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姣姣
【摘要】在当前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和“三全育人”理念的背景下,各高校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医学高职院校基于其院校特色,探索医学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协同性、针对性、主动性、自然性的基本原则,探索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挖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源于上海高校陆续提出的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将原来具有专项专职专业性质的思政课程直连接高校各专业的各课程教学,主旨是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全面地浸透于每次教学,植入每一个学生心中。这既是身为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义务,又是作为学校应尽的育人担当。
一、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課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1.协同性原则
非思政类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处于协同位置,基于这一位置定性,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其他课程教师进行协同性思政教育。当前社会环境复杂,网络媒体高度发达,各种思潮信息泛滥,大学生和部分教师易被各种思潮所影响、迷惑,我们需要教育以协调统一好教师群体,在具体的课程环境和条件下,协同专业知识、技能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专业课堂内容丰富,活动过程蕴含教育目的,直接或间接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通过价值观念的协同输出,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构建统一、协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学践行。
2.针对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非思政课程依然是专注于专业性知识体系建设,这是不变的。医学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是职业院校,旨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是第一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专业课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确定课程思政的内容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课程的运行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所处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需要适时进行整合。非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资源展开思政教育,不能牵强附会。
3.主动性原则
在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教师、行政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全员育人可以不受时空和场地的限制,可以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无形之中可以凝聚学校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种合力和向心力。另外,不论是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社团组织,无论何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模式都是融知识、趣味于一体,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对奋斗目标的使命感和认同感,更易形成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4.自然性原则
随着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深入,“大思政”理念已逐步深入到听评课制度、教学评比等具体教学机制中,这就容易出现部分医学专业课教师牵强附会,任意构建医学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影响学生的课程体验,最终导致课程育人效果不佳。因此,医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性原则,非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资源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牵强附会。
二、课程思政视阈下各非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与创新的产物,其核心要义是强调非思政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非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和非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职责,从而促进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因此,认真研究和着力挖掘、梳理和厘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及其价值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性工程。
1.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思政课虽然也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但同样需要与非思政课教师通力合作,达成共振效应。
课程思政的潜力巨大,非思政课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有待挖掘、运用。例如,各个专业课程中都有各时代的著名人物,其生平中某些重大转折点反映着其理想信念,都可以充实到课程思政的教活动中。如南丁格尔本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上流社会家庭,生活舒适惬意,却毅然选择从事当时社会地位卑微的护士工作等。通过构建和贯彻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理念,切实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2.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也是高校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具体实践过程,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携手共同书写、作答。
在当前医学发展前沿方面,结合诸如我国最早研发和运用乙肝疫苗、青蒿素的研发和运用等开展事例教学,激发大学生对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激励学生努力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深化的必然要求。
非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重视和发挥每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作用,不仅强调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引导医学生关注我国在本领域或行业的发展状况、存在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使学生自觉掌握看待、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综合素养课或医学专业课中,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用人文精神滋养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温度”的医学工作者。如在护理礼仪课程中在细节的言行中展现友善,关心和尊重新病人;做好“三查七对”、急诊药品做到“四固定三及时”,等等,在敬业的职业行为中做到对病人负责,让病患享受到医护工作者诚信经营、诚信劳动的诚心,等等。
除此之外,非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美育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本课程的结合点,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全员参与、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打造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者,“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沙军.“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与系统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