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志勇
【摘要】作为一名优〖HJ1.4mm〗秀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擅长设立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针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解决方法的意识,这样就会达到培养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在思考过程期间所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一定要给予表扬及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创新思维的价值。当学生在思考新方法、新思路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诱导、点拨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最终的成功。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逐渐形成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的求新意识。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发散思维能力 策略
数学这门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开发出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一般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以集中思维作为主要思维方式,书本上的内容基本都呈现一种模式,学生更是已经习惯按照教师所传授的书本上的内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都是按照教师所教的普通常规的方式去解决,这些内容对于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科兴趣的提升和发展,特别是具有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发展,显然差得很多。发散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多种解决问题”的特点,所以成为了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发散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心产生信息,其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可能会发出转换作用。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活跃,产生独特的新思想。青少年的孩子年龄教小,在上课期间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但思维却是十分的活跃。若想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联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解题、总结,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且发散思维具有较强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以及多感官性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有意识的抓住这些特点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更重要是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思维,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达到了培养能力、拓展智力的目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教师对教材把握、钻研能力较弱,教学目标模糊不亲,在实际数学课堂,经常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久而久之,致使很多学生容易忽略解题的过程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有的教师只是通过一个长发算式,就告诉了学生因数和倍數的意义,而不是让学生接触多个后,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知识,只是对其有了浅层的认识而已。
2.学生对教材较陌生
上课前,总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你们学到哪里了?”对于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一脸茫然,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个大概。对数学教材比较陌生,缺少预习,致使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无法及时融入,很难理解老师的讲解,从而效率低下。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还有很常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于受经验教学的影响,平常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禁锢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4.题海战术陈旧
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采用题海战术来进行练习或复习,虽说也有一定的提升,但对于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说确实非常高的,时间一长,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求变心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消失的。”他的这句话说明,想要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必须要以学生求变的心理作为一种驱动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擅长设立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针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方法的意识,这样就会达到培养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在思考过程期间所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一定要给予表扬及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创新思维的价值。
例如,在教导“年、月、日”时,不要直接上来就让学生认识各种日期或是数字,可以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设置一个另学生感到十分意外的问题:默默前几天刚过了第18个生日,但他的奶奶却刚过了第16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意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想:怎么会呢?奶奶怎么可能比默默过的生日还要少?当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后,很快就会进入主题,进行探究,逐步得知为什么,同时又对“年、月、日”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逐渐形成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的求新意识。
2.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
变通,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具体的标注,通过对具体的问题的深入探究,应当让学生进一步摆脱原有的思维的束缚,不被原来的数学思维模式所固化,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并离开原来的思维轨迹,产生更多的可能,全方位的实现思维的变通,从而探究更多的数学知识,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例如,父亲和儿子今年共有60岁;又知4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儿子今年是多少岁?教师可以做出如下诱导,4年前父亲与儿子的年龄和是多少岁?然后根据第二个条件,恰好可以求出儿子4年前的岁数,通过这些诱导让学生自然的解答出儿子今年的岁数:4年前;父子的年龄和是:60-4×2=52岁;4年前儿子的岁数为52÷(1+3)=13岁;那么儿子今年的岁数是13+9=17岁。
3.在鼓励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学生在逐步地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这是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具体的表现,尽管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师不可过于进行单独的讲解,而是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解决,并提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饲养场的白兔是黑兔的5倍,后来卖掉了10只黑兔,买回来20只白兔现在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7倍;原来白免、黑兔各有多少只?如果按照题目的思路一步一步的进行解答,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的答案,有的学生独辟蹊径提出:卖掉10只黑兔,也应卖掉50只白兔,这样白兔只数正是黑兔的5倍,而现在却买回20只白兔,相关20+50=70只,现在白兔是黑兔的7倍,相关7-5=2倍,一倍差是70+2=35只,原来黑兔只数为35+10=45只,白兔只数为45×5=225只。这样的独创性丰富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上的题目,一题是否多解?一题是否多变?这些题目就凸显了数学学习的实践应用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拓新的思路,进行反思、猜想来积极探索进行创新。
例如,在“比〖HJ1.3mm〗多少”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挑选一个比较经典的练习应用题。有长颈鹿20只,东北虎比长颈鹿多10只,东北虎有多少只?在学生将此题解答后,教师进行变化条件:(1)东北虎比长颈鹿少10只;(2)长颈鹿比东北虎多10只;(3)长颈鹿比长颈鹿少10只。通过多种类似的应用题训练,让学生感知条件变化,数量也随之变化,解题的方法也跟着改变,有助于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在多种形式训练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比如一题多变,对于同一个数学习题,可以适当地对问题中的具体的条件进行变化,让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与分析数学知识;一图多问,也就是让学生善于观察用一个图形,然后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识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议,也就是说教师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创设具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数学知识,进行具体的组织与讨论,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李阿姨和张阿姨一起摘桃子,李阿姨摘了80筐,张阿姨摘了40筐,你知道李阿姨比张阿姨多摘了多少筐吗?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你知道李阿姨摘的筐数是张阿姨的多少倍吗?
(2)你知道张阿姨摘的筐数是李阿姨的几分之几吗?
(3)你知道张阿姨摘的筐数比李阿姨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吗?
通过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与解题方法,同时也有效地预防了学生们形成思维定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站在学生学习实际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将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全方位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靜.加强思维训练以消除定向思维的负面影响[J].中学数学研究,2019,(02).
[2]戴迎光.克服解题中定向思维的负面影响——由一道题引出的一堂课[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5,(08).
[3]孙群力.小议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138.
[4]仲一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2019,(03) :65.
[5]饶贵.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20,(04) :220.