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因素的分析

2020-01-13 06:47张忠策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神病障碍年龄

张忠策

(宁德市福鼎精神病人疗养院,福鼎,355200)

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高等因素的影响,精神分裂症、双相心境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而伴随着精神病患者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为提升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析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宁德市福鼎精神病人疗养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合并睡眠障碍状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8例,观察组58例。

1.2 研究方法 从性别、年龄、情绪状态等方面,判断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与相关因素的关联 以单因素分析法,评估2组精神病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2组在年龄、焦虑抑郁、思维障碍这3类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精神病患者组间比较[例(%)]

2.2 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证实:年龄、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是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危害 精神病患者规模的扩大使得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对于健康人群而言,精神病患者群体中出现睡眠障碍的频率较高[2]。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睡眠障碍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睡眠状况与机体健康存在密切关联。当精神病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后,睡眠质量的持续性下降可影响其身体健康状况[3];2)干扰精神病控制效果:伴随着临床关于睡眠质量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与机体生理、心理状态之间的关联也得到了良好证实[4]。如精神病患者长期伴有睡眠障碍,睡眠异常可能加剧其精神病症状,影响精神疾病的控制效果,甚至可能干扰患者的预后状况。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对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分析、控制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2 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在睡眠障碍防控管理工作中,判断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类型,是减少、预防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本研究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确定136例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导致本研究中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类型主要包含:1)年龄因素:相对于年龄较小的精神病患者而言,高龄精神病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均证实了上述结论。分析年龄发挥影响作用的途径为:年龄较小的精神病患者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家庭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而高龄精神病患者除了面临较大的压力外,年龄增长对睡眠质量形成的不良影响也会增加其合并睡眠障碍的风险。因此,不同年龄的精神病患者形成睡眠障碍的风险水平各异。2)焦虑抑郁:情绪状态也是影响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为:伴情绪状态改变。本研究证实:相对于无情绪状态异常的患者而言,伴焦虑抑郁情绪的精神病患者更容易合并情绪障碍问题。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可能为: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精神病患者,容易经心理-生理机制,影响其生理状态,引发入睡困难等表现,此外,焦虑抑郁状态带来的精神紧张也可能干扰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增加这部分精神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风险[5];3)思维障碍:思维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病。本研究证实:观察组伴思维障碍率67.2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思维障碍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也证实:思维障碍是影响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分析思维障碍与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之间的关联为:伴思维障碍的精神病患者,多因思维混乱、思维破裂等表现的影响,而难以快速进入入睡状态,造成入睡时间延长、夜间易醒等问题。

3.3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纠正策略 基于睡眠障碍对精神病患者的诸多危害,应分别从控制睡眠障碍形成风险、减轻睡眠障碍造成的危害两方面,加强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管理工作。具体可行方法如下:1)加强情绪状态管理。情绪状态与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明确证实。因此,从控制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风险方面来看,可按照如下模式,做好各类精神病患者的情绪状态管理:面向所有精神病患者合理开展情绪状态评估,针对发现伴焦虑抑郁情绪的精神病患者,考虑纳入重点监控范畴。针对这类患者,加强心理疏导,结合其情绪状态,采用心理宣泄、沙盘疗法等措施,缓解精神病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而降低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风险水平。初次评估未发现焦虑抑郁情绪的精神病患者,也面临着一定的睡眠质量改变风险,对于这部分患者,可采取团体心理咨询方法等,维持精神病患者情绪状态的相对稳定。而对于已经出现睡眠障碍,且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精神病患者而言,可结合精神病患者的兴趣偏好、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针对性选择符合患者心理干预要求的方法,在借助抗抑郁药物改善不良情绪的基础上,经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手段,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此外,还可考虑引导精神病并睡眠障碍患者建立入睡反射,如引导精神病患者养成每晚热水泡脚后入睡的习惯,借助条件反射的引导作用,改善其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等异常。2)高龄患者重点管理:将高龄精神病患者纳入重点监控范畴,定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等睡眠质量评估工具,评价这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状况。如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较上次评价结果出现明显改变(睡眠质量下降),提示精神病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风险升高。对此,需积极采用单独沟通方法,向高龄精神病患者了解其近期出现的变化,确定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并针对性确定有效的策略方法,最终为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管理提供支持;3)抗精神病治疗。思维障碍是精神病的典型表现这一。在病情管理中,这类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降低精神病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风险,可将做好思维障碍管理,作为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患者的精神病类型,从心理、药物等方面,展开合理化治疗,借助良好的抗精神病治疗作用,抑制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变化,进而缩短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时间;4)加强监测。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本研究证实的3种因素外,仍然可能存在其他容易影响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睡眠障碍的形成,全面改善精神病患者群体的睡眠质量,可借助加强监测这一策略,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管理。通过对精神病患者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是否出现异常的监测,判断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风险水平。此外,还可通过动态化的监测,及时发现其他具有干扰睡眠质量作用的因素类型,尽早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确定可行的防控措施,为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康复干预工作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年龄、情绪状态及思维障碍为主,为了减少、预防睡眠障碍危害作用的形成,可经早期评估,筛查出伴上述影响因素的精神病患者,考虑将其纳入重点监管范畴,并借助心理干预、加强睡眠引导等措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精神病障碍年龄
变小的年龄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跟踪导练(四)2
都有精神病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年龄歧视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