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琪 胡光玲 黄莉莉
450000华中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河南郑州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临床护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之中大约有75%左右的病例合并心律失常,患病者心律失常一旦发作,患者心肌以及全身各脏器供血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1]。为此,有效的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其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改善预后有着良好效果,所以本文就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92例,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50~76 岁,平均(64.56±6.35)岁。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9~77 岁,平均(64.59±6.3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方法:⑴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24 h 持续心电监护、病情密切观察、吸氧、指导用药等。⑵试验组行循证护理,具体方法:①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在循证护理之前需要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则是由护士长以及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一同构成,然后再对相关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②及时提出循证护理问题:在循证护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同时结合收集的资料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以此分析患者问题,之后再借助于网络、图书馆来查阅相关文献与资料,将循证问题确认为:如何有效提高患者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认识以及依从性?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如何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在明确问题之后护理人员就可以基于此来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③护理方案的实施: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a.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现象大多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之后的7~14 d,尤其是24 h 内更是发作高峰期,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观察的频次,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展开针对性护理。b.做好用药指导,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名称、使用数量、作用机制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药物使用疗效。最后,做好康复锻炼指导,让患者病情稳定之后结合实际展开合理的康复训练。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与分析。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 分,若分值>90 分则为非常满意,80~90 分则为满意,<80分则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为2.18%(1例),对照组为17.39%(8例)。试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疾病,而其发生原因则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供血出现骤停以及中断等情况,患者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产生心肌缺氧、缺血等情况,最终引发心肌梗死[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常会并发心律失常,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而有效的护理工作则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心律再失常的发生[3]。
循证护理模式不同于传统护理方式,其是将循证证据、临床护理经验以及患者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护理方式,这一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指导患者护理工作,同时相较于传统护理方案而言,循证护理不单单只是借助于护理人员来进行护理,还会对患者进行综合且全面的评估,以此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来进行针对性护理,借助于资料搜集与循证有效提高治疗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是因为循证护理的试验组是通过科学的证据以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展开护理工作,循证证据的存在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操作的主观性以及盲目性,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所以最终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时还能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为此,在临床护理中一定要意识到循证护理的价值,结合具体的护理问题寻求证据,以此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预后降低心律失常再发生率,还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