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不起的我

2020-01-13 05:00李兰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输家课题考试

李兰

这期之所以还是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上一次给大家介绍的诸多思维方式中,有一种思维方式几乎就像是“万用止疼膏”,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心理上的瓶颈,都可以尝试用这种思维方式找到出路,值得我专门写一篇文章告诉大家它的具体运用方法。

近一个月以来,我几乎天天在念叨這个魔咒,因为它不只会教你如何征服数理化难题,还会让你在他人挑剔的目光中重新鼓起勇气“收拾旧山河”,找回充分的自信,更能让你摆脱“我明明为朋友操碎了心,结果他竟然不领情”的悲惨情境,甚至能够让你用最完美的姿态来回应他人的误解乃至诋毁。

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我亲测最好用的心理学方法,而这种神奇的思维方式,就是上一次我们提到过的——控制的两分法。

应该有同学记得,我们上一次讲的“控制的两分法”,其定义简单说来就是“要思考我们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比方说,当我们考试的时候遇到数理化难题,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到答案,于是就开始慌张,接着倾向于放弃,继而产生一种严重的挫败感,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但如果运用“控制的两分法”,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这道题最难的那部分自己没有掌握,在考试时我们也没有办法让自己灵光乍现,我们肯定会因为这道题丢分,这些都是做这道题的时候我们“控制不了”的部分,所以我们再沮丧再自责都于事无补。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控制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就是解题步骤能写到哪一步就写到哪一步(哪怕只是写一个“答”),能够写出什么答案就写出什么答案(哪怕只是用猜的方式),实在写不下去的话再换做下一题(而不是把可以写的步骤都放弃不写就转做下一题)。考试结束,我们再通过请教同学和老师的方式,把没弄懂的地方想办法弄懂(弄懂的标准就是,做同类题型绝对不再做错)。

如果能够照这种方式来应对每一场考试,首先你一定会争取到你能争取到的最好成绩。其次,你通过考试发现的知识薄弱点也能得到巩固和加强。就算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你在本次考试中的收获已经得到“最大化”,那这场考试对你来说也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在考试中使用“控制的两分法”,就是尽量做好自己能做好的每一个步骤,在考后由易及难尽量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能补几个补几个。其余的,分数就交给阅卷老师来打,排名就交给电脑去计算——那些都不是我们操心得了的。

兰姐这样分析下来,灵敏的同学可能会发现,“控制的两分法”其实就是要我们在自己可以使劲的地方集中精力,重点突破;而对于自己使不上劲的地方,不要纠结,淡然处之。

这其实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它能让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不被“题目的难易”、“他人的目光”和“对手的节奏”等外在因素扰乱了自己的心态。

有的同学或许会说,“对手的节奏”不一定会扰乱我啊,比方说当我看到我的竞争对手拼了命地学,肯定就会激发起我的斗志,让我更加努力啊;“他人的目光”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啊,就是因为顾虑到“他人的目光”,我们才会有破釜沉舟的意志,才会知耻而后勇啊。

诚然,你如果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是不懈的动力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那当然是好事。但是把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如果全都牵系在别人身上,由别人的状况或是评价来决定我们的心态和状态,这不能不说是风险系数很高的事情。因为你往往会碰到这样的对手——不论你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超越。或者你会碰到这样的评判者——无论你怎样取悦他,他似乎都无动于衷。而如果你落入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要是不用上“控制的两分法”,就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因为连续受挫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对手的天赋和努力程度是你无法左右的,他人的喜好和评判标尺也是你无法更改的,这些都是你无法控制的部分,当你因为这些沮丧不已的时候,相当于白白消耗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并且因为这种消耗而减弱了自己的实力。而这些情感和精力,你本来是可以用以做好那些你可以控制的事情的,比方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方法更有效率,让自己学得更开心更享受;比方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到极致,然后拼尽全力在这些方面使自己赢得自信和尊严。

“控制的两分法”不只是可以用来化解我们学习竞争上的焦虑,还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际关系的泥潭。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朋友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首先是衷心地劝告他,委婉地引导他,但是对方不听呢?那就算了,千万不要自取其辱。

有同学看到这句话,觉得孔子做人真是圆滑,因为怕得罪人,在朋友面前连实话都不说了。

但事实上,如果用“控制的两分法”来看这段话,可能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看到朋友做了不合适的事,我们劝导他是我们的责任,但是在整件事情中,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就是我们坦诚而善意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尽到我们“忠告善道”的责任;而对方会不会听从,听多听少,甚至怎么来看待我们的劝导,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这都是对方的课题,由对方主控。对方不听从,乃至于产生误解,我们或许会因此失落、焦急甚至愤怒。而平复内心的失落、焦急和愤怒则又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属于我们应该自我控制的部分。我们不应该寄希望于借由对方顺从我们的意志,来消弭自己的这些情绪,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来让我们内心平和。我们应该借由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或是思维方式来平静自己的内心——

1.我们在劝导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委婉温和的语气,还是有强迫和命令的意味?

2.我们的劝导真的就完全适合朋友的情况吗?我们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就无懈可击地正确吗?

解决人际关系的苦恼,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对方的课题,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我们只负责把自己的课题做好,剩下的是对方的事情,我们不要妄图去掌控对方。

所以,“控制的两分法”在人际关系上的应用还有一个名字,叫“课题分离”,而这也是这本书中的重点章节《发展关系中的自我》的核心内容。

很多人际交往中很复杂的问题,运用“课题分离”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特别简单——

当你犹豫要不要向别人求助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想 :表达我的求助,以及能不能用最佳的方式来表达求助,这是我自己需要解决的课题;而接不接受这个请求则是对方的课题;被对方拒绝后处理好自己的沮丧情绪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处在需要别人帮助的困境中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得体的方式来进行求助,而后准备迎接因他人的拒绝所带来的沮丧心态,而不应该被“对他人拒绝的揣想”吓得裹足不前。

当你必须拒绝他人的求助又觉得有点抹不开情面的时候,可以这样想:遇到困难提出请求是对方的课题,也是对方应该做的事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不要拒绝,这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我们拒绝以后,对方会如何评价我们,又是对方的课题。而我们的课题是,他们如此评价的时候,我们如何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归总了会发现,我们要不要拒绝他人的求助,依据不该是对方可能会产生的评价。对方因为被拒绝而对我们诸多非议,那只能说明对方处在自己的情绪困境中,体现出的是他的眼界和胸怀,与我们无关。因此对方的评价不该成为我们的行事准则。

当你踌躇着要不要去参加一个面试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想:录不录取你是面试考官的课题,而你的课题就是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做充分,以及告诉自己“哪怕失败之后也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强”这种类型的心态建设。要不要勇敢尝试,能不能做出条件允许下的最充分的准备,有没有充足的心态建设,这些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我们只需要把自己的课题做好,别的部分就交给命运吧。

中国有句老话,叫“尽人事,知天命”,这其实就是“控制的两分法”在中文语境中最凝练的表达。摸到了一手烂牌,直接弃玩是孬种;因为想着会输而沮丧地胡乱出牌,最后输掉了,这也是孬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调动自己的一切智慧和资源,尽己所能地抓住对手的所有漏洞和老天爷给的每一个机会,哪怕输,也要争取到损失最小的那种输。这样做了,即使到最后我们还是无可避免地成为输家,也会是那个争取过最大赢面的输家,也会是那个把支付的代价已经降到最低限度的输家,这样的输家谁又不会说他虽败犹荣呢?

这本书把自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我中心阶段。把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当成别人的需要和愿望,把自己关注的中心当成别人关注的中心。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或者一旦自己关注的东西别人不感兴趣,甚至表示无趣,就会特别沮丧。

二、他人阶段。把自己放到被动位置,让他人来决定我们的行为。在这个阶段,要么表现为对他人的顺从——用他人的认可来确认自身的荣耀;要么表现为对他人的逆反——用对他人的故意抗逆来表达自己的独立需求,或者把自身的失败归结为他人没有听从我们的愿望。事实上,这种顺从和抗逆的本质,都是没有自身价值标准的表现,都是由他人来决定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个阶段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无法容忍差异,甚至会因为他人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而愤怒。

三、独立阶段。不再由他人来决定我们的言行,并且不会把自身的失败归结到他人身上,而是拥有了自我负责的能力;不再因为他人跟我们的差异而情绪激动,终于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成了独立的自我,能理解他人,同时也能尊重自己了。

打个比方,如果别人挑衅你,你害怕围观的群众说你懦弱,于是脸红脖子粗地准备上前大干一架,那说明你还处于他人阶段。如果因为看到了潜在危险,你冷静地转身离去,即使别人说你懦弱,你也不过淡淡地笑笑。这就代表你有了自己的行事原则,很明白怎么做才是对自己好,这也说明你已经抵达独立阶段了。

当我们内心的信念,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变成我们行为的主导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负责的姿态。而这,恰恰标志着我们心智的成熟。

兰姐这次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来跟大家谈“控制的两分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其实也是在给大家展现一种读书的“知行合一”的方式——我们读一本书,可能会读到很多方法和观点,但其中绝大多数信息我们很可能只是“知道了”,还没有真正懂得。所谓的真正懂得,唯一标准就是你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合理灵活的運用。可我们读过那么多道理,大多数道理对我们而言很可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会觉得“讲得很有道理”,但我们很难用到。但只要我们能消化透彻其中的一个方法,并且能够把这个方法在生活中使用纯熟,那就意味着这本书在我们这儿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

所有的蜕变都是一点点的小演变积累而成的,而这一点一点的小演变就来自我们在亲身经历中,或是在阅读中得到的触动。所谓的“读书改变命运”,就是从阅读改变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的啊!

65x100

猜你喜欢
输家课题考试
智珠2则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你考试焦虑吗?
“研”
准备考试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