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翼
【作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原文
曹相国世家(节选)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①
项籍已死,天下定,汉王为皇帝,韩信徙为楚王,齐为郡。②参归汉相印。③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④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除前所食邑。
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⑤参之相齐,齐七十城。⑥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⑦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⑧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⑨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⑩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1 1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1 2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1 3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1 4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1 5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1 6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1 7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1 8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1 9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2 0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2 1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2 2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2 3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2 4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2 5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2 6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2 7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斠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2 8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2 9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3 0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3 1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3 2
注释
1狱掾(yuàn):狱曹(主管刑狱的官署)的属吏。掾,佐助,后成为官署属员的通称。豪吏:有权势的官吏。
2徙:转任。齐为郡:韩信移封为楚王后,齐国曾降为郡;不久高帝封长子刘肥为齐王,齐地复为齐国。
3相印:相国之印。
4以:于,在。列侯:诸侯。剖符:也叫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凭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成为分封、授官的代称。
5除诸侯相国法:废除诸侯王国内“相国”的称呼(改称“丞相”)等制度。
6参之相齐,齐七十城:曹参担任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意思是说齐国很大。
7富于春秋:指年青。长老诸生:有知识有阅历的长者。所以:用来……的办法。安集:安抚,安定。如齐故俗:按照齐地历来的习俗。
8胶西:地名,在今山东高密。善治黄老言:精于研究黄老学说。黄老言,以黄帝、老子相标榜的一种学说,属于道家。厚币:厚礼。
9为言:给他讲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治理国家的方法贵在统治者要清静无为,这样百姓自然就安定下来了。推此类具言之:按照这种“清静无为”的精神详细给他讲解。
1 0避正堂,舍盖公焉:腾出丞相衙门的正堂,让盖公住在里面。舍,给……做房舍。焉,于此,作兼词。
1 1趣治行:赶快整理行装。趣,通“促”,急促,赶快。入相:入朝担任相国。
1 2属:通“嘱”。后相:接任的丞相。以齐狱市为寄:把齐国的狱市作为某些人的寄托(容身之地)。狱市,指狱讼以及市集交易,均为奸人牟利之所,故并称。
1 3夫狱市者……奸人安所容也:狱市,是用来让善恶并存的场所,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并容,好人坏人都允许存在。
1 4始微时:起初地位卑微时。郤:通“隙”,隔阂,嫌怨。
1 5木诎(qū):木讷,不善言辞。诎,言语钝拙。召除为丞相史:征召任命为丞相的属官。除,授予,任命。
1 6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严苛执法、想要追求“執法严明”的好名声的官吏。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言文,法律条文及规章制度。务,追求。
1 7相舍:丞相官舍。
1 8无如之何:不知怎么处理;无可奈何。幸相国召按之:希望曹参能把这些人召集起来给予惩治。幸,希望。按,惩治。
1 9参子窋(zhú):曹参的儿子曹窋。
2 0怪:以……为怪,意动用法。岂少朕与:难道是对我不满吗?少,轻视,不满。与,通“欤”。
2 1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你回家时,试着私下很随意地问一下你父亲。从容,轻松随便。而,通“尔”,你的。
2 2洗沐归:休假回家。洗沐,沐浴,借指假日,又叫“休沐”。汉时规定,官员每五日一休息,用于沐浴等事。自从其所:(把惠帝的意思装成)出自自己的想法。
2 3趣入侍:赶紧回去伺候好皇帝,意思是你管好伺候皇帝的事就行了。
2 4朝:上朝。让:责备。与窋胡治乎:与曹窋有什么关系呢。也可理解为“对于曹窋,为什么要惩治他呢”。胡,何,为何。乃者:从前;往日。
2 5免冠:脫帽,古人谢罪的一种方式。谢:谢罪。圣武孰与高帝 :与高帝相比,谁更英明神武呢?高帝,指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是第二任皇帝。
2 6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不费力气,常用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守职:恪尽职守。
2 7代侯:指曹窋继承,取代为平阳侯。
2 8斠(jiào)若画一:公平持正,整齐划一。斠若,较然,清楚明确的样子。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载,乘,行。以,后面省略了“之”,因(此)。
2 9以与淮阴侯俱: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以,因为。淮阴侯,指韩信,封为淮阴侯。
3 0及信已灭:等到韩信被消灭。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夷灭三族。擅其名:享有他的名声。
3 1清静极言合道:主张清静无为,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
3 2离:通“罹”,遭受。参与休息无为: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狱曹的属官,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项羽死后,天下平定,汉王刘邦做了皇帝,韩信被调封为楚王,齐国划为郡。曹参把相印归还给朝廷。高帝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在高祖六年(前201)时,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与诸侯剖符为凭,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把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曹参作为食邑,封号叫平阳侯,废除以前所封的食邑。
孝惠帝元年(前194),废除了诸侯国有关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按照齐地历来的习俗,把有名望有学问的长者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儒生们数以百计,每个人说法都不相同,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静无为,这样百姓们就能自行安定,以此类推,给他详细讲解了这方面的道理。曹参于是让出衙门的正堂,让盖公住在里面。从此,曹参治理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之术,所以他任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加称赞他是贤能的丞相。
惠帝二年(前193),萧何去世。曹参听到消息,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收拾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果然派人来征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随后继任的齐国丞相说:“要把齐国的狱市作为某些人的托身之所,认真慎重,不要轻易干涉他们。”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吗?”曹参说 :“不是这样。狱市这场所,是用来让善恶并存的,如果您随便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当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友善;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皇帝推荐的贤臣却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处理事务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出不善言辞、忠厚老实的官吏,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那些严苛执法、想要追求好名声的官吏,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从早到晚喝着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有话想说。可是这些人一来,曹参就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这样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不能开口劝说,曹参把这作为一件常事。
相国宅院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每天饮酒唱歌,吆喝叫喊。曹参跟班的官员们对此很是厌恶,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大呼小叫的声音,部属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惩治。曹参竟然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替他加以掩饰隐瞒,相府中相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担任中大夫。汉惠帝奇怪相国不理政事,心想“相国莫非对我有不满吗”,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很自然地问一下你父亲:‘高帝刚刚离群臣而去,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对皇上没有什么请示报告的事情,怎样去考虑国家大事呢?但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休假回家,陪侍父亲时,把惠帝的意思转变成自己的想法去劝谏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 :“与曹窋有什么相干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看看,您与高帝相比,谁更英明神武?”惠帝说 :“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和萧何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对。再说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轻松治理天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走样,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很好。您不用说了!”
曹参做汉朝相国,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他儿子曹窋接替了他平阳侯的侯位。百姓们唱歌称赞他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为相,坚守不变。曹参奉行清静无为,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攻城略地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功劳,唯独曹参享有名声。曹参担任汉朝相国,主张清静无为,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然而百姓遭受秦朝的严酷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政。
漫读
人有开口说话的权利,也有沉默不言的自由;说有说的好处,可有时不说——适当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智慧。
对社会人生、万事万物体察越多、越深的人,似乎都觉得话不是说得越多越好,相反,而是认为少说为佳,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他们总结了许多处世箴言,比如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行胜于言,甚至认为沉默是金。
那些夸夸其谈、喋喋不休、言不及义的人,总给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光说不做假把式,亮开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爱迪生说,我深信实事求是而不讲空话的人,一定没有许多话可说。真正干实事的人,一定不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其实不只是家国大事,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也应学会沉默。“夫君子之行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沉默令人心静,给人启发。俗话说,静生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明代皇室后代、画坛奇才朱耷(八大山人)孤忠耿介,愤世嫉俗,他以装哑来寄托自己的心灵,实现对自我的坚守。“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邵长蘅《八大山人传》)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也记载说:“甲申国亡,父随卒。人屋(朱耷的号)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曰‘雪个。”
禽滑厘向老师墨子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就算这样(叫)人们还是不听。现在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时起身。”他接着说:“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现代作家沈从文说:“应沉默处得沉默,古人名为‘顺天体道。雄鹰只偶尔一鸣,麻雀却长日叽喳,效果不同,容易明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道授业,说过很多话,可他却教育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他对沉默的体验远比一般人深。他也认识到,言语的功用是有限的,无法穷尽一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师学习,老师不可能传授给学生一切,因为老师的学问也是有限的,也是从自然、社会中学来的。自然、社会是无限的,从师学习,终归还要从自然、社会中体察、学习、感悟。他晚年时有一次对弟子说:“予欲无言。”子貢疑惑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覆载化育万物,有种宏大的美,不凭借语言也能呈现;四季运行有法则,不靠议论也可知晓;万事万物存在的道理,也不需言说而可成立。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至人无为,大圣不作”。
道家发展出的黄老思想,在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盛行一时。在为政治国、经世安民方面,黄老思想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特别是休养生息,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文景之治”盛世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曹参“萧规曹随”的为政举措,就是典型而生动的体现。
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这里节选的《史记·曹相国世家》部分,重点叙述了曹参担任齐国丞相和汉朝中央政府的相国时治理国家的事迹。
从战国到汉初,除了秦朝短暂的统一,数百年来可谓战乱不断;而由于秦朝的苛政和秦末的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更是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残破,民生凋敝。《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社会经济状况极其恶劣。同时,西汉的重新统一,面临的又是一个四方杂处、东西异俗的局面,秦、韩、魏等西部地区与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文化差异巨大。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宽松包容的治理措施,才能使人民各得其所,和谐相安,休养生息,从而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否则就会如陆贾所言,“事逾烦,天下逾乱 ;法逾滋,而奸逾炽”。在这种背景下,黄老学说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受到统治阶层的一致重视。
针对东西地区文化习俗不同的情况,刘邦和萧何以接受和容忍其并存的态度,采取了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东部地区则立王国从俗而治的不同政策。齐国是东部的一个大诸侯国,“参之相齐,齐七十城”。曹参在汉朝建立之初就担任齐国相国,后来又率兵参与了平定黥布(即英布)的叛乱,“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无论是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状况,还是对齐国的形势都是非常熟悉了解的。他对治理齐国,应该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齐故俗”“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也许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他礼遇胶西盖公,采信其“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理念,才是他的预案。他用黄老术治理齐国的具体事迹,见于他离任之时对继任者的政治交代。
他最关心的是大局的稳定、社会的安定,担心继任者急于事功,事事干预,到处伸手,严苛执法,让奸邪之人没了容身之所而铤而走险,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个社会,奸邪牟利之人总是存在的,也要给他们生存的空间,只要不为非作歹,能相安无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他们的存在。“狱市”就是他们寄身的“灰色地带”,所以他作为最要紧的事叮嘱后任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并解释说 :“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他在齐国为相九年,结果“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曹参在齐国的无为而治只是“牛刀小试”的话,那么担任汉相以后就是“大刀阔斧”了。话说萧何死后,曹参能那么确定自己“将入相”,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他个人的角度说,一是源于他治理齐国的方式和成绩的自信,二是基于他对萧何为人的了解。而从萧何的角度看,在于他的胸怀和知人善任。萧何深知曹参为人的老成持重和治齐的成效,他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嫌隙,把他视为能全面继承自己治国方略的不二人选,因而把曹参作为大汉相国的唯一人选举荐给惠帝刘盈,让他成为汉朝第二位相国。
萧何果然没有看错,曹参“大刀阔斧”施行清静无为之策的表现就是更加“无为”,毫无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冲动,毫无显示自己才干能耐的新举措,毫无为自己树权威博声名的念头,“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全盘接收萧何的政治遗产,不折不扣照章执行而已。
司马迁记叙了曹参为相后的一些“奇怪”做法。
他“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因为这些人忠厚老实,不喜欢来事,能够循规蹈矩,从而保证既定政策措施的彻底贯彻,而不至于节外生枝,干扰百姓,惹事误事。而那些心思多、花样多,看起来卖力能干、执法严厉的人,实则名利心重、沽名钓誉,容易坏事,所以“辄斥去之”。
他见人有些小毛病、小过失,不但自己装作没看见,还替他们掩饰遮盖,让别人也看不见,相国府中相处和谐。
他没有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人们也不见他发号施令、作批示、找人谈话,只见他“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根本不像个大汉相国的样子。于是下属、门客看不下去,纷纷想“找他谈话(劝谏)”了。可他知道人家的来意,一上门就递上酒杯,不停劝酒,让人家无法开口,直到来客醉不能言,醉醺醺地离去。
大概是相國大人的示范效应,相国官邸后花园不远的官员宿舍里,每天也传来了纵酒放歌、大呼小叫的声音,这引起了随身官员们的不满。他们于是假意请曹参游园,想让他现场感受一下那“不成体统”的情景,从而引起他的关注和重视,对那些官员加以训诫惩治,进而进一步整顿工作作风。孰料曹参反而命人取过酒来,摆开坐席,边喝边唱,两相应和,让随身官员们听取歌呼一片。
你看,曹参就是个“甩手掌柜”嘛!他的所作所为,在那些勤于政事、一心想劝谏他的官员们看来,不说是“懒政”“不作为”,至少也是昏庸糊涂了吧。殊不知,他们的不解、劝谏,其实正是他为政的阻力。曹参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清静寡言、无为而治的典范了吧。他并非不闻不问、无所事事,他洞察国情民情,深知此时此刻一切所谓新举措均属多余,一切干预都是折腾——民生凋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经不起折腾啊!唯有放手少管,才会有宽松自由的环境,才能让百姓有喘息之机,安心生产,休养生息。这样,才能逐渐让社会恢复元气,恢复活力,从而慢慢积累财富,增强国力,为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今的“无为”,正是为了“将以有为”。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的保证,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足够的定力,更需要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淡泊超然的情怀。既然萧何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明确的,那就排除干扰,静待花开吧。
应该说,曹参既深谙清静无为的要旨,对治国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又不好强逞能、好大喜功,而是甘于寂寞、淡薄声名,才能如此淡定笃定地墨守成规,我行我素,任凭他人的不解和误解,依然无动于衷,毫不动摇。
他的“无为”真是做到家了,连惠帝也起疑心了,以为瞧他不来,以至于不愿勤于政务。司马迁描写了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年轻的汉惠帝不好亲自出面劝他,恰好他儿子曹窋在宫中任职,于是惠帝授意曹窋趁着休假回家时劝谏曹参。“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你看,惠帝也忧虑担心起来了。惠帝本是依黄老之术治国,奉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之策的,他也没能理解曹参的用心;而曹参呢,看来不但一直对僚属们保持沉默,未曾对他们宣讲己意,就是对皇帝也没有解释说明,以至于从下到上都有人产生了看法。不过,惠帝的这番举动也创造了一个机会,让曹参打破沉默,讲明了他的意图。
曹窋倒是很好地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任务,不料惹得父亲勃然大怒,迎来二百大板的痛打,并被赶回宫中 :“你只管赶紧回去伺候好皇上就好了,天下大事轮不到你来说三道四。”惠帝见曹窋因为自己而挨打,只好坦言是自己授意他这么做的。事已至此,曹参只好解释说,以高帝的圣明和萧何的贤能,非你我所能比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一番话下来,让惠帝茅塞顿开:“善。君休矣!”从此,曹参赢得了惠帝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君臣同心,萧规曹随,国民经济逐渐繁荣,天下太平无事,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司马迁对曹参的评价似乎不那么好,在论赞中说他“以与淮阴侯俱”,认为他的成功不过是因人成事而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跟随韩信。曹参的“武功”离不开韩信,“文治”离不开萧何,这固然也是事实,但他继任为相后,继续奉行萧何的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也是最明智、最合适的选择。司马迁也客观指出了曹参的举措顺应了民情民意、符合现实需要,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应,为他赢得了赞誉和美名。
曹参以道家之清静,化有为为无为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是一篇以传记形式讽喻繁政扰民的寓言。中唐时期政苛令烦,官府天天派人到基层发号令、作指示、搞督查,搅扰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文中针对这种现实,借郭橐驼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之道,类比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百姓)要与民休养生息、不可生事扰民的道理,也带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鲜明色彩。
文中通过郭橐驼之口生动描述了官吏“好烦其令”,看似关心体恤百姓,实则给百姓带来骚扰和祸害的情景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一天到晚那些差役们跑来大喊 :‘长官命令 :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击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安顿好身家性命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
遥想当年曹参治理下的汉初,应该没有这样闹哄哄、瞎折腾的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