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对比双抗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0-01-13 05:15高敬华王翠兰石秋艳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罗非班短暂性脑缺血

王 瑞 屈 征 高敬华 王翠兰 孙 原 杨 斌 石秋艳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唐山 063000;①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医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我国的一项关于TIA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TIA患者发病率高达2.27%[2]。由于TIA患者发作时间短、症状轻、具有可逆性,因此大部分患者未曾正规就诊。目前临床用于预测TIA短期卒中风险的为ABCD2评分量表(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具有高危因素的TIA患者2天内卒中风险为8.1%,远高于中危因素的4.1%和低危因素的1.0%[3]。目前对于TIA患者仍是传统的抗血小板治疗,本研究采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治疗具有高危因素的TIA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高危TIA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替罗非班组)120例患者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43~72岁,平均60.2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81例;对照组(双抗组)120例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2~74岁,平均62.1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86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入选标准 TIA 的诊断标准符合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4];经ABCD2评分为4~7分;经颅脑影像学证实无相关责任病灶;患者及患者家属签署替罗非班治疗应用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经过静脉溶栓治疗;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其他情况;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或患者家属拒绝签署治疗应用同意书。

1.4研究方法 依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两组均常规给与稳定斑块、建立侧枝循环、活血化瘀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深圳信利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疗程14天;试验组给予替罗非班(山东新时代药业)治疗(12.5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首先以0.4μg/kg/分静脉泵入,持续0.5小时,后改为0.1μg/kg/小时持续泵入48小时),第3~14天治疗同对照组。

1.5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3天内TIA患者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较前显著减少,14天内复发次数减少80%甚至未复发;显效:3~7天内TIA患者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较前显著减少,14天内复发次数减少50%;有效:7~14天内TIA患者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较前显著减少;无效:治疗14天内未达到上述标准;恶化:进展为脑梗死。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比较 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ABCD2评分等临床基本信息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比较岁)

2.2两组治疗后临床有效性比较 两组经各自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性比较

2.3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事件。见表3、表4。

表3 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表4 替罗非班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3 讨论

TIA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既往关于TIA知晓率调查研究显示,由于对TIA的认识不足,使得接受正规神经内科治疗的患者仅占23%[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TIA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若得不到正规治疗,约有近43%患者会进展为脑梗死[6,7]。因此,TIA越来越受到神经内科医师的重视。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微栓子学说、血液动力学低灌注学说、血液学的异常和血管痉挛等,目前比较公认的为微栓子学说[8]。微栓子学说认为,TIA的发作是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管壁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胶原,促使血小板活化、聚集,进而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一过性神经元缺血。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成为公认的治疗TIA的方法,既往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9,10]。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血小板的聚集依赖于血栓素(thromboxane,TXA2)的生成,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进而减少TXA2的释放,进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为二代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通过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11]。替罗非班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靶点位于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受体,影响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具有更强血小板聚集作用[12]。

本研究根据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3],对于ABCD2评分>4分的具有中高危卒中风险的TIA患者给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给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结果发现:具有高危卒中风险因素的TIA患者,短期内给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其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双抗组,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由于本研究试验样本量较少,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仍需随机、双盲、大型、前瞻性试验进一步支持。

猜你喜欢
罗非班短暂性脑缺血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HPLC法测定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中光学异构体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替罗非班诱导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解放还是奴役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