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

2020-01-13 21:37毛慧芳朱翠玲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期
关键词:药理学房颤甘草

毛慧芳,朱翠玲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近年来,房颤(心房纤颤)患者逐年增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慌、乏力等,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症状,同时具有潜在的血栓风险,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栓塞,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其与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上升也有莫大关系[1]。世界上患有房颤的患者已超过3 000万人,且每年呈现上升趋势[2-3],尤其是6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大于10%[4]。现阶段西医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治疗主要有直流电复律、导管消融、外科迷宫术。西医治疗房颤的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疗效较好,可明显提升房颤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本文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进展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房颤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1 房颤的病因病机

房颤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形成统一。目前认为房颤是由自主神经机制、心房电重构、炎症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分子遗传机制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5]。同时年龄、先天因素、性别等不可改变因素和高血压病、糖尿病、酗酒吸烟、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可调节因素均可使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同时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等原发心血管疾病与房颤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因此,其发生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 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中医没有房颤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表现可知其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心动悸”[6]。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为气血阴阳亏损,标实指痰、饮、火、瘀等阻滞。脉象主要表现为散、涩(短)脉及怪脉的解索脉[7]。丁书文[8]认为,房颤是由于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扰及心脉所致,将其分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痰热扰心3个证型,临证时结合诱因治疗。段文慧等[9]以风邪阐释其病因病机,指出外感风邪、阳亢化风、肝热生风、血虚生风、阴虚生风等内风均可导致房颤发生,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酌加祛风息风之品。徐浩认为,房颤的发生是由于“虚”“瘀”“风”,进而将房颤分为气阴两虚、内风风动、瘀血阻络3个证型[10]。

3 中医药治疗房颤进展

3.1 单味中药治疗房颤

(1)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甘、微苦、温,归肝、胃经,主要功效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要含有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等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能有效对抗心律失常,减少房颤次数[11-12]。匡荣仁等[13]将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研究组服用三七总皂苷联用胺碘酮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联合胺碘酮可明显减少房颤复发,降低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 波离散度(P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2)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主要功效为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甘草主要含有甘草次酸、异甘草素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次酸与异甘草素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14]。谢世荣等[15]将心律失常大鼠模型分为4组,每组10只,依次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g/kg、甘草次酸10 mg/kg、甘草次酸20 mg/kg、奎尼丁10 mg/kg,比较其抗心律失常功效,结果显示,甘草次酸组与奎尼丁组大鼠心律失常发作时间显著低于氯化钠组(P<0.05);甘草次酸组小鼠没有发生房颤或房扑,充分说明甘草次酸对大小鼠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功效。

(3)甘松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为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主要含有甘松新酮。简鹏等[16]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松新酮组,模型组、甘松新酮组舌下静脉注射0.002%乌头碱1 m L/kg,制作快速性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甘松新酮组大鼠腹腔注射甘松新酮100μg/g(0.5 m L左右);其余2组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结果表明,甘松新酮可能通过作用于c AMP-PKA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心肌细胞钙超载,有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

(4)关白附 关白附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味辛甘,性大温,归胃、肝经,功效为祛风痰、定惊痫、解毒散结、止痛。研究表明,关白附可显著对抗房颤,改善房颤引起的电重构[17]。

(5)延胡索 延胡索为罂粟科多年生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根,味辛苦性温,归肝、脾、心经,功效为活血、行气、止痛。药理作用显示,延胡索总碱可有效对抗心律失常,治疗房颤[18]。

3.2 中药复方治疗房颤 中药复方治疗房颤具有独特优势,临证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治疗。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主要功效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研究显示,炙甘草汤可有效拮抗缺血缺氧引起的复极50%和90%及动作电位时程的减短,同时逐渐加快4相自动去极速度与自发放电频率,使节律大致恢复正常,即有效抗心律失常[19],临床多用于心系疾病。陈婷等[20]使用炙甘草汤(炙甘草30 g,党参片30 g,生地黄50 g,阿胶15 g,麦冬20 g,桂枝20 g,麻仁30 g,生姜10 g,大枣15 g。水煎服,每日1服,4周为1个疗程)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结果显示,中药加西药组效果显著优于西药治疗组,且中药加西药组患者hs-CRP、N 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醛固酮(ALD)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西药组仅NT-pro BNP及ALD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

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主要功效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药理学研究显示,生脉散可提高心肌能量供应、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氧耐受性、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止心室重构[21],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低血压病、高血压病等[22]。杜贵传[23]运用生脉散加味治疗辨证属气阴两虚的老年人房颤30例,结果显示,26例患者在服药3 d内心电图恢复正常,说明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房颤患者具有良好效果。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瘀血内阻胸部诸证。药理学研究显示,血府逐瘀汤能够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降血脂、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量,常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24]。于萍[25]运用血府逐瘀汤联合达比加群治疗飞板模型房颤患者,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降低(P<0.05),同时疗效显著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P<0.05)。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主要功效为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证。药理学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可阻断炎症途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心肌酶活性[26],从而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发挥作用。陈成等[27]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患者8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均常规运用西医治疗,治疗组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每日1剂,30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能够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房颤患者症状,同时还可改善患者血栓情况。

3.3 中成药治疗房颤 稳心颗粒功效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复脉,主要组成为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等。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可以通过改善心房电重构、心房结构重构、控制炎症等改善房颤[28]。李新玲[29]运用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治疗组选用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胺碘酮常规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参松养心胶囊功效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主要组成为人参片、麦冬、山萸肉、丹参、炒酸枣仁、赤芍、黄连片等。药理学研究表明,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抑制心房肌电重构及心房肌结构重构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30]。王海霞等[31]将62例房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达比加群酯治疗,治疗组32例予达比加群酯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方血栓通胶囊功效为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主要中药组成为黄芪、丹参、三七、玄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正性肌力作用、保护缺血缺氧心肌;丹参可抗心律失常与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三七可降压、对抗各种药物引发的心律失常;玄参具有降压、扩张冠状动脉、抗氧化等作用[32]。黄永翔等[33]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4 其他 目前,针灸逐渐应用于房颤的治疗,增加了非药物治疗房颤新方法,其疗效依赖神经信号的双向传输和脑内递质的多维整合,或通过影响某些细胞内信号的传导及基因表达,也可能通过体液、内分泌甚至心脏局部的多重调节发挥作用[34]。李顺妹等[35]选用内关、人中、大陵、郄门等穴位治疗36例房颤患者,观察针灸前后心室率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为72.2%。杨志新等[36]采用针刺治疗28例房颤患者,选取内关、外关、郄门、三阳络、大陵、神门、合谷、太冲等穴位,治疗后静息心室率与运动后心室率均降低(P<0.05)。

4 小结

中医药治疗房颤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气血阴阳,主要通过控制患者心室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发挥疗效。中医药在治疗房颤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对房颤的研究正从宏观水平向微观层面逐渐深入,走向客观化。临证时在充分认识房颤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治疗房颤,可获得更佳的疗效,为广大患者带来健康。

猜你喜欢
药理学房颤甘草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调控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
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预防房颤有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