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纳,金晓飞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给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西医认为该病可能与脑血管收缩、脑动脉扩张等有关[1],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容易复发,且有不良反应。《黄帝内经》中有关于经络头痛的相关记载,近年来针灸治疗头痛的研究不断深入,已成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现将针刺天柱穴为主治疗太阳头痛验案1例介绍如下。
患者,女,47岁,2019年6月15日初诊。主诉:间断枕项部头痛2 d。患者诉2 d前因洗头后未吹干、着凉引起头痛,部位以枕项部为主,胀痛,紧束感明显,疼痛剧烈,遇寒加重。1 d前因头痛难忍在社区医院就诊,给予封闭针、穴位注射、针刀等中西医对症治疗,针刀治疗以风池等穴为主,治疗后头痛稍有缓解,2 h后复感疼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遂来就诊。刻下症:枕项部胀痛,紧束感明显,纳可,二便调。查体:头部沿太阳经走行有多处压痛,天柱穴处有明显压痛和结节,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中医诊断:风寒头痛。经络诊断:太阳头痛。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定位天柱穴(后发际线上斜方肌外缘,有明显压痛处)和头部太阳经阳性反应点1~2处;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穴位处皮肤,选用中研太和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天柱穴直刺,余穴平刺,天柱穴行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方向传导,同侧头痛即刻消失,该侧眼睛自觉明亮,行针约1 min,留针15 min时复行针1次,留针30 min,出针时行针以加强刺激。2019年6月17日复诊:患者诉初诊后头痛基本缓解,针刺后第2日晚上又发头痛,程度轻,可忍受,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按原方案继续治疗,第2次治疗后痊愈。随访1个月无复发。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膀胱经为“巨阳”之脉,主诸阳之气,太阳主一身之表,头部为诸阳之气汇聚之处。风寒之邪,上先受之,邪客头部,最易侵犯太阳经脉。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经络阻滞则引发头痛。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因此,膀胱经穴位常被用于治疗头痛。
《穴名释义》记载:“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穴在项部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天柱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处充实饱满。《金针梅花诗抄》曰:“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后头部还出项部的腧穴,膀胱经之气由此上输于头部,因此天柱穴常用于治疗头颈部、脊柱及神经系统疾病[2]。针刺该穴可祛风通络止痛,畅达膀胱经之气,运行头部经络气血。
经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一旦经筋附着点形成结节、条索等病灶“横络”,必然阻滞经络气血运行。经筋病的症状多为转筋、筋急、疼痛及肢体活动障碍[3]。从病变症状特点看,该患者属于经筋病。患者天柱穴处有明显结节和压痛,结节即“横络”,是由长期、反复劳损而形成的纤维条索及粘连。经询问,该患者为公司文员,长期伏案工作,工作强度较大,颈部常数小时保持一个姿势,导致颈枕部肌肉劳损。加之患者2 d前洗头后未吹干,腠理不固,导致风寒之邪侵入,“寒则反折筋急”,经筋拘挛,引发旧疾,从而引起头痛。《灵枢·刺节真邪》记载经筋病的治疗方法为“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即解除“横络”,松解横加于经络之上的结节、条索。当地社区医院以常规治疗为主,未找到病变的主要问题在天柱穴处,故治疗效果不佳。本次治疗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针刺经筋病变点天柱穴,并用提插捻转泻法解除粘连,松解局部条索、结节,针至病所,故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与天柱相关的解剖结构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半棘肌、头下斜肌、枕大神经和枕动静脉等。根据症状及体征分析,该患者头痛为枕大神经深部卡压和炎性刺激所致。枕大神经为C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穿行于头下斜肌与枢椎椎弓板间的深筋膜,头下斜肌参与头颈部的左右旋转和后仰,在浅部经头半棘肌穿出斜方肌腱膜孔处,此处也是头颈筋膜结合部。在头颈部姿势不当、长期劳损或运动不当后,这两处极易造成损伤,从而对枕大神经造成卡压和炎性刺激,引起相应的头痛症状[4]。针刺天柱穴可松解粘连、紧张、痉挛的软组织,有效减轻卡压和炎性症状。
综上所述,头痛的针刺治疗不应拘泥于常规取穴,在临床治疗中须审证求因,治疗前认真查体,避免忽视阳性反应点,必要时结合经筋、解剖的相关知识,抓住关键的一两穴便可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