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文婷,文 彬,孙嘉玲,杨雪梅,陈炜聪,孙海涛,贺松其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2.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五八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602)
全世界大约75%~85%的肝癌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常见原因。HCC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第4位和第3位,其预后差且复发风险高[1]。目前,HCC的诊断手段较局限,易遗漏早期小肿瘤;而HCC的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欠佳。因此,HCC患者需要有效的诊治及监测肿瘤进展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各种癌症,尤其是HCC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肿瘤微环境是HCC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泌体作为一种膜结合载体,可被受体细胞吸收,在HCC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细胞通讯作用,从而调控HCC的发生发展。
外泌体是由活细胞释放的直径为30~100 nm的膜状细胞外囊泡,存在于血液、尿液和唾液等各种体液中,其内含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2]。外泌体可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质膜融合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等方式,发挥细胞通讯作用,将核酸等生物活性成分传递到受体细胞中,调节受体细胞的行为,发挥生物学功能。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no coding RNA,ncRNA)是一类没有蛋白编码能力的RNA,如微小RNA(micro 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 coding RNA,lncRNA),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ncRNAs通过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可以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转录后表观遗传水平和调节细胞进程。其中,miRNA是由20~24个核苷酸RNA组成的小RNA,成熟的miRNA通过与靶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mRNA降解或靶mRNA的翻译抑制[3]。lncRNA是一类分子大于200 bp的转录物,通过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circRNA与线性RNA不同,是无5′帽和3′尾多腺苷酸化特殊的共价闭合连续环,这种结构使得其较线性mRNA对RNA酶具有更高的耐受力,可充当miRNA的海绵体起到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4]。
肿瘤微环境由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成分,以及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炎性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和其抑制剂等非细胞成分组成[5]。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受到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的调节,外泌体可发挥其细胞间通讯作用,充当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介质,介导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cRNAs作为外泌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可有效调控HCC肿瘤微环境,包括参与HCC肿瘤生长、促进肿瘤侵袭转移、诱导血管形成、调节免疫反应等过程,从而影响HCC发生发展进程。
2.1 外泌体ncRNAs促进HCC生长既往对细胞间通讯的研究主要是聚焦在信号蛋白分子,但目前核酸分子作为细胞间的信使被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RNA释放在细胞外容易被RNA酶降解,因此,外泌体作为RNA的转运载体,可有效防止RNA降解,更好发挥细胞间通讯作用。肿瘤细胞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外泌体将致癌的ncRNAs转移至受体细胞,稳定传递生物信号,促进肿瘤生长。来自人肝星状细胞LX2的外泌体过表达的miR-335-5p可被受体HCC细胞吸收,在体外抑制HCC细胞增殖并抑制体内肿瘤生长;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LX2分别与4种HCC细胞系(MHCC97L,MHCC97H,Huh7和HepG2细胞)中的任何一种共培养时,观察到这些成纤维细胞以及HCC细胞中miR-335-5p的下调,从而促进HCC的增殖和生长[6]。此外,对来自HCC患者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和相应的癌旁成纤维细胞的外泌体进行miRNA测序,发现CAF衍生的外泌体中miR-320a水平显著降低,体内外研究表明,miR-320a可通过直接与下游靶标PBX3结合,上调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从而抑制HCC细胞增殖生长[7]。Zhang等[8]发现,脂肪细胞分泌的circRNA可调节HCC中的去泛素化,从而促进HCC细胞生长。研究发现,外泌体与泛素化相关的环状RNA circ-DB在体脂高的HCC患者上调,circ-DB通过抑制miR-34a并激活与去泛素化相关的USP7 / Cyclin A2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减少DNA损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外泌体ncRNAs可通过细胞通讯作用促进HCC细胞的生长。
2.2 外泌体ncRNAs促进HCC转移HCC转移是HCC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外泌体ncRNAs可通过介导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血管渗漏等生物过程促进HCC侵袭转移。外泌体ncRNAs可介导HC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即使肿瘤细胞失去上皮表型获得间质表型,导致细胞间粘附减少,运动性增强,最终引起肿瘤侵袭转移。lncRNA FAL1在HCC来源的外泌体中上调,而lncRNA FAL1可以充当miR-1236的海绵体,增加EMT中的关键转录因子ZEB1的表达,促进HCC转移[9]。Han等[10]发现外泌体的关键调节因子Vps4A在HCC组织中经常被下调,而Vps4A可促进细胞内抑制肿瘤的miRNA的积累和摄取。进一步研究发现,Vps4A通过与CHMP4B和β-连环蛋白的相互作用,促进β-连环蛋白的质膜定位和外泌体释放,降低β-catenin在细胞核内的表达,抑制HC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Zhang等[7]发现,miR-320a过表达可降低PBX3和磷酸化ERK1/2的水平,并同时增强E-钙粘蛋白的表达和降低N-钙粘蛋白的表达,而HCC患者中CAFs衍生的外泌体中miR-320a水平显著降低,最终通过以上机制促进HCC上皮间质转化。高转移特性的肝癌细胞LM3细胞衍生的外泌体传递circPTGR1,通过circPTGR1-miR449a-MET途径增强HepG2细胞(非转移性细胞系)和97 L细胞(低转移细胞系)迁移和侵袭能力[11]。
外泌体可以通过介导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最终促进HCC侵袭转移。高度转移性HCC细胞系的外泌体中内含met、caveolin和S100等蛋白质,通过共培养,正常肝细胞系MIHC摄入外泌体后,增强了MIHC的迁移和侵袭潜能,并且发现MIHC细胞内Akt,磷酸化的MEK1/2和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亦显著增加[12]。肿瘤转移的发生需要肿瘤细胞穿越内皮屏障,从血管渗漏,进入循环系统,到达靶器官中生长。外泌体ncRNAs可通过靶向调节基因表达,破坏内皮完整,促进肿瘤细胞穿越内皮屏障。Fang等[13]用来自表达稳定miR-103的HCC细胞的外泌体预处理内皮单层细胞,最终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跨内皮侵袭,并且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中的miR-103消除了外泌体的这种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肝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103通过靶向调节VE-钙黏蛋白,p120-连环蛋白和闭锁小带1来破坏内皮细胞结合的完整性,削弱血管屏障,促进HCC细胞的跨内皮侵袭,从而促进HCC侵袭转移。
2.3 外泌体ncRNAs促进HCC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可为肿瘤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HCC或CAFs衍生的外泌体ncRNAs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可溶性因子促进血管生成,为HCC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发生发展。研究表明癌症干细胞样CD90+肝癌细胞衍生的外泌体表达高水平的lncRNA H19,可显著增加VEGF的释放和VEGF-R1的产生,促进血管生成,lncRNA H19沉默后,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4]。肿瘤来源的外泌体miRNA-21可以通过下调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ous,PTEN),将肝星状细胞转化为CAFs,并激活PDK1/AKT信号传导途径促进CAFs释放VEGF等血管生成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15]。低氧可以刺激HCC细胞分泌含有miR-155的外泌体,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并且外泌体miR-155的水平与HCC样本中VEGF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16]。因此,外泌体ncRNAs可通过激活相关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来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重构,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2.4 外泌体ncRNAs调节HCC免疫反应癌症的发展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通过调节免疫反应,肿瘤可以逃避免疫破坏。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外泌体将致癌的ncRNAs转移至免疫细胞,以诱导抑制T效应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的活性,最终导致局部或全身性免疫抑制。肝癌表现出的高度恶性、总体生存结果差与宿主免疫反应的抑制密切相关,肝癌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可以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并为转移性扩散做好准备。外泌体miR-23a-3p可以从内质网应激的HCC细胞向巨噬细胞转移,通过抑制PTEN激活PI3K-AKT途径,增加PD-L1表达并抑制T细胞活化,导致肿瘤免疫逃逸[17]。Liu等[18]研究发现,外泌体衍生的HMGB1激活B细胞,通过Toll样受体2/4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途径促进TIM-1+Breg细胞扩增,表达高水平的免疫抑制细胞因子IL-10,并表现出对CD8+T细胞的强抑制活性,从而促进肝细胞癌免疫逃逸。在另一项研究中,源自HCC的外泌体lncRNA TUC339可调节巨噬细胞,导致IL-1β、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生成降低,吞噬作用受损以及M2极化,从而促进HCC进展[19]。
早期诊断可以改善HCC患者的临床结局,因为早期HCC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且术后生存率较高。目前,HCC的诊断分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临床诊断除患者病史外,要结合腹部超声、计算机成像、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甲胎蛋白检测,但通过以上方法,易遗漏早期的小肿瘤。因此,需要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改进小肿瘤的筛查。外泌体中的ncRNAs,因其被外泌体的双层脂质膜包裹,不受RNA酶的影响,在血清稳定,且在血清、尿液、唾液等各种体液中广泛存在,是液体活检的理想标本,因此,可成为HCC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Sohn等[20]研究表明,HCC患者的外泌体miR-18a、miR-222、miR-221和miR-224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此外,与外泌体miRNA不同,血清循环miRNA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CC组之间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表明外泌体miRNA比血清miRNA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在大鼠模型的HCC发育过程中,在不同阶段检测到四种失调最明显的miRNA,其中,miR-10b、miR-21减少,miR-122和miR-200a增加。在HCC早期,血清和血清外泌体中的4个miRNA比血清AFP改变更显著。接受者操作特征(ROC)分析的结果表明,AFP、miRNA-10b、miRNA-21、miRNA-122和miRNA-200a的组合产生的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93,这可能成为早期诊断HCC的更好方式[21]。此外,血清外泌体lncRNA HEIH的表达水平在HCV相关的HCC患者以及HCV诱发的肝硬化或慢性肝炎患者存在差异[22]。
HCC的早期诊断利于患者及早手术治疗,而HCC患者术后是否会复发、总生存期长短,对患者整体预后情况的评估尤为重要。外泌体ncRNAs与HCC的临床分期、术后复发时间、总生存期等相关,可作为HCC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表明,HCC患者的血清外泌体miR-66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且与肿瘤大小、侵袭,临床分期和存活时间密切相关。血清外泌体miR-665水平越高,临床表现越差,表明血清外泌体miR-665可能是HCC诊断和预后的非侵袭性生物标志物[23]。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相比,HCC组血清外泌体miR-125b水平较低,且 miR-125b水平较低的患者复发时间和总生存期均较短,表明血清外泌体miR-125b可能是肝切除术后HCC患者复发和存活时间的高度准确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24]。Lee等[25]研究发现,循环外泌体lncRNA-ATB与TNM分期和其他预后因素相关,包括T分期和门静脉血栓形成。Cox回归测试的多变量分析发现,较高的lncRNA-ATB是HCC死亡率和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外泌体lncRNA-ATB高的患者的总存活和无进展存活率显著较低。结果表明循环外泌体lncRNA-ATB是HCC的新型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25]。HCC患者的血清外体lncRNA ENSG00000258332.1和LINC00635的水平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UC分别为0.719和0.750),且ENSG00000258332.1的高表达与TNM分期、门静脉肿瘤栓塞、淋巴结转移和总生存期有关[26]。采用两组无病生存率的生存曲线分析circPTGR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发现circPTGR1低表达的HCC患者的预后要好于circPTGR1高表达的HCC患者的预后[11]。随着研究的深入,外泌体ncRNAs有望成为HCC诊断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部分外泌体ncRNAs可抑制HCC的生长,如人成体肝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可以通过转移抗肿瘤的miRNA下调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来抑制肝癌的生长,如miR-223靶向的Cyclin D1,miR-31靶向的E2F-2。此外,人肝星状细胞LX2分泌的外泌体中过表达miR-335-5p,可在体内传递至受体HCC细胞,抑制体外HCC细胞增殖并抑制体内肿瘤生长[6]。由此给我们启示,可以体外构建外泌体载体,将抑制肿瘤的ncRNAs装载至外泌体转移到HCC细胞可逆转其恶性表型,或增强HCC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目前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将“货物”载入外泌体的方法主要有“前转载”、“后转载”两种方式,而“后转载”中电穿孔法因参数容易控制,多种“货物”载入外泌体使用该方法[27]。Liang等[28]采用电穿孔技术将功能性的miR-26a加载到HEK-293T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而负载miR-26a的外泌体经清道夫受体选择性结合HCC细胞,通过抑制CCND2、CCNE2、CDK6等蛋白抑制HCC的生长和侵袭。外泌体ncRNAs可有效抑制HCC的生长侵袭、增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且具有低生物毒性、低免疫原性、低致病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因此,外泌体ncRNAs用于治疗HCC具有较良好的应用前景。
HCC在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HCC早期诊断患者可手术切除,临床预后较好,而HCC晚期患者多采用化疗或靶向治疗,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总生存期低。因此,发现用于早期诊断HCC以及治疗HCC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外泌体ncRNAs在HCC的发生发展、诊疗预后中起重要作用,且外泌体ncRNAs具有无创性、在体液中广泛存在、稳定性高、低生物毒性等明显优势,故外泌体ncRNAs今后有望成为HCC诊疗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