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祥耀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 来宾 546100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根据相关症状,该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1],中壮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因为有“简、便、验、捷”的特点,深得广大民众欢迎。
中医外治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会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创伤处治疗外伤,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灵枢·经脉篇》记载的用马膏外治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并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灵枢·胀论篇》记载的“三里而写,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等提出了针刺的穴位(足三里)情况和慢性胃炎的外治方法。文章对近年来关于慢性胃炎的中壮医外治法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针刺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是通过针刺对经络腧穴进行刺激,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疏通经络,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临床运用广泛。
慢性胃炎的针刺治疗多是针药并用,且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胃炎相对其他疗法临床疗效更为显著。郭卫中等[2]Meta分析证实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于单纯的针灸、西药、中药等治疗疗效更好。吕中媛[3]将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口服半夏泻心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针刺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等穴位治疗,针刺操作配合高频捻转手法,对比两组疗效,结果针药并用的观察组疗效更好。邹美英等[4]将80例有睡眠障碍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针刺中脘、胃俞、肝俞、期门等俞募配穴治疗,结果实验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SQI明显低于参照组。方慈珍[5]采用自拟中药口服加捻转提插补法针刺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治疗慢性胃炎,经对照观察证实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临床纯针刺治疗或针灸并用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也不少见,且疗效确切。左甲等[6]将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胃三联疗法)和针刺组(针刺背俞穴)进行观察,采用中医症状积分、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评定,结果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积分,而其临床疗效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CD4+含量及CD4+/CD8+比值,降低血清CD8+含量实现的;向娟等[7]Meta分析证实针刺治疗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临床疗效显著;蒋文杰等[8]Meta分析证实针灸疗法能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艾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灸法能弥补针药之不足,加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形式多样、易操作,被广泛用于养生、保健、临床。
艾灸疗法能温经散寒、回阳固脱,临床最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且疗效显著。近五年来,用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慢性胃炎)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且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慢性胃炎),卢晶等[9]采用在中脘、神阙、天枢、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分别给予温灸器灸、隔姜灸或无瘢痕灸治疗,经对照(常规中药口服治疗)观察,证实治疗组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冯永红[10]用中药口服加足三里艾灸治疗,经对照(常规西药治疗)观察,证实研究组疗效确切,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后期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时国臣等[11]采用在足三里、中脘等穴予艾灸治疗,经对照(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西药治疗)观察证实临床疗效显著、改善症状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杨志明[12]采用中药口服配合穴位隔姜灸治疗,结果显示能显著改善各类临床症状,优化治疗效果;王明明等[13]在督脉及膀胱经循行区域行通脉温阳灸加在中脘、神阙、足三里行穴位敷贴治疗,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
温针灸是针刺留针后在针柄上施艾灸,针刺和艾灸并用。该疗法对于脾胃虚寒(弱)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也很好。钟月文等[14]采用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加温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盛刚等[15]在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而观察组则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慢性胃炎多久病,久病则正气不足。而艾灸疗法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所以,艾灸疗法对慢性胃炎都有很好的疗效。魏艳菊等[16]将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6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治疗组在中脘、天枢穴(双)、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等穴采用温和灸治疗,对照组选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口服,经对照观察证实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陈玲等[17]经探讨证实木香顺气散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萎缩性胃炎(不分证型),可促进患者血清G-17及PG水平的提高,避免胃黏膜进一步萎缩,提高了综合疗效;德格吉日胡等[18]对照(常规西药治疗)观察艾灸加蒙药口服治疗慢性胃炎(不分证型),结果是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壮医药线点灸属于一种特殊的灸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壮医特色外治法,有通痹、止痛、消炎等作用,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病证。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肯定,受诸多医者推崇。陈佳伟[19]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观察组予益胃汤治疗联合壮医药线点灸中脘、三阴交、胃俞、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1个月清除率、2个月根治率及3个月远期根治率均高于对照组。马惠娜等[20]采用在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药线点灸并联合壮医药膳饮食治疗应用DSA-01中医四诊仪筛选阳虚型体质的胃脘痛患者,结果是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阳虚型体质积分及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覃祥耀等[21]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平衡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胃脘疼痛评分、腹胀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穴位敷贴是通过药物刺激患者的穴位,促使穴位皮肤有效吸收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从而达到调和脏腑、调和营养平衡,去除宿疾,增强患者抵抗力的功效。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能提高临床疗效,对于虚寒性或虚弱性慢性胃炎疗效尤为显著,盖因穴位贴敷疗法疗法多用温热类药物贴敷,温热类药能助阳而扶正祛邪。王伟莹[22]用口服黄芪建中汤加附子、丁香等温热类中药打粉加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中脘、神阙、足三里、脾腧、胃腧等穴位上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经对照观察发现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曾义菊[23]采用苗药青香方联合苗药外敷中脘等穴治疗糜烂型慢性胃炎,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经对照观察显示临床疗效显著。罗明艳等[24]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情况下,加用温通贴贴敷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脾胃气虚型患者临床症状。黄媛等[25]用丁香开胃贴(其成分为:丁香、木香、冰片等)贴敷神厥穴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病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穴位埋线疗法能对穴位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还可以提高机体应激和抗炎能力,且安全、有效、作用持续时间久,临床常用于疼痛性、功能性及慢性疾病。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深受医患欢迎。张蔚[26]和邰新华[27]的临床研究表明治疗慢性胃炎穴位埋线疗法的疗效优于针刺疗法;罗伟君等[28]临床对照观察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配合穴位埋线+耳穴压豆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吕莉等[29]将11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予针刀松解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结果观察组胃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除以上所述外治法外,还有中医综合疗法、热敷疗法、细银针疗法、刮痧疗法、蜡疗等中医民族医外治法也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而且疗效肯定。祁向争等[30]采用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穴行三九贴+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行督脉灸+双侧肺俞、脾俞、胃俞共6个背俞穴拔罐三种中医外治法综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症状和SF-36量表8个维度均明显改善。邵香等[31]对照观察常规治疗护理配合用自配中药粉剂制成药饼敷于患者的肚脐或上腹部后用红外线照射仪照射加热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取得显著效果,症状改善明显,半年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远高于对照组的 37.5%。郭金颖[32]采用细银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经对照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的80%,疗效显著。张英[33]报道用自制刮痧器(专利号:ZL201120187563.8),采用面刮法和夹弹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陈燕等[34]将慢性胃炎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自制中药“坤宁膏”外敷于胃脘部,同时把加热至50℃左右的医用蜡用覆盖于“坤宁膏”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中壮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丰富,研究比较深入,其中外治法配合药物治疗的研究最为多见且能明显提高疗效,单纯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也肯定,但临床研究相对少,单项外治法治疗的研究就更少,故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量化比较困难。目前,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以西药或中药内服为主,但西药长期服用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不易耐受;中药以汤药为主,但煎服及携带均存在一定不便,影响治疗。中壮医外治法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Meta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引入将使慢性胃炎中壮医疗法的研究更加规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