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生金”理论穴位埋线治疗胃源性哮喘的临床观察

2020-01-13 05:58陈叙波周光进贾宁杨嘉恩朱光耀区子璇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反流食管哮喘

陈叙波 周光进 贾宁 杨嘉恩 朱光耀 区子璇

528500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胃源性哮喘是由胃食管反流(GER)引起的哮喘,属于支气管哮喘的一种分型。哮喘是一组以气道的慢性炎症为病理特点的异质性疾病,其气流受限存在可逆性。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咳嗽、喘息反复发作等。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道动力障碍疾病,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导致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呼吸道疾病与消化道疾病虽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但GER 与支气管哮喘两者密切的关系逐步被认可,而临床报道关于胃源性哮喘治疗方面甚少,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GER继发哮喘治疗的原则,对GERD 和哮喘要相互兼顾治疗。目前该病临床常应用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药物治疗,但难以从根本上祛除其诱发因素,复发率高。基于此,本课题通过对胃源性哮喘患者,在西医常规抗感染、止咳、平喘的基础上,结合“培土生金”中医理论穴位埋线治疗,对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肺功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验证“培土生金”理论穴位埋线治疗胃源性哮喘的临床优效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3-8月收治胃源性哮喘患者62例,男34例,年龄26~65 岁;女28例,年龄24~62岁;病程0.5~5年,平均23 个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2003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中GERD 诊断标准[1-2]。②临床有喘气、咳嗽、胸闷、反酸、烧心等典型哮喘及GERD 症状。③年龄18~70 岁。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语言表达障碍、精神方面疾病。②近1 个月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组胺拮抗剂及胃肠道动力药物。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肺功能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肺功能情况比较(±s)

组别 时间 症状评分(分) 肺功能(%)白天 夜晚 FEV1 PEF对照组 治疗前 5.21±0.87 5.37±0.87 53.74±4.37 13.17±4.57治疗后 3.85±0.58 3.52±0.63 68.53±7.26 11.53±3.86治疗组 治疗前 5.87±0.76 5.83±0.83 50.53±5.26 14.21±5.98治疗后 2.65±0.34 2.14±0.21 75.12±6.82 10.32±3.12

治疗方式:(1)对照组给予抗炎、吸氧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2)治疗组在给予抗炎、吸氧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①取穴:定喘、肺俞、胃俞、足三里,均取双侧。②穴位定位:按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的穴位定位标准进行定位。③操作方法:进行常规消毒,将剪好长约1 cm 的2 号羊肠线,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9 号针),用28 号不锈钢毫针作针芯,刺入穴位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每5 d 埋线1次,连续治疗2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评定标准:采集患者症状体征,填写Hogg 症状评分量表[3]。采用肺功能仪测定FEV1、PEV水平,评估肺功能。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②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③有效:症状和体征消失超过50%。④无效:症状和体征消失低于5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肺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肺功能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方案均能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缓解患者症状和改善肺功能效果更明显。见表2。

讨 论

GERD 与哮喘有较复杂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GER 会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反流机制、炎症机制和气道高反应机制等加重支气管哮喘,另一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肺通气功能障碍、长期应用解痉平喘类药物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会进一步使GER 症状加重。目前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手术治疗。一般治疗主要包括引导患者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原则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食管蠕动,降低反流物质对黏膜损害,增强食管黏膜抗反流防御功能,临床常联合服用或单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以及促进胃动力类药物。目前临床手术主要有射频治疗术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进行抗反流治疗,但对于GERD 的手术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

中医学认为,在生理功能上肺、胃气机相关,在脏腑结构上肺、胃经络相关,而在病理变化上肺、胃相互影响,在生理、病理上肺、胃两脏的相互联系使肺脏疾病容易影响到脾胃,而任何引起胃失通降者都可能会影响到肺的肃降功能,导致肺气上逆而为咳喘,且胃气虚损则肺气不足,即“土不生金”,故治疗基本法则为降逆和胃,宣肺平喘。因此,针对支气管哮喘合并GERD,中医临床上多采用肺胃同治,扶正祛邪,多途径、多方面治疗,缓解症状,整体调节。

穴位埋线是将异体蛋白羊肠线植入穴位,以线代针,通过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达到长效针感穴位调控作用,发挥疏经通络,健脾益气,调和阴阳气血功效。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有止咳平喘之功效;肺俞、胃俞同属于足太阳经背腧穴,肺俞内应肺脏,调节肺脏经气,改善肺脏功能;胃俞内应胃腑,具有通调腑气、宽中降气之功;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效;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胃俞穴、足三里穴补脾胃益气结合肺俞穴,共奏补益肺气之功。

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采用穴位埋线结合常规治疗其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能改善患者全身的症状及肺功能,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培土生金”中医学理论,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胃源性哮喘的作用机理清晰,具有一定优势,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反流食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