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菲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州,350005)
睡眠是一种人体的基本生理要求,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还能够起到恢复体力的作用。睡眠障碍的患者容易使夜间血压、心输出量发生周期性波动,使得交感神经活动有所增加,导致部分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例如心肌梗死、心率失常等。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病房环境会对患者疾病的恢复造成影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对患者睡眠产生不良影响,使得患者在夜间无法入睡。为了能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本次探究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5.21±13.32)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5例,循环系统疾病患者13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4.32±13.25)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6例,循环系统疾病患者12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有清醒的意识、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能够配合护理人员的患者;2)入院之前没有特别明显的睡眠障碍者;3)住院天数都大于5 d,并且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出现者;4)自愿配合此次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1)在入院之前有睡眠障碍的患者;2)具有意识障碍、不能够配合研究者;3)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者;4)住院时间不超过5 d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尽量减少病房噪声、为患者缓解疼痛症状,让药物对睡眠的影响有所减少。
1.4.2 观察组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所示:1)开展睡眠知识健康教育和培训:应用培训方式让患者了解健康睡眠相关知识,让患者能够认真学习,同时在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使睡眠质量能够有所提升。2)管理环境:护理人员应该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制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应该尽量保持安静,呼叫器以及电话铃声等音量应该适当调节,防止夜间铃声打扰患者休息。3)加强干预:对于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例如出现疼痛的患者,可以通过应用镇静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从而减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4)心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往往会有消极心理的产生,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认真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质量,消除患者焦虑、烦躁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安心入睡,从而达到助于睡眠质量目的。
表1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应用SRS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进行评分,该量表由1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的分数为1~5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问题越严重,SRSS量表必须有患者本人填写,以保证结果真实有效。护理满意度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调查表包括3种指标,即: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单组例数×100%。
2.1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的比较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比较[例(%)]
根据临床结果统计,成人睡眠障碍发生几率能够达到30%,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几率远远超出30%[1]。睡眠障碍指的是睡眠出现异常或者睡眠不足够[2]。重症监护室的大多数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由于疾病情况、环境问题、心理因素等情况,患者就可能出现睡眠异常表现,患者在夜间尤其无法入睡,从而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导致患者的治疗受到不良影响[3]。若是患者出现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休息效果,还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4]。
集束化护理模式,通过开展睡眠知识健康教育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让患者能够接受专业的培训,更好地进行学习[5]。通过环境护理为患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通过适当调节声音高低、病房温湿度为患者的睡眠提供便利,改善其睡眠质量[6]。通过加强干预、应用镇痛镇静药物进行辅助治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使其能够安心入睡。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其提升其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解除患者睡眠障碍,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加快了康复进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而且还促进了医患、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由此说明,集束化护理模式是一种具有临床实际价值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