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卓
临床中缺血性脑中风也可以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局部动脉血流灌注显著下降,或是完全中断,引发一定范围内神经细胞、胶质、血管以及纤维等组织结构产生连续崩解破坏,进一步导致生化代谢失常、生理功能丧失以及组织结构改变等病理改变。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包含偏身麻木、口舌歪斜、神志不清、半身不遂以及言语不清,严重者会产生昏迷,现在临床中对于中风急性期患者采取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中风急性期的病机主要为虚、风、痰、火、瘀几个方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脑血管疾病处于三大死因首位,明显高于癌症和心脏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致死亡率大概在65%~70%,并且我国中风表现为逐年升高趋势,所以加强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属于目前医学界关注重点[1]。中医药治疗中风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效果明显,由于现在中医学对于中风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中医药在治疗中风疾病的机制方面存在理想的疗效,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困难并且医疗资源欠缺,缺血性中风患者无法全部接受输液治疗,仅在家中接受中医药治疗,但是同样能够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各大医院对于中风患者普遍采取静脉给药治疗,此种情况不但使社会医疗资料浪费,还会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成本,为了帮助更多中风急性期患者可以认识到正确并且客观的中医中药治疗,合理接受中医药治疗减少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同时给予政府制定医保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本文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诊的80 例中风急性期患者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对于中风急性期患者采取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医疗费用情况进行探讨。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诊的80 例中风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两组患者全部存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通过脑部CT检查明确诊断属于脑梗死疾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其中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最小年龄42 岁,最大年龄82 岁,平均年龄(62.40±7.58)岁,病程最短2 d,最长14 d,平均病程(8.40±4.38) d,平均NIHSS 评分(9.10±2.38)分,平均中医症候评分(19.21±3.47)分;研究组男23 例,女17 例,最小年龄43 岁,最大年龄84 岁,平均年龄(61.27±8.73)岁,病程最短2 d,最长13 d,平均病程(8.15±4.44)d,平均NIHSS 评分(8.15±2.47)分,平均中医症候评分(19.72±3.65)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全部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全部为2 周之内,患者全部知情本次研究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过敏体质,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内分泌疾病,存在出血倾向,不依从,意识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西药治疗:指导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 次/d,100 mg/次,同时接受控制感染、稳定血压以及稳定血糖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川芎嗪、血塞通注射液以及奥扎格雷钠等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营养脑神经等对症治疗。研究组接受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将中风急性期患者划分为五种证型,其中风火上扰证型患者采取平肝潜阳以及清火熄风治疗,给予患者天麻钩藤饮加减;痰瘀阻络证型患者采取活血祛瘀以及化痰通络治疗,给予患者除风愈瘫汤加减治疗,组方包含当归30 g、天麻15 g、川芎12 g、川牛膝30 g、钩藤20 g、石菖蒲15 g、全虫10 g、胆南星10 g、甘草6 g、蜈蚣3 条、鸡血藤30 g、天竺黄10 g、地龙30 g 以及僵蚕10 g;对于气虚血瘀症候患者采取益气活血治疗,给予患者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于痰热腑实症候患者采取化痰通络以及通腑泄热治疗,给予患者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组方包含胆南星12 g、生大黄6 g、天竺黄12 g、芒硝6 g、砂仁10 g、丹参30 g、川朴10 g、瓜蒌30 g、枳实15 g;对于阴虚风动症候患者采取滋阴熄风通络治疗,给予患者镇肝熄风汤加减,组方包含川牛膝15 g、白芍15 g、生牡蛎30 g、玄参15 g、天麻12 g、山萸肉12 g、生龙骨30 g、地龙12 g、代赭石30 g、生地30 g;依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候辩证选择环跳穴、肩内关穴、三阴交穴、合谷穴、太冲穴以及曲池穴等进行针灸治疗,1 次/d;所有患者全部接受中药专药三七愈风胶囊治疗,3 次/d,3 粒/次,选取温开水送服[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的NIHSS 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治疗费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病残程度为0 级,代表基本痊愈;接受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0%~90%,病残程度在1 级~3 级,代表进步;接受治疗之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代表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进步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中基本痊愈20 例,进步16 例,无效4 例;对照组中基本痊愈8 例,进步16 例,无效16 例。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后的NIHSS 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 评分(2.86±3.12)分,中医症候评分(10.26±3.87)分,对照组NIHSS 评分(4.74±4.18)分,中医症候评分(13.55±4.96)分,研究组的NIHSS 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费用比较 研究组平均治疗费用为(1733±395)元,低于对照组的(4114±48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治疗期间发生大便次数增多及便溏1 例,轻度腹痛1 例,通过随症加减药物之后上述症状消失,没有影响到疾病治疗,对照组接受治疗期间发生轻度恶心及头晕加重2 例,皮疹1 例,发热1 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专药三七愈风胶囊属于临床经验方,主要由苏木、三七、葛根、生大黄、制南星、生山楂以及制首乌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以及清热通络作用,根据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以共同发挥降黏与降脂效果,针对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氧自由基、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存在下降作用[4]。治疗中配合针灸,辨证取穴,三种中医特色疗法共同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现在医疗保险政策中普遍规定中风急性期患者住院过程中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单纯采取中医药治疗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此种现象不但违背了“可以口服就不肌内注射,可以肌内注射就不输液”的医疗原则,并且可使更多医疗资源获得浪费,提高了国家与患者经济负担[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 评分(2.86±3.12)分,中医症候评分(10.26±3.87)分,对照组NIHSS 评分(4.74±4.18)分,中医症候评分(13.55±4.96)分,研究组的NIHSS 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治疗费用为(1733±395)元,低于对照组的(4114±48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单纯采取中医药治疗中风急性期疾病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更低,能够完全替代普通输液治疗,同时研究组中仅少数产生消化道不良反应,通过随症调整药方之后正常消失,没有影响到整体治疗,表示中医药治疗的耐受性佳,但是对于体质十分虚弱的患者需要谨慎辨证,保证更好的发挥中医药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中给予中风急性期患者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推行价值,能够为日后政府制定医保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理论基础,保证最大化发挥中医药治疗在医疗卫生体质改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