词、句式、意象等方面进行剖析,再理顺情感,才能达成完整的鉴赏。
“炼句”艺术的鉴赏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一般按以下形式呈现:“赏析××句。”“××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做赏析。”“××联有版本也作另一句,请比较两句。”
本文试以不同题型为例,从思路展开、框架搭建和语言表述等方面,就“炼句”艺术的鉴赏做相关探讨。
证明型:循脉点穴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这类题型给出了诗歌的整体情感,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这类题相对难度较低,相当于脉象已经呈现了,只需要循着这根脉去一一点穴。但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把脉,同样是要关涉具体、细致的情感,“怆情”是悲伤之情,但是通过研读注释的背景知识,初读文本,我们大概可以定位,这中间包含了老去之悲、离别之愁以及故土之思,这样,整首诗的情感才显得丰富起来。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这种情感整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凸显。很显然,颔联是间接抒情,而颈联是直接抒情。
从颔联看,抒情方式为间接抒情。通过画面烘托感情,我们必然要关注呈现了怎样的画面,所以要点到其中使用的物象,通过修饰词呈现出的物象特点、营造出的场景氛围等。所以答题框架可以有画面呈现、物象特点和场景氛围。画面呈现是从整体上把握此句,可置于第一点,这也符合读诗的思路。运用借景抒情、场景烘托的方式来抒情,即是整体抒情方式,可置于第二点。在词句表达效果方面做细致分析是我们深入文本的阶段,可置于第三点。在此句中,“杯盘”用“草草”修饰,叠词强化了酒菜的简单,表达欢聚中有些许不足的效果;“灯火”用“昏昏”修饰,更是强化了灯火的昏暗。两处修饰生动地写出诗人和至亲在这难得的相聚中无话不谈、兴不能尽的画面,更是烘托了即将到来的离别给主人公带来的伤痛。三点步步推进,层次分明。
从颈联看,抒情方式为直接抒情。首要思考为找出哪些词语提示了这一方式,诗人连用“自怜”与“又作”两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我们不仅要思考其单个的意思,也要考虑两个词之间的关系,细读后会发现,一个“又”字包含了多少人事的匆匆和身不由己的无奈!才分别许久,短暂相聚过后又要踏上未知的远方,又会是长久的分别,悲慨不禁从中而来!所以在答题时不仅要点出词语,还要考虑情感在语词中的流动。这同样是整体把握,可置于第一点。其次要思考的就是,为何这种情感如此强烈?是因为我们分别太久,相隔又太远啊!时空的拓展必将扩大情感的外延,加深情感的内涵。而这种效果是通过“湖海三年”和“尘沙万里”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我们的思考是逐步深入,所以细致入微的分析不妨将其放到答题框架的最后部分。此句中,可分为整体表述、时空拓展、数字入诗三个层面。
从练习的情况看,部分同学只分析文本,而不扣主题情感“怆情”来谈,失之琐碎;部分同学在手法的分析上不够具体,失之粗略。真题的评分细则提示,要从内容、手法、语言三个方面分析。每点1分,答对4点及以上计5分。只摘引与要点有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者分析不合理,不计分;答案不在参考答案之内能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答题即是呈现阅读思路的过程,面对证明类题型,我们在解诗答题时要注意,根据提问提示,解读时先探得具体情意,摸清抒情表意方向,答题时剖析语言,最后再扣回情意上来。通过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我们同样可以探得:循着情意的脉络,诗人会在运用叠词手法、使用数词、语词关系等方面锤炼语言,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关于比较型和鉴赏型题目的思路分析和答题技巧等,我们将在下次通过解析徐兰《出居庸关》一诗来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