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 郑如 刘桂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福州,350001)
胎龄<37周的新生儿为早产儿,其身体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整,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易发生器官病变或感染。加强早产儿的护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而体位护理作为早产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已有研究表明,有效的体位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的健康发育[1-3]。为探索早产儿的适宜体位护理方法,本次研究对本院NICU早产儿的体位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NICU早产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3例,胎龄30~36周,平均胎龄(32.14±2.14)周;体质量1 358~2 419 g,平均体质量(1 862.24±259.36)g。对照组中男18例,女10例,胎龄29~35周,平均胎龄(32.09±3.09)周;体质量1 362~2 403 g,平均体质量(1 562.15±259.28)g。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生后24 h内入院。
1.3 排除标准 1)先天畸形;2)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3)合并严重感染;4)无自助呼吸,需辅助呼吸。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包括营养支持、保暖、抗感染、持续心电监护等。保持病房整洁安静,控制温度24~26 ℃,控制湿度至55%~65%,减少光线刺激并适度调整光线,减少噪声刺激。睡眠护理:合理调整暖箱光线与温度,根据胎龄、体质量合理设置暖箱温度,采用暖箱罩遮盖暖箱,确保暖箱内温湿度、光线适宜;用包被制作“鸟巢式”卧具,使早产儿的手脚均能触及衣物,具有边界感,营造子宫内环境,增加其安全感。保持NICU病房安静,减少外界环境的刺激。随意开展护理活动会对早产儿的睡眠造成干扰,医护人员在病房内要动作轻柔,降低各种操作造成的声响,将各种仪器声音设定于较小音量,降低报警声,说话时轻声细语;安排时间段进行集中护理操作,避免多次打扰;病房内可播放轻柔音乐等。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前可采用抚摸、拥抱或说话等形式,避免突然打断患儿睡眠;对病情稳定的患儿,可鼓励和指导家属给予袋鼠式护理,增加早产儿的安全感,便于改善睡眠质量[4]。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位干预,体位护理:将温箱适度调高,给予患儿俯卧位,有助于保持均匀通气并改善氧合效果,将早产儿头部适度抬高15°~30°,同时头部偏至一侧,且四肢呈蛙状,维持舒适体位,促进身体伸展并屈曲平衡,每隔2 h更换1次体位,使得早产儿具有安全感;采取俯卧位能促进胃部排空,避免发生胃食管反流,避免发生呼吸暂停情况,预防发生低氧血症,具时效性。
表1 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进奶量及睡眠时间比较
1.5 观察指标 1)测定2组早产儿的以下资料:早产儿心率、呼吸频率、进奶量、睡眠时间,均在治疗后6 h进行测定;2)干预效果:早产儿正常喂养,未发生哭闹或烦躁不安等现象,保证有效呼吸为显效;3)早产儿基本能正常喂养;进奶量增加,烦躁或哭闹等现象有所改善,呼吸状态改善为好转;4)与上述条件不符为无效。5)有效率为显效率和好转率之和。
2.1 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进奶量及睡眠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心率与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进奶量多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2组患者干预效果比较[例(%)]
2.2 2组患者干预效果比较 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相比于足月儿,早产儿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免疫调节能力差,易出现呼吸暂停、胃-食管反流、呕吐、睡眠差等症状,同时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死亡率高。随着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早产儿的护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位干预作为早产儿护理工作的内容之一,逐渐受到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国内已有临床研究将体位干预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结果表明正确的体位干预能够提高早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效果、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和呼吸功能、增强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效果等[5],证明有效的体位干预手段在帮助早产儿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发育方面有积极意义。
与传统的仰卧位比较,俯卧位能够降低早产儿的气道阻力,提高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及周期性呼吸,对改善早产儿的呼吸状态有较大作用;同时,俯卧位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消化功能,减少发生胃-食管返流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体位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早产儿的心率、呼吸频率,提高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是俯卧位存在引起窒息导致死亡的风险,因此早产儿俯卧位干预应当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俯卧位期间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按照计划改变早产儿体位,提高早产儿体位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早产儿的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