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明 刘志军 陈绍军
415000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关节科,湖南 常德
在我国老年人常见疾病中膝关节骨性关节发病率逐渐增长,但该疾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患病时间较长,因此在治疗难度也相对较高,由于患者关节间隙逐渐变窄,而周围肌腱、韧带等组织逐渐纤维化,进而导致膝关节内的软骨发生退变,给患者带来疼痛,随着患者疾病逐渐加重,久而久之会给膝关节的活动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也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同时该疾病以中老年人较为常见,且女性发病人数显著多于男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骨痹”范畴,肝主筋、肾主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关节的灵活性靠肝肾精血的滋养,且常见于老年人,其肝肾精血逐渐亏虚,筋骨失养,易感受风寒湿邪侵入,关节失去光泽,继而关节软骨软化、剥脱,即发关节畸形、骨赘形成而出现活动受限,进一步发展成膝关节肿胀。本病病位在肝肾及筋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中医学认为该病病因气滞血瘀、瘀阻脉络,或是由于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因此治疗应以补肝肾、舒经络、强筋骨、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本研究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药独活寄生汤加针灸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51.1±6.7)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8.4±1.6)年。研究组男6例,女14例,年龄45~75 岁,平均(51.4±6.6)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8.7±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单一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桑寄生20 g,杜仲、川牛膝、当归各15 g,独活、秦艽、白芍、人参各12 g,防风、川芎各10 g,甘草、肉桂各6 g。医师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对药物进行适当加减。1 剂/d,用水煎煮2 次,取400 mL 药汁,服用2次/d,早晚各200 mL,共治疗2个月为1 个疗程[2]。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针灸取穴以悬中、三阴交、承山、委中、血海、阳陵泉、足三里、膝阳关、膝眼、鹤顶、阳陵泉为主。随证可加减气海、肾俞、关元及脾俞。患者屈膝而坐,将需针刺穴位充分暴露,对患者需针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三阴交、委中、膝眼、承山和足三里采用直刺,深度以1~1.5 寸为宜;膝眼采用平补平泻,阳陵泉采取直刺,其深度以3 寸为宜,采用泻法。所有针灸部位留针时间均在30 min 左右,针刺过程中将针柄上插入长为2 cm 左右的艾条,同时给予温针灸,皮肤与艾条的距离应控制在3 cm左右,艾条应从下端点燃,准备1 张硬纸片若患者感到热烫难忍时,将其放至施灸区,使其局部的温度降低。在艾条燃尽后将燃烧后的灰烬清除,同时起针,2~3 壮/次,1 次/2 d,15 d为1个疗程[3]。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111.2±10.5 82.8±15.5研究组 20 110.7±11.8 59.3±12.2 t 5.394 11.391 P>0.05 <0.05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分数越低说明改善程度越明显。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中医中又称为“膝骨痹”,该疾病名称第一次出现于《备急千金要方》,并将该病定义为本虚标实之证,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气血痰瘀凝滞、肝肾亏虚、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筋骨失养等。而肝肾亏虚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该阶段人群易出现气血不足情况,若再受到劳累外伤或外邪侵袭,则会导致气血出现不通情况,中医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4]。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以通经活络,补益肝肾气血为主。由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发生功能和结构病理改变,而膝关节软骨主要出现退行性改变。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常采用非甾体消炎药物治疗,但该药物对临床症状仅有缓解作用,但对于软骨关节退变并没有任何抑制作用,同时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较为显著。现代有关研究指出,针灸具有镇痛作用,同时对膝关节血流供应还可进行有效改善;对患者痛阈进行提高,同时可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合成释放以此降低患者疼痛程度[5]。用针灸穴位治疗的机制主要在于通过刺激穴位和部位以增强人体阳气、调节脏腑、温通经脉、活血行气,进一步达到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膝眼穴在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是治疗膝关节疼痛的主要穴位;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位于股前区,对膝股内侧痛有良好的缓解效果;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针刺可补肾壮骨、养肝柔筋、舒筋活络,是治疗筋骨麻痹的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的合穴,有补益气血之效,是治疗下肢痹痛重要穴位。因此针刺上述穴位可活血通络、除痹止痛,缓解患者局部疼痛,调整患者整体状态。温针灸疗法结合了毫针针刺与艾灸法,不仅起到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还通过艾灸产生热能传于腧穴深部,具有温通经脉、除湿散寒之用;针刺配合热刺激可以通过调节血液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节免疫功能。而艾灸的温热刺激,可将局部淋巴管和血管功能改善,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目的。在控制炎性因子方面艾灸也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管通透性,进而减轻炎症刺激。
独活寄生汤由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第一次提出,该组方可兼顾标本正邪,有补肾益气、补肝止痛、祛风除湿功效。方中的细辛、防风、独活等药物属辛温之品,具有温阳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方中独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桑寄生补肝肾、祛风除湿、强筋健骨;杜仲强筋健骨、补肝肾;川牛膝祛风利湿、通经活络;茯苓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通经活络;秦艽祛风湿、舒筋络;熟地黄补血滋阴功效;白芍缓解止痛、养血补血;肉桂心散寒止痛、活血痛经;细辛祛风寒止痛;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效果;生地黄在滋阴补肾的同时,兼有养阴生津之效,故在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的诸药之中起到滋阴清热的作用,以免方药过于温燥。相关研究显示,黄芪在降低患者膝关节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基础上,可对膝关节软骨退变过程进行缓解[6]。组方将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用,可实现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同时还具有补肾活血、补肝益气、祛湿止痛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独活寄生汤加针灸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